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練習題及答案
一、 名詞解釋
1. 昆蟲的外生殖器:昆蟲用以交配與產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稱產卵器,雄性外生殖器稱交配器。
2. 兩性生殖:通過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與雌性產生的卵結合後產生的受靖卵,發育成新個體。
3. 孤雌生殖:昆蟲卵不經過受精就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4. 多胚生殖:昆蟲一個卵發育為兩個或兩個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
5. 卵胎生:昆蟲卵就在母體內孵化直接產出幼體的生殖方式。
6. 幼體生殖:昆蟲還在幼體階段就能生殖產生後代生殖方式。
7. 昆蟲的變態:昆蟲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外部形態及內部結構、生理生化等方面的變化。
8. 孵化:昆蟲胚胎發育完成後脫卵殼而出的過程。
9. 蛻皮:昆蟲從卵中孵出後隨著蟲體的生長,經過一定時間的生長,在舊錶皮下形成新表皮,蛻掉舊錶皮的現象。
10. 齡期:相鄰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
11. 羽化:成蟲從它的前一蟲態(不完全變態的末齡若蟲或稚蟲、完全變態的蛹)脫皮而出的過程。
12. 性二型:同種昆蟲的雌雄兩性個體,除產生性細胞的生殖腺和實行交配、產卵等活動的外生殖器構造不同外,在個體大小和體型、體色、外部形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的現象。
13. 多型現象:同種昆蟲同一性別的個體在大小、體型、顏色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的現象。
14. 世代:昆蟲一個新個體(卵或幼蟲)從離開母體到發育到性成熟產生後代為止的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
15. 生活史:一種昆蟲在一年內的發育史,更確切的說是從當年的越冬蟲態活動開始,到第二年越冬結束止的發育過程,稱為生活年史簡稱生活史。
16. 休眠:通常是不良環境條件直接引起的,對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當不良環境條件消除時,可恢復正常的生命活動。休眠分為越冬與越夏。
17. 滯育:由不良環境條件引起的,但不是不良環境條件直接引起的,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長期的歷史性反映。當不良環境條件遠未到來前,昆蟲已經進入滯育。一進入滯育,解除需要條件。具有滯育現象的昆蟲都有固定的滯育蟲態。
18. 趨性:昆蟲對某些刺激的趨向或背向性活動。趨光性、趨化性、趨溼性等。
19. 群集性:同種昆蟲大量個體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習性。有的是臨時性的聚集,有的是長時間的聚集
20. 遷飛性:同種昆蟲的大量個體向某一方向長距離遷飛的習性。常見的遷飛性昆蟲如東亞飛蝗,粘蟲,飛蝨等。
21. 擬態:指一種動物模擬另一種動物的體態、行為等,從而獲得保護自己的好處的現象。這種例子在動物界(包括昆蟲中很多),如食蚜蠅模擬蜜蜂;螞蟻模擬蜘蛛等。
22. 保護色:指動物與其生境中的背景的顏色相似,捕食者很難發現或判斷它的存在。如有的螽斯與其生境中的植物葉子的形態相似。
23. 種群:在一定空間中同種生物個體的組合。
24. 植物病害症狀:植物感病後在外部形態上表現出的不正常特徵。
25. 植物病害病狀:植物受害後的不正常表現。
26. 植物病害病徵:病原物在病株上的表現特徵。
27. 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侵染過程:病原物對寄主侵染並引起發病的過程,簡稱病程。 這是一個連續功能失調的過程。
28. 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害循環:植物侵染性病害從一個生長季節發生到下一生長季節再度發生的整個過程。
29. 植物侵染性病害初侵染: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開始生長以後引起的最初的侵染。
30. 植物侵染性病害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又可以產生孢子或其它繁殖體傳播危害,引起再次侵染。
31. 致病性:病原物引起病害能力的總稱,即指病原物對寄主植物的破壞和毒害的能力。
32.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減輕所造成損害的能力。
33. 植物檢疫: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依據有關法規,對調出和調入的植物及其產品等進行檢驗和處理,以防止人為傳播的危險性病、蟲、雜草傳播擴散。
34. 農業防治:從農田生態系的整體觀點出發,根據害蟲,作物和環境間的相互關係,綜合採用各項農業措施,在作物的栽培過程當中有目的地改變某些環境因子,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而不利於害蟲的發生,從而達到控制害蟲的發生為害,保護農業生產的目的。它是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基礎措施。
35.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來防治害蟲,它包括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及其它有益動物的利用、昆蟲激素的利用、不育處理技術的利用等。
36. 物理機械防治:應用各種物理因子、機械設備以及多種現代化除蟲工具來預測及防治害蟲的手段.它包括光學、電學、聲學、力學、放射物理、航空及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等。
37. 化學防治:利用化學藥劑(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的毒性來防治病蟲、雜草等的方法。
38. 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生態系總體出發,根據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的生物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