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
談談諷刺與幽默作品的朗誦
唐紀琛
諷刺與幽默作品包括的範圍很廣,寓言故事、笑話、雜文、小品文、諷刺小說、諷刺詩和各種不同風格的喜劇臺詞,還有曲藝中的評書評話和相聲的某些片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和故事,都屬於這類作品,真可謂風格多樣、體裁各異、內容豐富。諷刺和幽默作品展現在朗誦愛好者面前的是多麼令人神往而又豐富多彩的創作天地啊。在這片天地裡,有許多有趣的課題和創作規律,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求。
也許有人會說我個人偏愛這類作品的朗誦。依我看,是群眾、是觀眾和聽眾喜愛和歡迎它們,猶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離不開鹽,然而也需要吃點甜的、喝點酸的、嘗點辣的一樣,生活才更有滋有味。諷刺與幽默作品的朗誦,就以它特殊的藝術魅力,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藝術伴著笑聲帶給人們無窮的深思和回味。同時,給人們莫大的藝術享受與滿足。
朗誦藝術是語言藝術。諷刺與幽默作品的朗誦也不例外。除此,它還是笑的藝術,同時又是嚴肅的藝術。笑,是諷刺與幽默的果實,而這果實的獲得,是創作者用辛勤勞動換來的。這種藝術勞動指的就是——把無聲語言變成有聲語言的再創造過程。
進行語言藝術的再創造,首先要對朗誦作品的內容及其特點,有準確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就以寓言故事為例吧。從字面講,寓言即寓意於言中,它短小、通俗而生動,常常寄深刻的思想於簡單樸素的言談話語中。它運用誇張、比喻、影射和象徵等藝術手法,巧妙地編成小故事,使人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例如,我們常把目光短淺、狂妄自大的人,比作井底之蛙;把專橫殘暴的勢力比作豺狼;把奸詐狡猾的傢伙比作狐狸,等等。這些不都是常在寓言故事中出現的形象嗎?寓言《猴吃西瓜》,把教條主義和人云亦云的壞作風,揭露得多麼形象生動;克雷洛夫寓言《疙瘩的老處女》,把那位虛榮傲慢的老姑娘,諷刺得多麼淋漓盡致。
閆耀東老師表演《猴吃西瓜》
在朗誦諷刺與幽默作品的時候,這種對作品的認識理解的階段非常重要。不要以為文字簡單易懂,就以盲目隨意和輕率的態度去對待它。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目中有人。分清哪些是應該揭露抨擊和鞭笞的;哪些是應該規勸誘導和批評的;哪些是應該歌頌讚美和同情的。因為,在朗誦的全部過程中,都要貫穿著朗誦者自己的具體鮮明的態度。也許因為這類作品特別短小精悍,朗誦好這種作品的難度,也就特別大。往往由於理解的不準確,處理起來就不會得當,其藝術效果必然是不會完美的。
如何朗誦諷刺與幽默的作品,特別是在藝術處理階段,會遇到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下面就以我自己在藝術實踐中的感受。談幾點體會。
一、必須具有豐富而飛躍的想像力。
想像是藝術的翅膀。朗誦那些形象感極強的諷刺與幽默作品,尤其離不開這雙翅膀。朗誦——即把別人寫的變成我要說的。這個「變」就是朗誦的創作過程,也是想像的過程。朗誦者必須對作品有真切的感受和聯想。這種感受和聯想,二者相互補充和豐富,使我們從作品中感受和想像出時間、環境、事件和背景;感受和想像出人物的行為、心理、情感、聲音乃至神態。這種新鮮的變化著和發展著的視覺形象,是我們駕馭著想像的翅膀而捕捉到的,它促使我們逐漸地進入創作狀態,產生創作衝動,為朗誦和處理好一篇作品,奠定重要的基礎。
比如我處理《猴吃西瓜》這篇寓言時,首先把這些猴「人格化」、「個性化」。其中包括外強中乾官氣十足的猴王;簡單教條的短尾巴猴;天真可愛又直率的小毛猴;酸溜溜還帶點學究氣的老猴…。當這群猴人云亦云地異口同聲喊著:「吃西瓜是吃皮」的時候,我處理成開大會的場面,有的猴在近處喊,有的猴在遠處喊;有的嗓門低,有的嗓門高。最後形成有節拍的齊唱:「吃西瓜一吃皮!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第三個「吃西瓜吃皮」的最後一個「皮」字,聲音拖長漸輕,以渲染這群猴貪婪無知胡鬧起鬨的神態和氣氛。
