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大白鯊,海洋館「功不可沒」

2021-01-10 網易新聞

圈養壽命短於野生個體壽命,這幾乎是被圈養的大型海洋生物的普遍現狀,無辜的海洋生物不應該為大眾的好奇心買單。

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噠噠》欄目(公眾號:dadatime)出品,每周五期,聚焦年輕人關心的科普話題。

你見過大白鯊嗎?提到大白鯊,多數人腦中浮現的大概是滿嘴鋒利齒牙、血盆大口的可怕模樣。


血盆大口大白鯊 | 視覺中國

一面是恐懼,一面又是好奇。即使被披上「魔鬼食人鯊」的稱號,因為大眾的好奇心,還是不斷有人堅持不懈地捕捉它們送至海洋館,企圖進行圈禁和人工養殖。

如果哪家海洋館能成功圈養並展示大白鯊,就能賺得金箔滿盆。但大白鯊真的適合圈養嗎?

大白鯊之死

歷史上強行圈養大白鯊的事件屢屢發生。

1950年,美國加利福利亞州海洋館捕捉到一隻大白鯊,企圖將它運回進行圈養。大白鯊僅存活1天便死去,這是史上最早記錄有的大白鯊逮捕事件。

1980年,美國奧蘭多海洋世界、馬裡蘭海洋公園都曾捕捉入大白鯊,但沒有一隻存活超過16天

2011年,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海洋館放生一隻被圈養了55天的幼年大白鯊。根據電子追蹤器顯示,這隻大白鯊在放生的十分鐘內便死亡

2016年,日本衝繩海洋館收納了邊海漁民送來的誤入漁網的大白鯊,並對它實施了搶救和單獨餵養,在絕食三天後,大白鯊死去

大白鯊一直是海洋館的心頭好,各大海洋館研究人員總是不斷嘗試如何成功地圈養大白鯊。其中,美國蒙特利灣海洋館算是大白鯊圈養的領頭人,也是其中最堅持不懈的「佼佼者」。

2004年,蒙特利灣海洋館推出大白鯊計劃(Project White Shark),該計劃旨在研究如何成功養殖並展示大白鯊。這一長達八年的計劃持續到2011年終止,所圈養的大白鯊最長存活紀錄六個月,供觀賞人數達到三百萬人次以上。

截至2017年,蒙特利灣海洋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大白鯊成功展示了16天以上海洋館。


蒙特利灣海洋館之所以能夠突破記錄,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大白鯊捕捉方式。

蒙特利灣海洋館把重心放在不到2米的幼型大白鯊上,再精心配置了能讓它自由活動的11米水槽,並專門設計了適用於幼型大白鯊的大型運輸設備——集氧氣檢測、監控攝影、過濾系統於一體的高級運輸箱,以防止大白鯊的健康從運輸箱內就開始衰退。

即便如此,大白鯊還是一隻接著一隻死去。在「大白鯊計劃」實施過程中,蒙特利灣海洋館先後捕捉進6隻大白鯊,但存活天數在11天到五個月不等。


在南非海岸,確認了400條大白鯊個體後,很難再拍到新的個體

2013年,大白鯊數量劇減,蒙特利灣海洋館宣布暫停捉捕。所以,為什麼大白鯊的人工養殖如此艱難?

大白鯊死亡謎底揭曉

大白鯊屬遠洋動物群,習慣在環境開闊的遠洋帶水層中自由且快速遊動,是大型進攻性鯊魚。

成年大白鯊平均體長在4~5.9米之間,平均重量為2000公斤。屬於半恆溫動物,一般體溫比周圍高出15℃。

大白鯊特殊的呼吸方式導致其無法在狹小的空間中存活。

鯊魚類特有的呼吸方式為撞擊換氣(ram ventilation),需要在遊動過程中將水撞進嘴裡,再通過鰓排出以獲得氧和保持體溫。速度越快,就越能獲得充足的氧。

一隻大白鯊在水中的遊泳速度每小時最高可達69公裡,這樣的速度能讓它們得到足夠的氧和保持體溫。所以大白鯊為了生存必須不斷進行長距離遊動,一旦停止遊動,基本可以視作自殺。自捕捉大白鯊以來,無論多大的運輸箱都無法完全滿足大白鯊的呼吸需求。

