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據記載,東漢時期的隱士蒲公一次入山採藥,見一隻野鹿,"追之絕頂而無蹤",忽見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當時西來華的天竺僧人寶掌請教,寶掌告訴他說:"此是普賢瑞相,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恰巧,峨眉這一奇觀與《華嚴經》所記普賢菩薩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佛經中記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天上的事物與人間是對應的,天上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人間有普賢菩薩住地峨眉山似白色神象。
《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大乘經》載:"入山求道,饑寒病癘,枯坐蒲團,是曰普賢;普賢者,苦行也。"《華嚴經清涼疏》曰:"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必在這口池裡汲水洗象,然後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幹上的松蘿,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
在漢代以前,峨眉山原為道教天下。峨眉山純陽殿附近的千人洞,傳說就是呂純陽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為"天下第七洞靈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傳也是呂仙劍劃而成。至今在神水閣前,還留下刻有"靈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邊還有"大峨"石刻,傳為呂純陽之手跡。佛教傳入峨眉山,始於晉代。印度高僧寶掌和尚,最早結茅庵於金雞峰,後遂改名寶掌峰。尼泊爾阿婆羅和尚,以樹皮蓋殿於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盤之上,名為化城寺,俗稱木皮殿。
但在當時峨眉山還是道教盛行。東晉時,道教的乾明觀首先改為佛教的中鋒寺。隋唐以後,佛教興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許多道觀也紛紛改為寺院。至清順治年間,山上最後一座道觀純陽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終於一統為佛家天下。當時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侶3000多人,香火鼎盛。許多梵宇琳宮,依山而建,有的隱藏於翠林樹海之中,有的聳立於高山峻岭之巔,有的建於深壑幽谷之內,有的築於危崖絕壁之畔,與峨眉山水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人因信仰而活,聖界旨為尋回信仰——聖界文化
如果您對聖界的內容感興趣,請持續關注我們
如果您對聖界的產品感興趣,請記得私信我們
聖界文化,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