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是一個人的
機智、樂觀、豁達的表現
文:葉永烈 誦:洪彬
編輯:清苑竹語(ID:zhuy6666)
我曾經多次採訪臺灣作家梁實秋的夫人韓菁清。盛夏,她飛渡海峽,前來上海。她住在上海衡山賓館的「總統房」。那裡的冷氣似乎過於的冷,我每一回在那裡與她長談,必須穿長褲、長袖襯衫,她也總在夏裝外套著秋衫。然而,一出賓館,她便笑稱自己是「翰林」——「汗淋」的諧音。
她說,這「翰林」,有一番「典故」:1975年5月9日,她與鰥居的梁實秋結婚時,步入洞房。洞房在她家。梁實秋近視,又不熟悉環境,不小心頭撞在牆上,她一把把他抱了起來。梁實秋笑她是「舉人」(把他「舉」起來),她笑他是「進士」(近視)、「狀元」(撞「垣」)……如今,她又自稱「翰林」。
她談吐詼諧。她說,她與梁實秋共同生活13個春秋,受他感染——他是一個幽默的人。雖然梁實秋已故世,但這種幽默感仍由她「繼承」。有一回,她與我聚餐,忽地問菜盆是哪裡生產的?她勸我趕快把盆中的菜吃光,以便把菜盆翻過來看一看,盆底是否蓋著「景德鎮出品」的印章。我信以為真,吃光了盆中菜,她大笑起來。原來,這一「妙計」是梁實秋想出來的。為了勸客人吃菜,梁實秋總是說要看著菜盆是哪裡生產的——只有底朝天,才能見到盆底的出廠標誌。
談梁實秋的散文,便常可感到他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比如,他稱打麻將為「上肢運動」、「蛙式遊泳」,又形象又幽默。他說女人多變,「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別針位置也常變,午前在領扣上,午後就許移到了頭髮上」。「外國女人的帽子,可以是一根雞毛,可以是半隻鐵鍋,或者是一個畚箕」。他在《罵人的藝術》中,提及種種「罵法」,但「別人若有某種短處,而在下也正有同病,那麼你在罵他的時候,只得割愛」。
有一回,梁實秋在臺北坐計程車,司機問他:「您高壽啦?」他答:「還小呢,八十歲。」他在《計程車》一文中,寫及種種坐計程車趣事。那天,他坐計程車,司機「口裡叼著一根紙菸」,「風吹火星直撲後座」,他只得請司機不要抽菸。司機「賭氣把煙向窗外一丟」,遇到紅燈故意急剎車。「我看他並沒有與我偕亡的意思,大概只是要我受一點刺激」。於是,「為了使他滿足,我緊握把手,故作緊張狀,好像是準備要和他同歸於盡的樣子」。
幽默會「傳染」。有一回,梁實秋宴請親朋於臺北漁家莊餐館。酒菜都齊了,而白飯卻遲遲未見送來。梁實秋問招待小姐道:「怎麼飯還不來?是不是稻子還沒有收割?」招待小姐也以謔相答:「還沒插秧呢!」
幽默並非相聲演員和漫畫家的「專利」。幽默感是一個人的機智、樂觀、豁達的表現。作家需要幽默。即便是「尋常百姓家」,幽默也會使家庭更加歡樂、和諧,給生活添上笑的花朵。
作者:葉永烈,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 。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 、上海文史館館員 。
誦者:洪彬,媒體人,河北省朗誦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