同時,運輸箱和海洋館內的其他電子設備會擾亂大白鯊體內的電感受系統。

在大白鯊的口、鼻周圍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毛孔,被稱為「羅倫翁」,而大白鯊的整個感應系統被稱為「羅倫磁壺」系統。


鯊魚頭部前端有很多小孔,可以感受微弱的電流

這一感應系統對電、溫度和水壓的變化非常敏感,可以感知周圍微弱的電場變化,接收水中獵物的微弱電訊,由此發現隱藏著的獵物和獵物的動向。同時 「羅倫磁壺」系統還可以來確定地球電磁場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導航能力。

所以一旦感應系統被擾亂,大白鯊就會失去方向,撞到箱壁或玻璃。實際上,大白鯊的死亡從被捕捉進箱子中就註定了。

大白鯊挑剔、不易滿足的飲食習慣也是其人工養殖後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

不同年齡段的大白鯊進食的選擇也不同,幼年的大白鯊可能會選擇中小型魚類作為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白鯊的個頭逐漸變大,選擇食物的體型也會增大,成年的大白鯊捕食海豹海獅。

大白鯊對於食物新鮮度的要求極高,倘若不合胃口,寧可絕食也不食丁點,這就讓海洋館內的投食就成了主要問題。

受害的遠不止大白鯊

海洋館無法滿足大白鯊的基本生存需求,卻又對大白鯊糾纏不放,導致了大白鯊接二連三的死亡。

事實上,海洋館可以給普通民眾普及科學知識,也可以輔助科研教學,所以引進新品種進行研究和展示也是必要的。但為博人眼球開設了動物表演館,一切的悲劇就開始了。動物表演每年直接或間接致死的生物遠不止大白鯊。

1960年海豚表演開始,也意味著海洋動物表演業的開始。創始人理察?奧巴瑞常年培訓海豚表演,並讓它們主演電視劇。1964年該電視劇《Flipper》開播後,掀起了海豚熱。


香港海洋公園海豚表演場 | 視覺中國

此後海豚表演逐漸成為新興產業,全球範圍內開始大量捕捉海豚。在東亞(日本)、南亞、東南亞、非洲和南美的部分地區,獵殺海豚成為不變的習俗。為挑選適合表演的海豚,2003年,僅日本太地町一地就屠殺了23000隻海豚。

捕捉到的海豚被發配到各地海洋館供海豚訓練員挑選。年輕的海豚會被留在海洋館進行訓練,被逼迫著進行高強度訓練和表演,不遵照指示作出正確動作則被禁食或虐打。

鬱鬱寡歡的海豚很多選擇以各種方式自殺,而苟活下來的海豚最終會勞累致死或在「微笑」表演中度過一生。例如,1970年,電視劇《Flipper》的主角海豚凱茜在表演退休後,選擇閉氣沉底。2010年日本衝繩海洋館海豚庫魯在表演中途跳出水池擱淺自殺。


紀錄片《black fish》中的虎鯨

年老、年幼或沒被選上的不適合表演的海豚則更悲慘,這些被淘汰的海豚通常會被屠殺,然後端上餐桌。

海洋館內的海豚因表演而死,館外的海豚死在前往表演的路上。

同樣因動物表演遭受厄運的還有虎鯨。因為外型可愛,大小適中,虎鯨脫穎而出,被海洋館選中。

虎鯨(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善於進攻獵物,高度智慧,是高度社會化、具有自我意識的動物。

從虎鯨的生理特徵來看,有攻擊力且適合群居生活的它們根本不適合圈養和表演,但是因為其獨特性產生的更好的效益,海洋館依舊不惜代價捕獲虎鯨進行海洋表演。

人對虎鯨的馴養史就是雙方的殘害史。

虎鯨殺人事件時有出現。美國佛羅裡達奧蘭多海洋公園著名的「殺人鯨」Tilikum就是最好的案例。1991年,Tilikum因為不滿訓練第一次殺人;1999年,Tilikum再次殺人;到2017年,Tilikum已經背負了三條人命。

人類的介入導致虎鯨壽命大大縮短。雄性最長可以存活60-70年(平均壽命31歲),雌性最長壽命可以達到80-90歲(平均壽命46歲)。在圈養下的虎鯨,無論雌雄,絕大多數在20歲出頭時就死去,很多在10多歲時便已死亡,年死亡率比野生虎鯨高出2.5倍。

海洋館為虎鯨安排的水池並不能滿足龐大虎鯨的生存需求。如提供給Tilikum休息的水池只有7m x 10m,深度也不超過10米,這根本與海洋無法相比。就好像將你逼迫囚禁在兒童浴缸裡。

這樣狹小封閉的水域,會讓虎鯨沾染一身毛病。渾身傷痕不說,肺部感染、胃潰瘍、敗血症也是常有的事。且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裡,小小水池又怎能暢快遊行?