又如在《疙瘩的老處女》這篇寓言裡,當敘述到由於老姑娘太挑剔、傲慢,求婚者都不來登門了,「於是,悲哀溜進了美女的心靈」。我想像這時的老姑娘內心痛苦極了,便在「於是」這兩個字後面,加了一聲委屈的抽泣聲,以加強這個人物的悲劇性的喜劇色彩。接下去的幾句是「瞧!鏡子已經告訴她,殘酷的時間,每天都從她那富有魅力的美麗中偷走一點東西」。
朗誦時,我把眼前的話筒想像成一面鏡子,專注觀察著自己面容的變化,感嘆自己的悲哀:「眼光失去了神採,臉上惹人愛憐的酒窩不見了,愉快和活潑仿佛全都溜走了,頭上露出了幾根白髮!」由於有了這面想像中的「鏡子」,上面這幾句話,也就有了具體形象的依託。這樣處理,可以更細緻、更有層次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語言更生動有機,更富於表現力。
豐富的藝術想像,在朗誦和觀眾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使欣賞者對作品產生更多的聯想和回味,觸發饒有興致的情趣,從而獲得一種藝術享受的滿足。
二、掌握高度誇張和高度真實的辯證關係
諷刺與幽默作品是誇張的藝術。作者往往用極其誇大的藝術手法,尖銳而形象地揭示人物或事物的本質,是這類作品的基本特徵。例如在寓言作品中,作者描繪的大都是十分鮮明、典型而又誇張的形象。象極其傲慢的月亮和特別善良的太陽;極其殘暴的惡狼和特別溫良的小羊;極其狡猾的狐狸和特別愚蠢的烏鴉等。這些「極其」和「特別」的典型形象,都是作者運用誇張手法,使其性格和行為表現得異常醒目和突出。
在一些作品中,這種誇張遠遠超出一般的生活真實,卻又令人信服。馬雅柯夫斯基在諷刺詩《開會迷》中,為了押擊開會成風的不良現象,竟把會場上坐著的人都描寫成是半截的,而秘書卻平靜地說:「他們一下子要出席兩個會,一天要趕二十個會,不得已才把身子劈開,齊腰以上留在這兒,那半截在那兒。」喜劇大師卓別林可以在電影中誇張地表演人吃皮靴,人在機器的齒輪間穿行。以上這些是多麼怪誕的誇張,甚至富於離奇玄妙的色彩,但它們又不失其對生活本質認識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誇張的藝術內容,決定誇張的藝術形式。在朗誦諷刺與幽默作品的時候,必須善於解決這個課題。朗誦這樣的作品,當然不能平平淡淡、味同嚼蠟。我們要大膽地運用藝術的誇張手法,有聲有色地、活靈活現地、創造性地體現作品的藝術情趣和魅力。
克雷洛夫寓言《烏鴉和狐狸》,描寫一隻狐狸如何用甜言蜜語騙取了烏鴉嘴裡的奶酪。全篇文字簡練,除了朗誦者的敘述,只有狐狸的一段「讚美詞」。要把狐狸的狡猾和烏鴉的愚蠢形象地體現出來,就必須藉助誇張的手法來完成。不論是敘述烏鴉銜著奶酪在樅樹上如何自我陶醉,還是交代狐狸怎樣聞到香味、發現奶酪而停住了腳步,都要繪聲繪色。
特別是對狐狸唱的那首「讚美詞」的處理,狐狸先誇獎烏鴉的脖子,然後是眼睛、羽毛、小嘴,最後讚美烏鴉有婉轉的歌喉,引烏鴉張嘴唱歌,以便騙走那塊奶酪。為了鮮明地表達這些內容,在朗誦的時候,要使感覺、思考、判斷、神態、形體和聲音,包括眼神和氣息,都適當地誇張和放大,尤其要增強人物的性格特色和強烈的目的性。這種誇張決不單純是外部形式的誇張,朗誦者必須具備高度的真實和信念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藝術真實的感染力。這就需要藉助於想像的魔力和一定的內部心理技巧,否則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朗誦諷刺與幽默作品,千萬不要為了誇張而誇張。大喊大叫、眉飛色舞、矯揉造作等都不是真正藝術誇張的手法。我們要力求做到:有誇張而不失真實、有風趣而不欠含蓄,從而創造出既生動又可信的語言形象。
