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非常著名,這是由山西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山西遺留下來的傳統民居,多為明代、清代和民國初年所建的宅院。一些權貴富豪所居住的大型套院,有主院、偏院、書房院、繡樓、花園等。這些宅院總體布局豐富,平面類型多樣,門楣高大,雕梁畫棟,氣勢不凡。細部裝飾華麗精美,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其中最富庶、最華麗的民居宅院要數汾河一帶的民居,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數祁縣和平遙。祁縣的喬家、渠家,靈石縣的王家,榆次市的常家,其庭院建築都極盡豪華繁複之能事,令人嘆為觀止,難怪在民間流傳有「不到山西大院,便不知何為富貴」的說法。
從明朝起,中國最有錢的一部分人是山西商人。因為當地人多地少,許多人背井離鄉,到處經商,這些發了財的晉商衣錦還鄉後,便在自己的故裡紛紛大興土木,極盡奢華地營造住宅,於是有了這些「大院」。熟諳經商之道的山西人也善於理財,他們的店鋪遍布全國數十座城市,甚至還開到了日本、歐洲和東南亞。山西人的精明能幹,使得中國近代金融業在晉商手中誕生,更令人稱道的是,山西的「票號」曾經左右了大清朝200餘年的金融市場,連慈禧太后也向晉商借過銀子。從一些山西大院精緻的磚雕,飛揚的簷角,以及高大的門樓上,都能夠看出山西商人當年縱橫商海的輝煌。可以說,每一座院落,便是一部晉商興衰史。
位於太原南面的祁縣,至今仍存有40多個多進豪華院落,其主要特點為外牆高,有很強的防禦性。廂房、正房等主要房屋都是單坡頂,雨水都向院子裡流,即民間所說的「肥水不外流」。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王家大院位於靈石縣靜升鎮,其建築氣勢去偉,風格獨特,是我國最大的民居古建築群,其院落是晉商大院的典範,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鄭孝燮稱王家大院是「國寶、人類之寶、無價之寶"。王家大院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共有院落54個,房屋1052間。特別是融於整個建築群的磚雕、木雕、石雕,都是匠心獨具,典雅細膩,美觀精巧,內涵豐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的喬家堡村,佔地8724.8平方米,由6個大院19個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每個四合小院都自成體系,各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隔,從高處俯瞰,喬家大院大門如同一座城門,而喬家大院就像是一座方形的城堡,整體為雙喜字形布局。在整個大院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水磨磚牆內,院與院相銜,屋與屋相接,鱗次櫛比的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及平面頂上,都有通道與諜牆相連,浸透著理性的治家之道。全院以一條平直甬道將6個大院分隔兩旁,每個院落中又是兩三進的小院,院子左右兩側還有側院。甬道一端是大門,另一端是祠堂。甬道的左右各有3個大門,其中以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而各具特色。這樣一個複雜的平面,組成了極具變化的建築空間。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整個大院牆高院深,氣勢恢宏,佔地5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內分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共有240間房屋。院落之間有石雕欄杆院、牌樓院、穿堂院、戲臺院和過廳相隔,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美妙格局,它們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大院外觀為城堡式,牆頭為垛口式女兒牆,寬敞高大的階進式大門洞,上面高聳著一座玲瓏精緻的佑閣,顯得巍峨壯觀。渠家大院的建築特色是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河北之大成。
平遙的四合院外觀封閉,內部俊秀,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和正統的禮制觀念,其院落結構在一般民居中較為罕見,但與皇家的屋宇框架結構卻十分相近。宅院的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沿明顯的中軸線方向,由幾套院落左右對稱組成,主次分明,一般為「日」字形二進院或「目」字形三進院形式,正面一般為三間或五間拱券式磚結構的磚窯,左右廂房為木結構單坡瓦頂,坡向內院。大門對面都建有影壁,有的用磚雕,有的用硫璃瓦鑲成各種吉祥圖案。
(文章節選自《四面圍合》 作者:眭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