海洋館中的鯨鯊,體長可達15米,是最大的鯊魚?

在心理上,沒有了和家族的羈絆、困在狹小水池裡、高強度的訓練,海洋館的噪音和遊客的掌聲喝彩,都會導致虎鯨的抑鬱。

即便如此,海洋館還在嘗試引進新的鯨豚。據2017年10月最新統計,僅中國大陸,正在運營和在建中的鯨豚圈養場館數量分別為54和27所,被圈養在這些海洋館裡的動物數量也由2016年底統計到的657頭上升到目前的784頭。

停止圈養海洋生物

2017年5月6日,法國環境部通過規定:除了目前已授權的可以在海洋館裡生活的逆戟鯨和寬吻海豚外,禁止其他一切圈養海豚和鯨的行為。

除法國外,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和地區有類似的禁止圈養海洋生物的法規,包括美國部分地區、希臘、匈牙利、印度、瑞士等。


人類捕殺虎鯨的場景

圈養壽命短於野生個體壽命,這幾乎是被圈養的大型海洋生物的普遍現狀,也是不爭的事實。當下海洋館的設備明顯不足以模擬和還原大型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死亡和傷害無法避免,而無辜的海洋生物不應該為大眾的好奇心買單。

近些年來,影視、觀鯨業和VR技術等崛起,人們有了更多合適的途徑了解海洋生物。

所有動物表演對於物種保護毫無價值可言,動物表演也無法真正展現任何動物真正的生活方式和面貌,僅僅是一種為了取悅人類的非自然行為。

追求落葉歸根的人類,卻殘忍剝奪海洋生物死在海裡的權力。

關注公眾號「噠噠」,回復關鍵詞「文章」,查看更多精彩:

《一個只現身過三次的神秘組織,連你姓都能改》

《在中國,又一個孩子被捂死了》

《永別了,人類,我是白鰭豚》

《國外已叫停的運動,中國學生還在狂做》

參考資料:

[1] Great white sharks?and Project white shark.Monterey Bay Aquarium.

[2] Wild white shark died in Japan aquarium for 3 days. Daily Mail.

[3] Content of ram ventilation?.Baidu knows.2013.

[4] Mytime .Rick O'Barry.mtime.com.2011.

[5] 牟思揚.李洋.蒙特利灣水族館暫停捕捉大白鯊.中國海洋網.2013.

[6] 科學世界雜誌.海洋館無大白鯊分析.知乎.2017.

[7] 長鯨吟.海洋動物表演及圈養鯨豚聲明.2016

[8] 中國鯨類保護聯盟.鯨豚圈養場所數據統計.China Cetacean Alliance.

[9] 拯救動物表演項目. 萬人發聲虎鯨不該在海洋館裡. 萬人聯署.2017.3

[10] 張樵蘇.法國禁止圈養海豚等海洋生物.新華社.2017.5.7

[11] 美國虎鯨殺人血案實錄. BTV北京衛視. 20141010期.