三、善於用聲音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朗誦藝術是語言藝術,還可以說是聽覺藝術、聲音的藝術。聲音是朗誦藝術最基本、最重要的創作工具和手段。各種聲音色彩的運用形成語調。通過音高、音色、音長、音量的變化,可以為人物的語言化妝造型,使其更富於性格化、形象化。如果把朗誦比作一幅畫,聲音就是畫筆,它能描繪出絢麗多彩的畫面;如果把朗誦比作一支樂曲,聲音就是樂器,是它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漫畫家可以用三筆兩筆勾畫出活生生的人物,諷刺幽默的作品也能用三行兩句描寫出活生生的人物。我們朗誦者也要有這種本事:用三言兩語就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
諷刺與幽默作品為我們塑造不同人物的聲音形象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但這項勞動是艱苦的。它要求準確、細緻,一定要從作品和人物的需要出發,決不能故意拿腔拿調地、簡單表面地用聲音去圖解人物。
例如,寓言詩《鵝》,內容是:
鵝對滿院的家禽說:「從今後咱們要互相學習,特別是我有啥缺點,大家儘管提不要客氣。」
「請您閒著沒事別大喊大叫,吵得大夥不得休息。」
「唔,我生來就是大嗓門,大家捂上耳朵不就解決問題?」
「我也來提醒您一聲,吃起東西來不要只顧自己。」
「哎,胃口大不能算缺點,何況大家都沒養成禮讓的風氣。」
「還有,你的飛翔術並不高明,可總是吹噓天鵝要來請教你。」
「唉,提意見也得有個分寸,不要糾纏那些雞毛蒜皮。」
「有一回你拉住小雞的耳朵,說他再提意見就把它拖下水去。」
「我不過跟他開了個玩笑,這算什麼批評?簡直是打擊」
有些人拿著批評的武器,只是為了裝飾自己,千萬不要碰到他的痛處,輕輕搔癢倒還可以。
這首諷刺詩共二百餘字,用簡練的對話,揭露了鵝的虛偽面目,也提醒人們不要做那種表裡不一、言行不一的人。怎樣才能把這首短詩朗誦得生動又形象呢?短短的二百餘字中要出現六個人物:朗誦者、鵝和四種家禽。這就要求有精心的安排和處理。
我的設想是這樣的:鵝在這群家禽裡面,是個誇誇其談、仗勢欺人的頭面人物,它高大而又肥壯。把它處理成男中音最合適。徵求意見的那幾句開場白,要說得真摯誠懇,渾厚的聲音顫抖著,似乎聽不到別人的批評就活不下去了!以至使鄰居們聽了信以為真,很受感動。
那麼面對這個龐然大物,勇於第一個發言的該是誰呢?我處理成一隻老鴨子,聲音造型為老年人的男低音,語氣沉著,善意而直率。第二個發言的應該是一隻老母雞,用大嫂子式的女中音說話。它的意見一針見血,象是為受欺負的孩子們打抱不平。下一個發言的是只理直氣壯的公雞,音色偏高而且響亮。它的意見似乎傷了鵝的自尊,使鵝有點沉不住氣了。
最後一個發言的,我處理成一隻小鴨子。在老爺爺、大嬸和大哥哥們的帶動下,它鼓足了勇氣,用的是奶聲奶氣的孩子腔,斷斷續續地揭發鵝是怎樣打擊和報復別人的。只有用聲音造型把發言的四個人物各有特色地體現出來,才會使聽不得意見的鵝,逐漸接受刺激,積累成最後由牴觸發展到暴跳如雷。最後的四句話,朗誦時要和以上人物區別開來。可以用親切平和的聲音,嚴肅而深沉的語氣,一語道出像鵝這類偽君子的要害。
要想用聲音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必須善於運用「對比」這個藝術表現方法,反差越大,形象越鮮明生動。這是處理喜劇性作品的一種基本藝術手法。
四、準確處理語言節奏
諷刺與幽默作品的結構簡練,語言形象很富於音樂性和節奏感。這種音樂性表現為語言的輕鬆流暢。節奏感則表現在人物動作的轉換,人物情感色彩的多樣,人物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頓挫等跳躍式的變化上。
朗誦一篇作品時,由於人物所處的背景和思想感情的不同,在處理人物的心理節奏、形體節奏和語言節奏方面,就必須是變化發展而又豐富多彩的。富於節奏感的音樂動聽,富於節奏感的舞蹈感人。如果我們在朗誦諷刺與幽默作品時,能根據作品的需要,有意識地賦予它明快而多變的節奏,就可使朗誦更加引人入勝,大大加強藝術的表現力。
多變的語言節奏,主要體現在朗誦語調的變化上。人物的語調又是在動作中形成、積累和發展的。因此,我們要善於把握諷刺與幽默作品中人物語言的動作性,從而尋找和安排最準確鮮明的語調,使語言富於節奏感。人物語言的節奏,具體是由動作的節拍、情感的脈搏、聲音的旋律共同組合而形成的。
寓言《疙瘩的老處女》中,有一段老姑娘的自白,內容是,哈,這般人的頭腦真簡單!他們配嗎?要我做未婚妻?
