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容易「崩潰」?培養孩子情緒自控力,要學會畫「情緒地圖」

2021-01-13 踽踽懂家居

都說孩子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上一秒臉上還洋溢著快樂的微笑,下一秒就出現暴風雨式的哭泣,有時還伴隨著打砸東西的地動山搖。

孩子們之所以會頻繁情緒崩潰,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更別說控制情緒了。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控力」,讓孩子學會畫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

「情緒地圖」的概念以及作用

「情緒地圖」的概念: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面對外界刺激的時候,人的身體總是會率先做出反應,之後身體裡的各個系統才會受到影響,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之後的刺激。

所謂的「情緒地圖」就是基於這個研究,將人體各個部位對不同感情的敏感程度整理了出來,並且描繪成了一個地圖。

「情緒地圖」的作用:情緒是看不見的,但是通過這個地圖,大家能找尋到情緒變化的一些規律。

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能夠掌握情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一個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他就會被消極情緒所打敗。

當一個人能繪製出自己的「情緒地圖」,就意味著他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掌握其中的基本規律。

培養"情緒自控"真的非常重要

情緒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人都有情緒,所以在很多的時候人有情緒並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在有了情緒之後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有聽過這麼一句話:只有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人才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有時想想這句話的確有道理。

情緒自控能力差的人,會隨時隨地的發脾氣,這樣的人很難可以交到朋友;情緒自控能力差的人甚至會患有社交恐懼症,因為他知道自己情緒總是失控會可能會傷害到別人,導致他不會主動的去交朋友,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怎樣讓孩子畫出「情緒地圖」?

第一步:家長要嘗試著畫出自己的「情緒地圖」。

當家長接觸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時,要先保證自己足夠理解這個方式,才可以應用在孩子身上。

想要畫出一幅「情緒地圖」,家長就需要記錄一下自己的情緒變化,當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要將各個細節作用記錄下來。

接著,家長要整理出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比如說哪裡特別不舒服。

最後,家長要將情緒崩潰之後引發的後果記錄下來,這樣整個過程就逐漸完善,家長就可以從中找到那些加劇自己情緒失控的點,並且加以調節。

第二步:讓孩子畫出自己的「情緒地圖」。

上述的方法對孩子來說是比較複雜的,所以在引導孩子畫地圖的時候,家長要改變一下方法。首先,要讓孩子整理出那些會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說別人的哪些行為會讓他覺得很反感。

接著,家長可以讓孩子回顧一下自己當時的情緒變化,比如說一開始只是有一點不開心,後來就演變成了生氣。

這樣家長就能發現孩子的心態是在哪個環節上發生了變化,就能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第三步:讓「情緒地圖」物盡其用。

當家長和孩子都擁有一副地圖的時候,再想解決彼此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起來,因為這樣雙方都能了解自己情緒變化的過程。

只要在情緒還沒爆發之前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這樣就能避免負面情緒達到最高點,從而導致情緒崩潰。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只要想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就要先了解情緒到底是什麼,以及情緒的變化規律,這樣才能從中找到突破點,快速讓自己變成情緒的主人。

