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

2021-01-08 英英娛樂說

而文藝又具有「生命」的性質。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樂記》論樂,即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這就是以天地生物為文藝的最終根據,以體現天地生物為文藝的最高目標。後世學者更云:「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昔者聖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性,成萬物之生也。」(阮籍《樂論》)「聖人文章自深,與學為文者不同。

……譬之化工生物,且如生出一枝花,或有剪裁為之者,或有繪畫為之者,看之雖似相類,然終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程顥《二程遺書》卷十八)「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畫,總須一塊元氣團結而成。」(鄭燮《題畫》)諸家所言,皆以自然生命為最高的美,亦以合於自然生命為文藝之歸。文藝當然不能創造實際生命,但卻可以創造生命意象。而只有生命才能感召生命,只有生命才能撫慰生命;只有那些躍然欲活的生命意象,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使文藝成為真正的文藝。西方學者也說過這樣的話:「凡是我們發現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別是我們看見具有生的現象的一切,總使我們歡欣鼓舞,導我們于欣然充滿無私快感的心境,這就是所謂美的享受。」(註:《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頁。)

明白了上述兩點,也就可以明白文藝與「自然」的關係,明白中國古代為什麼強調「無意為文文自工」了。文藝創作固然也是人的作為,但卻不同於人的其它作為。如果說其它作為都是做一些無生命的事或者物的話,那麼文藝創作乃是創造生命意象,或者乾脆說就是創造生命。而生命是不能「作」的。凡生命都是在自然孕育成熟之後自然生出來的,而不是有意「作」出來的。人可以做這做那,唯獨不能做生命。所以無意與有意,正是生命的誕生與非生命之物的產生的根本差別。有意為之就是人工製作;而一切人工製作的東西,都是無生命的死物。所以文藝創作必須雖作而不作,雖為而不為,有意而無意。這不作、不為、無意,正是文藝創作的本質方面,正是文藝創作不同於其他作為的鮮明特徵。