哼!他們轉錯了念頭了。比他們好上幾倍的求婚者,我都謝絕了,我會嫁給這幫蠢才怪物嗎?1好象我是急於要結婚似的。其實嘛,我對姑娘生活一點也不苦惱。白天很愉快,晚上嘛,老實說我睡得很安靜。這樣隨便出嫁,對於我是絲毫不相稱的!
在朗誦時,我把這段作為揭示老姑娘目中無人、傲慢自負的重點,也是表現人物內心矛盾感情最濃烈的高潮,語言節奏的變化尤其鮮明。我認為這段話包含了幾種不同色彩的語調。開始幾句,是老姑娘以自命不凡的姿態,用極其尖酸的語氣,奚落、諷刺和汙辱這批求婚者,笑他們「頭腦簡單」,罵他們是「蠢才怪物」,這時的節奏比較明快流暢。而中間幾句,要運用節奏的突變手法,轉換成一種自我陶醉式的柔媚而悠閒的語調,她在炫耀自己老處女的日子並「不苦惱」、「很愉快」。由於她是為了掩飾內心的空虛和孤獨,違心地說這些話的,朗誦時,對人物的聲音、氣息、神態都要進行充分的誇張和渲染。
因此,這時的節奏是徐緩而抒情的。但是,當她說到「晚上嘛」這幾個字以後,在節奏上應再有一個突變,「老實說,我睡得很安靜。」這句話的語調應是小聲而透著空虛,節奏是急促而不穩定的,藉以表現出她的自我陶醉與炫耀,無論如何也掩藏不住內心的不安與惶惑。這段自白的最後兩句:「這樣隨便出嫁,對於我是絲毫不相稱的!」應以強硬的、宣戰式的語調,用大聲疾呼的方式說明老姑娘此時已經惱羞成怒,節奏應是爆發式的,快速而激昂。
由此可見,平淡乏味、一道湯式的朗誦,是和諷刺與幽默的作品格格不入的,而明快多變,特別是突變的節奏,則是諷刺與幽默作品的靈魂。這是處理喜劇性作品的又一種基本藝術手法。
在朗誦諷刺與幽默作品的藝術處理階段,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注意和解決。比如,諷刺幽默作品故事性強,必須掌握好和觀眾的交流方式。我們朗誦藝術的知音只能是觀眾,失去了這種和觀眾的交流,得不到觀眾的配合和呼應,我們的朗誦就失去了生命力。另外,朗誦諷刺與幽默作品,除了語言處理,還應在手勢、形體和神態上,有所設計和運用。這當然不能是生硬造作的,而是積極配合心理和語言動作,做到真實可信、合情合理,使整個朗誦更形象、生動、完美。
以上只是就自己在朗誦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談了幾點不成熟的體會,僅供朗誦愛好者參考。特別要說明的是,這些語言內部和外部表達技巧,它們之間都是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的。
在實踐中,需要綜合掌握、綜合運用,還需接受欣賞者的檢驗。
(《聲境界》平臺掃描整理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