第四步:選擇一套有營養的書籍,助力「情緒地圖」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孩子的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就是讓孩子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大概率會選擇等待。如果孩子的家庭經濟背景不好,孩子覺得連第一塊棉花糖可能都會消失,那他們大概率不會選擇等待。所以在我們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時候,不光要考慮孩子因素,更要考慮父母作為榜樣帶給孩子的影響。
  • 情緒管控夏令營——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是一款側重孩子心理成長的課程  從認知情緒,感知情緒  表達情緒,管理情緒等方面  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受情緒的點點滴滴  幫助孩子學會與情緒相處  做幸福快樂少年  基於沐苗研發的孩子成長模型  以及豐富的正面管教傳授經歷  利用根植在孩子心中的夢想  激發學習動力
  •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培養孩子高情商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重中之重: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高情商的家長往往更容易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因為,父母在孩子眼中就是標杆,在他少不經事的年齡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
  • 如果孩子總是情緒失控,家長要學會反思了
    如果孩子總是情緒失控,家長要學會反思了引言我們在公共場合總是會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大吵大鬧的景象,引來周邊的人的注目,每當出現這種情況,身處其中的父母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吵鬧而感到煩躁,再就是周邊人的眼光會讓自己覺得非常的羞愧,因此會更加大聲的呵斥自己的孩子,進而導致彼此之間的爭吵變得更加劇烈
  • 不想孩子脾氣怪,從小培養「情緒腦」
    0-6歲每個階段,孩子情緒發展都有"小區別":0-3歲,孩子秩序形成的敏感期,情緒大多通過"發洩"的方式;3-6歲,培養孩子正面情緒的關鍵時期,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但是永遠不要指望孩子在6歲之前能理性對待情緒;而對應的不同時期的調節方式也不一樣:嬰兒時期,孩子完全靠撫慰,餵食,玩具等安撫,所以孩子對奶瓶,奶嘴,毛絨玩具等的依賴就不難理解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的含義,通俗來講就是,對某一件事的期待就算推遲或延後發生了,也仍然會得到滿足。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繪本用誇張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生氣」這種情緒,它大的足以將宇宙毀滅,讓孩子認識了「生氣」具有破壞性,不能輕易生氣。然而孩子的情緒又是這樣簡單,最後亞瑟自己都忘了為什麼會生氣。《生氣的亞瑟》是一個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繪本故事,孩子需要認識情緒,才能做到調節情緒,而不是單純的將情緒發洩出來。
  • 如何提高孩子自控力?父母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孩子為什麼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原因一:容易恍惚走神孩子在大腦發育的階段,有時候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奇思妙想而逐漸走神,在這個階段家長的引導就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如果沒有經過家長的督促和引導,很容易陷入在天馬行空的想像當中無法自拔。但是這樣的負面影響是孩子以後容易恍惚和走神,對待事情無法集中注意力,更不用說長時間投入一件事情了。
  • 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
    還有人說,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他們也並不完美;如果在發洩完之後,跟孩子解釋:媽媽的哭不是因為你,媽媽也有傷心難過的時候,就像你也有不開心的時候一樣。我們每個人在面對自己不良情緒的時候,要尊重內心的感受,發洩情緒也是正常的表現;這時孩子就會明白,當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也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或者把心事告訴爸爸媽媽。
  • 優勝教育:教孩子做掌控自己情緒的主人
    今天,優勝教育來跟爸爸媽媽來分享四個可以提問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輕鬆學會情緒管理的人生第一課。01通過觀察他人外在情緒表現,來了解情緒問:他剛才有什麼表情(動作、語言)?引導孩子觀察自己和別人的表情、動作、語言、語調,能夠幫助孩子練習捕捉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變化,再嘗試問問孩子:「他現在說話這麼大聲,而且皺著眉頭,你覺得他有什麼情緒了呢?」讓孩子學會通過不同的身體變化識別他人的情緒。
  • 5個方法幫助訓練孩子自控力
    一、自制力不好的表現形式很多孩子自制力不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制力不好的孩子通常情緒不穩定,喜歡發脾氣,只要有一點點不如意,都會大吵大鬧,讓家長生煩。有一些家長,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對孩子漠不關心;有些家長又對孩子過於寵愛,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自控力變差,意志力變弱。總的來說,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原因有以上三類,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自制力下降,可以從上面找找原因哦。三、如何培養自制力找到了影響自控力的原因,那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自控力呢?
  • 孩子的懶惰是一種情緒,對付孩子的懶惰情緒,就要對症下藥
    「這孩子太懶了……」相信很多父母們都會說孩子,實際上,懶惰這種壞習慣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因此,在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們不能急躁,而是要耐下心來,分析研究。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孩子的學習和其他問題並不是智力因素所導致的,而是因為情緒的變化導致的,比如懶惰的情緒狀態對人的認知水平有直接影響。如果能夠把這些情緒給解決了,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能夠得到改觀了。那麼如何來解決這種懶惰的壞習慣呢?
  • 0-3歲情緒管理繪本|塑造孩子一生的好情緒
    情緒不流動的孩子,會影響交往,同伴不知道他到底發生了什麼,動不動就不舒服了,怎麼玩呢。我一直覺得,繪本,是噴湧而出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它在帶給孩子無限想像力的同時,也讓我們成人恢復青春的活力。繪本有千千萬萬種,而這次我要給大家推薦的0-3歲情緒管理繪本,除了擁有普通繪本的功能外,還能從小就培養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教會孩子感同身受,發展孩子親社會行為
    心理學專家說:親社會性的發展不但可以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和攻擊行為。而且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同情心,同理心,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懂得什麼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培養樂於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義的品質。
  • 孩子:長大了我要當爸爸丨成年人的不易要試著從這些情緒中走出來
    文/若雪瓊枝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家長可能非常感興趣的問自己的孩子:XX你長大了,最想做什麼?可能從孩子稚嫩的的童音裡飄出:我最想做爸爸!也許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爸爸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獨一無二的人。最近,2019那些成年人崩潰的瞬間」的視頻火遍全網。
  • 種草 | 教會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小脾氣」--情緒管理繪本《我可以做的更好》
    >第一套把「正面管教」方法和對話融入到美麗的童話故事裡在每天的親子閱讀中通過繪本引領孩子成為有教養的孩子這套書每本一個主題內容來源於孩子成長的真實寫照靈感更是來自於和孩子的共處實踐《我可以做的更好》提升孩子八大社交能力和自控力
  • 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情緒腦」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家長一定要知道。一、「情緒腦」什麼是「情緒腦」,是怎樣形成的呢?僅僅是沒買到孩子想吃的水果,孩子就大發脾氣,孩子有如此大的反應,想來家長都想不到吧。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妨等孩子氣消了,和孩子好好的溝通,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不容易,孩子吃不到想吃的水果,家長也不想這樣,但是看到孩子發脾氣,家長的心理也很心疼。孩子並不是是非不分、不講道理的,讓孩子知道做家長的難處,孩子自然就理解了爸爸媽媽,也就不會再隨意亂發脾氣了。
  • 孩子的壞情緒是可以疏導的,家長要向孩子正確解釋「情緒」
    如果孩子們對這些激烈的情緒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導致破壞性的結果。情緒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根本無需強調,大量研究證明情緒健康和情緒管理能力在一個人的生活和發展中佔據著甚至比智商還重要的地位。那麼孩子有情緒後,通常有什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