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松鼠(學名:Ratufa bicolor)也稱為樹狗、黑狸、藤狸、黑果狸、黑大松鼠或馬來亞大松鼠,為一種大型嚙齒類動物。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季雨林的高樹上,是典型的樹棲動物。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國雲南南部和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和西藏,並且延伸到尼泊爾東部、阿薩姆(印度)等地。 巨松鼠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
外形特徵 巨松鼠身體瘦長,成體體長35~40釐米,尾長50~60釐米,體重1000~3000克。頭骨短而寬,頦部有兩個長形黑環。尾毛蓬鬆,尾比體長。四足均具5趾,爪強壯。前足第1趾小而後位,有前後排列的3個較小間墊和2個較大掌墊;後足5趾大小相近,弧形排列,具6個近等大間墊,2個蹠墊分列兩側,內蹠墊長而緊接間墊,外蹠墊短而後置並與間墊斷開。
然而,在自然環境中很少發現其足印,如存在時,前足印僅顯4個趾印。前足拇指不明顯,成乳突狀與內掌墊相聯,有指甲;後足踵被毛,而蹠裸、蹠墊不顯著,惟蹠的邊緣略為凸起。雌獸乳頭3對,位於腹部和鼠蹊部。
背部和兩側、尾的背腹面以及四肢外側和掌面都是烏黑色,且具有光澤。毛自根至梢全黑。腹部自頸、腹至鼠蹊部和四肢內側呈橙黃色。腹毛根黑而末端為黃色。吻端、額部全黑。兩頰自嘴角經眼眶至耳基部和頸兩側為黃色。眶四周為黑色。下頜是黑色,嘴四周為黃色,惟近嘴唇處有二黑點。耳殼及其簇毛都是黑色。
巨松鼠頭骨寬大而堅實。吻短而粗寬。鼻骨前端向腹面彎曲,鼻骨前端寬大而後端細狹。 前頜骨的額面突之寬大於鼻骨後端寬,為鼻骨寬的1.5~2倍。眶上突大,成三角形。眶間凹下,顴骨位平直。枕骨輪廓扁平,枕大孔成三角形。顎骨後緣達到第3上臼齒的中錢(一般松鼠類的顎骨後緣大都遠在臼齒列之後)。 上臼齒列無第3前臼齒,齒式為20。臼齒的咀嚼面與松鼠類的原型相近,但有複雜的細紋。
分布範圍 巨松鼠廣泛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尼伯爾、印度、緬甸、中國、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以及馬來半島和印尼。中國以內分布在雲南南部和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和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