可見,中國古代的「道藝論」是一種精闢獨到的文藝理論,其中包含著對文藝和文藝創作的本質規律的深刻認識。

相關焦點

  • 李屹: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李 屹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立足「兩個大局」、推進「兩個偉大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最系統、最鮮活的原著原典。
  • 新起點的文藝湘軍,邁開文藝新徵程的第一步
    要自覺站在時代的高處,積極投身現實、聚焦現實、燭照現實……」12月29日上午,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出席第十次文代會開幕式並作重要講話;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左中一蒞臨指導並講話;湖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夏義生作了題為《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文藝新篇章》的工作報告。他們的講話和報告政治站位高,思想深刻,飽含深情,鼓舞人心,贏得了現場一陣陣熱烈掌聲。
  • 中國的文藝青年什麼樣
    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都相繼出現,中國也不能例外。隨著中產階級崛起,中國人發現物質享受帶來的既有快樂,也有沮喪。反主流文化隨之產生,它的擁護者被叫做「文藝青年」,簡稱「文青」。    典型的文藝青年是什麼樣子呢?中國版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引用作家、音樂家郭小寒的話說:「我是一個很典型的文藝青年。我喜歡詩歌、小說、獨立音樂、歐洲電影,我喜歡拍照,寫博客,我喜歡貓科動物,熱愛園藝、縫紉,做甜點和設計環保袋。」
  • 文藝青年到底是個什麼青年
    周:你覺得哪些特徵可以界定「文藝青年」?卡卡:個人認為,文藝青年不張揚,很客觀,心境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現在呢,很多人都在不停地反駁,他們覺得文藝青年生來就是帶有批判屬性的吧。但實際上呢,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能平靜與人為善地表達出來才是真文青。
  •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推進「國外文藝動態報告」研究
    11月2日下午,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國外文藝動態報告」研究組部分核心成員在基地研究室集中,進行會商研討。  圍繞2016年編譯完成並上報的英、法、俄、德、西、日、韓各語種國別重要文藝動態信息報告,根據中國文聯主管部門反饋的意見,大家對已完成的工作,做了跨語種、跨國別的經驗交流和回顧、總結,對項目工作下一步的完善深化和方向、重點調整,以及年度信息綜合分析報告的框架思路和分工,做了具體商議,達成了共識。
  • 文藝青年|作家|青年_鳳凰讀書
    這些描述,把文藝青年的特徵總結為,第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啊音樂啥的。這幾個特徵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加痴呆。我不敢說這樣的描述是否準確,甚至不知道是否有這一類人物存在。我的確在一些選秀節目上看見過住在地下室的歌手,他們夢想進入娛樂界,這跟文藝青年的想法可不太一樣。
  • 文藝精品需要「孤獨的匠心」
    文藝精品需要「孤獨的匠心」 發表時間:2016-12-05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3日在北京舉行。
  • 以電影《荒城紀》為例,談文藝電影的電影美術創作
    文藝電影的電影美術創作——以電影《荒城紀》為例文/李暢摘要中國電影正處於市場的繁榮階段並在不斷更新發展,商業院線的變陣重組使得中國商業電影在產業運作上有著更為廣闊的可能性和市場前景。對於成熟的商業電影而言,相對投入較少的文藝電影卻在其商業訴求上面臨著相對尷尬的境地——在國外屢獲大獎,在國內的票房成績卻稍顯黯然。
  • 文藝青年也能追到女生嗎?文藝青年的把妹技巧
    在古代文藝青年之間的愛戀多數是書信傳情,如今我們可以通過陌陌或者微信之類的網絡聊天工具和對方加深感情,所以說不管是書信文字或者是網絡文字,口出成章或者是下筆如神文字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是文藝青年。了解古代文清情感方面的最好方法是看他們的文學作品。我們如今最為熟悉的就是《詩經》。更接近我們的是:唐詩,宋詩,元曲。但是要說這最符合「談論愛情,利用文字撩妹」這種行為,當然我並不是指古代只有詩經這一個作品是表達男女之愛的。然後,為什麼您說古人「談論愛情而非歌曲呢?與詩歌和音樂相比,言語風格明顯不同。在清代李東奇曾說過一句:「詩詞多媚俗。」
  • 文藝青年這種病,得好好治
    畢業後忙成狗,不過「文藝青年」的標籤還在,空了看看文學書,拍照不忘凹造型,畫畫為了發朋友圈,最重要的是外表夠酷看著夠文藝。我和大多數文藝青年一樣,成了裝逼扯範兒的代名詞。文藝青年就是一出荒誕的行為表演藝術。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有多少人真正熱愛藝術,並堅持熱愛它,並堅持熱愛它的時候,不讓發展成一場為了表演的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為什麼現在的小姑娘都喜歡搞文藝的文藝青年呢?
    不知道怎麼回事兒,當你聽到文藝青年這四個字,就會使你聯想到屌絲這個詞。當然了那都是過去,現在的文藝青年還是蠻受美女們歡迎的。以前的文藝青年流浪在街頭留著長發背著個小包,要不然手裡拿了一把吉他一看就是搞藝術的。現在的文藝青年都是什麼樣的呢?
  • 攝影師汪蕪生去世,他一直在用黑白探討這個世界的「生命狀態」
    他大量的作品被德國柏林Friedrich Christian Flick Collection 和維也納國立藝術史博物館等世界各國的美術館及個人收藏家所收藏,作品《黃山幻幽 W01(夢中芙蓉)》成了北京中國美術館所收藏的第一幅攝影藝術作品。他曾作為東方藝術代表,出展聯合國成立 60 周年的總結性紀念展;也曾作為首個亞洲藝術家,在維也納國立美術史博物館舉辦大型個展。
  • 文化傳承一旦旅遊開發,再碰上偽文藝青年,基本死路一條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當下的偽文藝青年究竟是不是文化毒瘤的根源?這兩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將自己的旅行方向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不論是文物還是建築,抑或是民俗風情等等。我們一直在喊傳統文化要傳承,先人智慧不能忘,但在這個多元化、快節奏、物慾橫流、異常浮躁的年代,本需要我們年輕人去傳承的東西,結果被粉飾得亂七八糟,甚至是面目全非。最為直觀的就是那些被開發成旅遊景點的古城、古鎮、古村、古街等等。
  • 慶、派、爆、融、新:關鍵詞看2019中國文藝
    慶、派、爆、融、新:關鍵詞看2019中國文藝——《2019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管窺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拿起來厚實,讀起來有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2019年文藝活動的主線。全書提到「慶」字225次,其中絕大多數都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有關。  這一年,「優質主題創作不斷湧現,書寫了講述中國故事、塑造新型中國形象的復調華章。」
  • 5月文藝聯合書單|嘗一口人間煙火
    《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陳濤著,清華大學出版社作者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為經,以聚焦城市的影像(電影和先鋒藝術)作品為緯,以「體感所謂「穿城觀影」,不僅意指通過城市空間來觀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強調藉由城市影像的「穿針引線」「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飾」來了解中國當代的城市化發展。
  • 「一帶一路」文藝晚會要刷爆朋友圈了!
    原來國家大劇院的外立面有3種顏色,在夜晚不斷變化,但為了這次文藝晚會,增加到5種顏色,僅倒影在足球場大小的湖面上就非常漂亮。  陳維亞總導演介紹,文藝晚會定名為《千年之約》。「千年」是個時間概念,寓意著我們的「一帶一路」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延綿不斷;「之約」是我們的約定,邀請「一帶一路」沿途的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們歡聚一堂。
  • 一隻被「文藝」了的搪瓷杯
    好文藝哦!」另一個女生隨聲附和:「是呀,真的很文藝呢!循著她們的目光,我看到了她們讚賞的物件:兩個杯子。小時候家裡喝水用的那種老式搪瓷杯,不小心掉地上時,就會摔掉一塊瓷,留下一個疤。記得小時候只有新買來的那兩天是完好的,總是被我們不小心摔得這裡掉一塊,那裡少一塊。眼前的杯子就是模仿掉瓷的樣子,有兩個疤痕,不過是對稱的。
  • 11月文藝聯合書單|我的焦慮是一束火花
    《海魂:兩個人的哨所與一座小島》劉晶林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9月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反映全國「時代楷模」「愛國擁軍模範」王繼才夫婦先進事跡的長篇報告文學,首次全景式地展現了王繼才、王仕花夫婦舍小家為國家,32年堅守開山島,為國戍邊,直至王繼才同志獻出生命的英雄事跡。
  • 「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文藝
    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圖片由河南文藝出版社提供  「作為一名頗受文壇喜愛的大師級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創作深具中國古典文化的氣質與精神。適逢汪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出版一套名家經典文集,向讀者展現純文學的魅力,引導大家學會審『美』,於閱讀和創作而言,都具有別樣的意義。」河南文藝出版社社長陳杰這樣闡釋《汪曾祺集》出版的背景。
  • 羅湖譜寫文藝新圖譜
    與此同時,羅湖的文藝事業蓬勃發展,在多個創作領域不斷釋放文藝活力,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強烈的精品意識,立足於時代特色,努力打造兼具時代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文藝精品。 文藝創作取得豐收、重要節慶活動異彩紛呈、文藝品牌影響日增、名家效應初步彰顯、本土藝術家宣傳培育取得成效、文聯建設取得新進展……近年來,羅湖文藝不斷推陳出新,弘揚新時代精神,正以更自信的姿態,展現獨具魅力的深圳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