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當下的偽文藝青年究竟是不是文化毒瘤的根源?
這兩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將自己的旅行方向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不論是文物還是建築,抑或是民俗風情等等。但每去一個地方,內心就感到無比疼痛,華夏文明的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人開始出現斷層。
我們一直在喊傳統文化要傳承,先人智慧不能忘,但在這個多元化、快節奏、物慾橫流、異常浮躁的年代,本需要我們年輕人去傳承的東西,結果被粉飾得亂七八糟,甚至是面目全非。
最為直觀的就是那些被開發成旅遊景點的古城、古鎮、古村、古街等等。不論是千年的還是百年的,一眼望去盡然是文藝小清新、小資情調、慢時光、慢生活、接著則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疼痛文字。
2019年,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旅行地選在了廈門,冬季的廈門給我的感覺是舒適的,但即便三角梅依舊開得豔麗,仍是看不到初春的希望。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鼓浪嶼,我並有什麼興趣,此行目光集中在了曾厝安和沙坡尾。
每次來廈門,我都會住在曾厝安,雖然800多年歷史的小漁村已經是一個只有商鋪和客棧的小吃美食聚集地,但漁村深處還有幾座傳統原始的閩南建築院落,算是苟延殘喘,尚有一絲生存。
但廈門最早的海港沙坡尾也算不上幸運,它被大範圍拆除,然後改建為年輕人的文化市集,可市集裡有文化呢?不,我看到的是一眾網紅店,有咖啡館、甜品店、小吃店、小酒館、花店等等。本是屬於城市文化縮影的它顯然被後世折磨得只剩下縮水。
然而華夏大地,那些古村古鎮古街古巷基本難逃被粉飾並包裝。不論是有名氣的古鎮,還是沒名氣的古鎮,一旦以保護為由進行旅遊開發,幾乎所有的古鎮都是千遍一律:酒吧一條街、文藝小店、咖啡館、小酒館、客棧、小吃街等等,然後打著慢生活、慢時光的幌子吸引遊客前來。要是還出了個明星到訪,影視取景等噱頭就更不得了了。
但為什麼這些本具有個性鮮明,文化獨特的歷史古鎮偏偏要被如此粉飾包裝呢?而且彼此之間還相互效仿,看誰火了,然後緊跟蹭熱。有人曾說這是文藝青年的追捧導致了旅遊市場的轉向,以文藝作開場白必然會吸引大眾。而這些文藝群體就是一群偽文藝年輕人。
既然是受了文藝群體的影響,那麼華夏文明的精髓更應該是蓬勃生長啊。但現實給我沉重一擊,文藝不可怕,可怕的是偽文藝太糟蹋東西。高級點兒偽文藝懂點兒文學和藝術,但泛泛之輩多是拿杯星巴克或者拍個眼神迷離的照片就OK了。嗯…毫無門檻!會穿會裝會打扮,偶爾看看青春疼痛文學就可以了。
不論他們去哪裡旅遊,特別是雲南大理麗江西藏拉薩等地,以為拍個照片,秀個大長腿,或者來個豔遇或者風花雪月就是文藝了。 文藝二字何時變得如此淺薄?但他們受歡迎啊!這是關鍵所在,雖然淺薄,但有市場價值。
沙坡尾的歷史文化雖然只有300多年,但300多年所積澱的東西已經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縮影,在沙坡尾失去功能之後將其改造成文化市集,這本身並沒有錯,但錯在拆除再改建,雖然吸引了一幫文藝青年,也很熱鬧,但就怕空無一物。
然而改建在中國已經屢見不鮮,即便是那些被視作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古城古鎮也可憐得只剩下軀殼罷了。比如大理和麗江,算得上是中國最文藝的兩個地方吧,可古城的歷史感早就沒了,原住民一旦離開,商業一旦撲進,靈魂就死了。遊客最後看到的歌舞也只是表演性的東西。
而在這些商業中,文藝是大頭,必須要有潮流的東西才能吸引大眾,管它是否鄙俗、粗製濫造、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等等。人們對於歷史、對於文化,包括傳統風俗習慣等等已經不那麼積極,尤其是大把的年輕人,把文化遺產多是歸為文化糟粕,然後滿腔熱血的揚言要接受新潮流,新思想。
於是,「遊客的天堂」、「網紅打卡地」、「拍照勝地」等等旅遊風情景點全跑出來了,其中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本土氣質以及個中獨特的精神都被粉飾掉了。
不論南北,一個地方一旦失去了原有生活的形態,喪失了原有的民俗和風情,這個地方基本上就是一座沒有生命的空城。五千年歷史的文明積澱卻在這個快速發展的21世紀面臨生死存亡的難題。難道這真他人所言:社會在進步,存在即合理,與偽文藝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