導讀:科學家發現,鳥兒存在城鄉差別,城中的鳥兒叫的聲調更高,而複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裡更容易造就出音色婉轉動聽的「歌手」。
山雀 新華社發
這幾天,窗外的鳥鳴啾啾是不是讓你感受到了「兩隻黃鸝鳴翠柳」般春的意境?那麼,你有沒有注意到,春天不同的天氣下,鳥叫會有變化?即便是同一種鳥,它們唱歌的能力是不同的?
科學家發現,鳥兒存在城鄉差別,城中的鳥兒叫的聲調更高,而複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裡更容易造就出音色婉轉動聽的「歌手」。記者了解到,鳥兒也有「方言」,領雀嘴鵯的南京腔就曾吸引著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進入到深山蹲守記錄。
1
感受:城裡的鳥叫音調更高
市民章小姐是位愛鳥者,春天裡,除了外出觀鳥,她最喜歡聽樹上的鳥兒鳴啾。
她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總感覺自家窗外聽到的鳥兒的鳴叫和小時候在老家聽到的不一樣,鳥兒唱歌,調子起得更高,聲音的穿透力更強。而在農村,感覺鳥兒的鳴叫聲更平緩和深沉。難道是鳥兒的鳴叫聲存在「城鄉差別」?
別以為是章小姐敏感,的確有專家發現,城裡的鳥兒的音調明顯比郊區要高。
比如一種叫強腳樹鶯的鳥兒,具有很強的變聲能力。
專家表示,城裡的強腳樹鶯依靠高音調來克服建築物的消音影響,穿透交通噪音,而鄉村的這種鳥兒鳴叫都比較平緩低沉,這種音調更有利於鳥鳴聲穿透樹葉、叢林進行傳播。
2
百靈也有「左嗓子」,唱歌走調
市民於先生更是發現鳥類有方言。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和鳥結下了不解之緣,臘嘴、畫眉、繡眼、黃雀他都仔細觀察過。在蘇北插隊時,發現當地臘嘴的方言最明顯,它的叫聲似乎和當地人的方言發音有點相似,叫的是jujudadi,但是聲音的弧度非常大,尾音也非常長,大約發的是二聲調和三聲調。而到了南京後,於先生就發現這裡的臘嘴聲調完全不同,有點像南京人說話,聲音直直的,雖然叫的也是jujudadi,但是基本上沒有什麼聲調了。
而且於先生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很多人都認為鳥類天生會叫,比如百靈是天生的好歌手,能叫出幾十種不同的音,其實鳥和人一樣,也有「左嗓子」,唱歌也有走調的。以百靈為例,還沒有開腔之前,如果有一個會叫的好老師,那么半年後,它可能會學會幾十種音,叫聲可能就會更悅耳,但是如果它是天生的左嗓子,即便周圍有個再會叫的鳥,那麼它也是叫不出好聽聲音的。
3
鳥類方言受遺傳和環境影響
根據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研究,鳥類鳴聲研究已成為鳥類行為與聲學研究新的「邊緣學科」。從上世紀30年代,國外的科學家就已經開展了一些鳥聲研究工作,到1992年為止,全世界所有鳥類的2/3已被錄到叫聲。我國現有鳥類1200多種,被記錄到聲音的還很少。之所以建立這個特殊「聲音庫」,是因為鳥類鳴聲結構的地理變異,有時也稱「鳥聲方言」。
專家發現,鳥聲的方言,不僅與種群的遺傳有關,而且與環境的異質性以及鳴聲學習有關。同一種鳥在不同地方,叫鳴聲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記錄下這些鳥鳴,就可尋找鳥類種群的擴散,阻礙種群的基因飄移,從而影響到種群的基因庫的原因。同時,長時間的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很可能導致地方類群(或亞種)的產生和分化,並對新種的形成產生一定影響。基於鳴聲行為,如果幸運的話,就能夠尋找出鳥類新種。
4
鳥兒也有南京腔,有個音節叫得長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告訴記者,鳥類的鳴叫可分為敘鳴和囀鳴兩種。其中,敘鳴是日常生活中不分雌雄鳥都能發生的鳴叫,是鳥類對環境刺激的一種保護性或防禦性反應,音調很單純。而囀鳴,是雄鳥在求偶季節所特有的一種鳴叫,是鳥類的一種「婚期行為」,如畫眉、百靈、芙蓉鳥等,這類叫聲,婉轉動聽而有一定的韻律。這種鳴叫聲在刺激雌鳥,也有利於互相識別,因而容易進行交配。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餘博士曾躲進南京的深山老林,只為錄製領雀嘴鵯的叫聲。專家曾針對南京、上海等五個城市這種鳥兒的叫聲進行了圖譜監測,發現這種鳥兒在這五個城市中的叫聲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南京,這種鳥兒就有著「南京腔」,主要是鳴叫有一個音節叫的時間比別的地方鳥兒更長。如果掌握了鳥類方言的規律,那麼就可以通過鳥鳴而對鳥類的地理分布進行一個初步的分類。
你知道嗎?
天氣越多變
鳥叫越動聽
有專家研究過,除了鳥叫的地域差異,同一地區的鳥類鳴叫聲也會因為天氣而改變,天氣越多變,鳥叫就越動聽。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員,對北美地區44個種類超過400隻雄性鳥的聲音進行了分析,包括黃鸝鳥、山鳥類、鶯亞科鳥、麻雀、北美紅雀、雀科鳴鳥、山雀以及畫眉等。研究員們對每類鳥都建立了聲音數據集合。
當研究員們將這些數據與環境溫度、降水記錄以及棲居地、經緯度相聯繫後,他們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分布現象。雄性鳥在溼帶以及乾燥地帶經歷更多季節性的氣候變化後,其鳴叫聲也更加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