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上一秒臉上還洋溢著快樂的微笑,下一秒就出現暴風雨式的哭泣,有時還伴隨著打砸東西的地動山搖。
孩子們之所以會頻繁情緒崩潰,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更別說控制情緒了。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控力」,讓孩子學會畫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
「情緒地圖」的概念以及作用
「情緒地圖」的概念: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面對外界刺激的時候,人的身體總是會率先做出反應,之後身體裡的各個系統才會受到影響,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之後的刺激。
所謂的「情緒地圖」就是基於這個研究,將人體各個部位對不同感情的敏感程度整理了出來,並且描繪成了一個地圖。
「情緒地圖」的作用:情緒是看不見的,但是通過這個地圖,大家能找尋到情緒變化的一些規律。
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能夠掌握情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一個人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他就會被消極情緒所打敗。
當一個人能繪製出自己的「情緒地圖」,就意味著他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掌握其中的基本規律。
培養"情緒自控"真的非常重要
情緒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人都有情緒,所以在很多的時候人有情緒並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在有了情緒之後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有聽過這麼一句話:只有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人才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有時想想這句話的確有道理。
情緒自控能力差的人,會隨時隨地的發脾氣,這樣的人很難可以交到朋友;情緒自控能力差的人甚至會患有社交恐懼症,因為他知道自己情緒總是失控會可能會傷害到別人,導致他不會主動的去交朋友,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怎樣讓孩子畫出「情緒地圖」?
第一步:家長要嘗試著畫出自己的「情緒地圖」。
當家長接觸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時,要先保證自己足夠理解這個方式,才可以應用在孩子身上。
想要畫出一幅「情緒地圖」,家長就需要記錄一下自己的情緒變化,當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要將各個細節作用記錄下來。
接著,家長要整理出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比如說哪裡特別不舒服。
最後,家長要將情緒崩潰之後引發的後果記錄下來,這樣整個過程就逐漸完善,家長就可以從中找到那些加劇自己情緒失控的點,並且加以調節。
第二步:讓孩子畫出自己的「情緒地圖」。
上述的方法對孩子來說是比較複雜的,所以在引導孩子畫地圖的時候,家長要改變一下方法。首先,要讓孩子整理出那些會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說別人的哪些行為會讓他覺得很反感。
接著,家長可以讓孩子回顧一下自己當時的情緒變化,比如說一開始只是有一點不開心,後來就演變成了生氣。
這樣家長就能發現孩子的心態是在哪個環節上發生了變化,就能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第三步:讓「情緒地圖」物盡其用。
當家長和孩子都擁有一副地圖的時候,再想解決彼此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起來,因為這樣雙方都能了解自己情緒變化的過程。
只要在情緒還沒爆發之前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這樣就能避免負面情緒達到最高點,從而導致情緒崩潰。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只要想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就要先了解情緒到底是什麼,以及情緒的變化規律,這樣才能從中找到突破點,快速讓自己變成情緒的主人。
第四步:選擇一套有營養的書籍,助力「情緒地圖」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