聚焦青年話題,搜索關注噠噠微信公眾號(dadatime),每天用最短的時間,看最酷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世界上的所有海洋館,沒有一個敢飼養大白鯊?看完就明白了
    為什麼世界上的所有海洋館,沒有一個敢飼養大白鯊?看完就明白了在海洋館中飼養著各種各樣的海洋動物,細心的小夥伴們就會發現,在海洋館中並沒有大白鯊,這到底為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方面,海洋館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飼養大白鯊的時候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 兇猛恐怖的大白鯊,為何在虎鯨面前就是開胃菜/海洋中的王者
    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觀察發現,虎鯨在與大白鯊相遇或者獵殺大白鯊時,往往會以某個角度撞擊大白鯊的一個部位,10噸的撞擊力,一下就會讓大白鯊側翻,並短時間內昏厥。在大白鯊昏厥的這段功夫,虎鯨會把大白鯊肚皮朝上進行固定,只要輕鬆咬住就行,很快大白鯊就進入了強直靜止狀態。只要大白鯊被虎鯨維持強直靜止狀態休眠一段時間,就會窒息死亡。然後虎鯨會用嘴撕開大白鯊腹鰭,外科手術般精確取出肝臟吞食。
  • 虎鯨是大白鯊的天敵嗎?
    虎鯨和大白鯊之間的衝突並不多,大白鯊的實力和虎鯨不是一個水平的,被虎鯨捕殺很正常,但沒有任何一種虎鯨生態型會把大白鯊當作主要獵物,虎鯨也無法控制大白鯊的種群數量。僅憑這幾點,就足以說明虎鯨不是大白鯊的天敵。
  • 大白鯊數量越來越少,逆戟鯨被懷疑是大白鯊消失的幕後黑手
    人們說可能是因為工業捕魚意外捕撈和有意地獵殺,大白鯊數量越來越少但南非政府周二發布的官方報告稱,逆戟鯨被懷疑是大白鯊消失的幕後黑手。 從沿海地區False Bay和Gansbaai消失的大白鯊,以前被歸咎於非法狩獵和過度捕撈等原因。 不過由南非政府僱傭的由9名本地和國際專家組成的團隊進行的研究表明,自2015年該區域首次出現兩隻逆戟鯨後,越來越多的逆戟鯨可能是罪魁禍首。
  • 海洋館裡的鯊魚為什麼會和其他魚類和平共處?
    海洋館裡的鯊魚為什麼會和其他魚類和平共處?我們去海洋館的時候,除了看那些色彩繽紛的魚類之外,還有一個目的是看一下鯊魚這種兇猛的魚類。小時候《大白鯊》等恐怖影片確實讓我們對鯊魚有了畏懼感,因此在海洋館安全地看鯊魚也成了我們唯一目睹鯊魚風採的一個途徑。
  • 全球最大的大白鯊現身夏威夷,年過半百,體長將近7米!
    據悉,這隻名為【深藍】的大白鯊是雌鯊魚,體長將近7米,體重約2.5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現存最大的大白鯊,也有證據證明它亦是史上最大的大白鯊之一。而一般來說,母的大白鯊不會超過5米,而公的大白鯊甚至不到4米。「深藍」這個名字,是鯊魚專家Mauricio Hoyos Padilla替它取的。
  • 大白鯊是海洋最可怕的霸主?當它出現時,大白鯊變成了「膽小鬼」
    在2006年至2013年間給加州海岸附近的165隻大白鯊安裝了GPS跟蹤器,並匯總了27年(1987-2013年)間法拉隆群島(Farallon Islands)的大白鯊、象海豹、虎鯨的數量變化。結果數據表明:無論何時,只要在該區域出現虎鯨,大白鯊都會迅速逃離,直到下個季節才返回。即使虎鯨只徘徊不到一個小時,大白鯊也會在幾分鐘之內消失。
  • 大白鯊是海洋最可怕的霸主?當它出現時,大白鯊變成了「膽小鬼」
    即使虎鯨只是路過,大白鯊在長達一年時間裡也不會回來狩獵場狩獵。大白鯊這是有多害怕虎鯨呀?  結果數據表明:無論何時,只要在該區域出現虎鯨,大白鯊都會迅速逃離,直到下個季節才返回。即使虎鯨只徘徊不到一個小時,大白鯊也會在幾分鐘之內消失。其中大法拉隆國家海洋保護區的大白與虎鯨的4次記錄中,虎鯨出現在百公裡外,大白鯊在虎鯨到來前迅速撤離。
