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西飛公司開始運七-200A飛機的研製。運七-200A在繼承原運七飛機機體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設計,大量採用國外成熟的先進技術。該型號從設計技術、結構布局、主要機載設備都作了重新設計,在發動機、導航通訊設備及自動飛行控制系統、駕駛體制、座艙布局等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進。飛機的可靠性,經濟性,維護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1993年12月26日,運七-200A成功首飛。1998年5月,取得民用航空總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這是國產民用客機首次嚴格按照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國民用航空規章CCAR-25的規定驗證合格的飛機。
首先,對機體進行優化。採用先進的原材料,使得整機在比運七-100增加1米的情況下,重量減輕1000千克,載客量增加至56-60人,提高了經濟性。
其次,採用新型發動機。採用普惠公司生產的PW127C三軸自由渦輪式發動機和美國漢密爾頓公司的247F-3四葉複合材料螺旋槳,比運七-100型飛機降低油耗30%,噪音由過去的90分貝左右下降至82分貝左右,大大地提高了飛機的適用性和乘坐舒適性。
第三,重新設計駕駛艙,提高自動化水平。採用美國科林斯公司的航電系統、霍尼韋爾公司的導航系統,將三人駕駛體制為兩人駕駛體制(機長和副駕駛),並用液晶儀表取代了機械儀表。
第四,安裝APU輔助動力裝置,使運七-200A具備地面空調和地面自行啟動發動機的能力,提高了機場適應能力。
另外,還有一個型號運七-200B。該機型主要是將運七-100的發動機換裝為2臺由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東安動力及通用電氣(GE)公司合作研製的渦槳-5E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並加長了機身,增大貨艙容量,機翼修型,換裝了機載電子設備。該機型於1990年11月28日首飛,雖然這個型號排在運七-200A之後,但由於改進幅度和技術水平都大大低於運-7-200A,因此定型時間反而要比運七-200A要早。
通過運七的持續改進,我們可以看出,運七改支線客機走的較為艱難。以往,國內飛機的客戶基本就是空軍,民航的份額很小,航空製造企業往往是自己關起門來「閉門造車」,也不考慮用戶需求,因此,造出的飛機往往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而通過運七的改進型項目,我們的航空企業變得更加關注市場的變化,更加關注客戶的需求,也更堅定了進軍支線航空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