  • 關於大白鯊的五件事
    了解被電影「大白鯊」誤解的海洋捕食者。   世界上最著名的鯊魚之一,大白鯊(Carchardon carcharias)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的掠食性鯊魚。健康的成年鯊魚長度可達21英尺,體重可達4,000磅。除了具有充滿大鋸齒的強大鉗口之外,當咬住獵物和異物時,它們還能夠施加超過20噸平方英寸的致命力。
  • 《大白鯊》影評,驚悚又緊張,一部折射現實的好電影
    一位老船長表示,他能夠殺死鯊魚,但要價一萬美元。哈瑞覺得價格太高,沒有答應。與此同時,馬丁向海洋研究所發出求助,生物學家麥特來到了小島。而島民對3000元美金的獎金熱情高漲,第二天一早,他們就集體出海來捕獵鯊魚,並且成功殺死一條鯊魚帶回來。電視臺記者紛紛報導,哈瑞也特別開心的表示鯊魚已經被殺死,海灘絕對安全。
  • 大白鯊已重回新英格蘭,你做好準備了嗎?
    SKERRY,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撰文:RET TALBOT 7月27日,在緬因州波特蘭市東北方向的貝利島,一名63歲的紐約婦女被鯊魚殺死。這是緬因州首次發生鯊魚致命襲擊事件。
  • 灣鱷與大白鯊誰厲害?專家:不是一個級別的
    很多人受老外拍的那個片子《猛獸大對決》的影響,喜歡把灣鱷和大白鯊作比較,實際二者很難碰面,而且戰鬥力不在一個級別。   首先,大白鯊和灣鱷的自然分布重合很小。灣鱷分布在熱帶地區的淡水和河口,它們雖然又叫鹹水鱷,但主要在淡水中出沒,偶爾出海也只在海邊活動。
  • 連大白鯊都怕的虎鯨,為什麼對人類很友好呢?
    頂級掠食者虐殺大白鯊的虎鯨真的會吃人嗎?虎鯨的大名相信大家已經聽過不止一次了,逆戟鯨是它,殺人鯨也是它。那麼這位連大白鯊都不敢惹的大爺,為什麼對人類很友好呢?他們真的不吃人嗎?聰明的大腦加上團隊的協作,這也是大白鯊害怕它們的原因。當虎鯨判別到附近有大白鯊以後一般不會採用硬碰硬的做法,而是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來捕殺大白鯊。
  • 大白鯊跟虎鯨誰才是海上霸主?
    虎鯨和大白鯊都算得上是海洋中的頂級掠奪者,然而非要比較它們誰更強一點的話,當然是虎鯨。首先,虎鯨是海洋哺乳動物,鯊魚是軟骨魚類,體型尺寸相近的情況下,它們的骨骼結構和身體結構差異就決定了虎鯨的運動能力是高於大白鯊的。這裡說的並不是單純的最高遊速比拼,而是綜合運動能力。
  • 「戰神」虎鯨:特殊的海豚,腦體比是黑猩猩2.5倍,秒殺大白鯊
    1997年,美國的一條三米長的大白鯊被長度更長的虎鯨追殺,15分鐘之後,大白鯊受到攻擊後死亡,虎鯨因此而飽餐一頓。2017年,4條大白鯊在南非海域中喪生,按照大白鯊的傷口與攻擊手法來看,始作俑者依舊是虎鯨。 人們總是選擇性地忽視虎鯨的存在,殊不知無論何時何地,虎鯨都是掌控節奏的那一方。
  • 大白鯊被卡鐵籠死亡,你為什麼要想不開?
    視頻的最後,這隻大白鯊直接沉落海底,而大白鯊被困在鐵籠上整整25分鐘,求該項目潛水員的心裡陰影面積?完整視頻在這裡,時常1分鐘~其實近幾年在墨西哥以及南非都興起了籠鯊項目,很多潛水員們為了近距離接觸鯊魚都競相前往,籠中觀鯊是以肉類為誘餌吸引鯊魚遊過來,為了給潛水員創造更新奇的體驗,以及更刺激的拍攝效果。
  • 南非海域大白鯊瀕臨消失,或許不是人類的鍋
    人們說可能是因為工業捕魚意外捕撈和有意地獵殺,大白鯊數量越來越少。但南非政府周二發布的官方報告稱,逆戟鯨被懷疑是大白鯊消失的幕後黑手。 從沿海地區False Bay和Gansbaai消失的大白鯊,以前被歸咎於非法狩獵和過度捕撈等原因。
  • 今天給大家聊一個神秘的話題:「海洋館的海水是從哪兒來的?」
    今天給大家聊一個神秘的話題:「海洋館的海水是從哪兒來的?」 今天小編要和各位聊個天 大家也都知道 海洋館的萌主們都生活在海水裡 包括家裡的熊孩子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