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五年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實現路徑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本期新聞洞察聚焦數字經濟、新興產業、APP用戶信息安全等如何「落子」,探析新五年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實現路徑。敬請關注!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張麗敏
如何打造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盧山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新聞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時提出,要牢牢把握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趨勢,布局好「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
兩條路徑指明發展方向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太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是數字經濟的一體兩翼。
他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從實踐中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是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產業規模不斷突破,網際網路醫療、在線教育等一些新的數字經濟新業態也在不斷湧現,數字產業化正處於蓬勃發展新階段。另外,產業數位化是激活傳統產業、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重要力量,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正加速融合,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呂萍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位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使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數據價值得以顯現。同時,價值化的數據要素將推動技術、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發生重組,賦予數字經濟強大的發展動力。
「而產業數位化是通過數位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升級。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康養、虛擬產業園等新模式新業態。隨著數字農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推進,我國在各領域的數位化轉型經驗逐漸豐富,這對於推進門類眾多、體系複雜的工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尤為重要。因此,推動產業數位化發展是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要途徑,加快數位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高端製造技術能力和信息通信技術,助力製造強國建設和網絡強國建設,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她表示。
以核心技術突破撬動數字產業化
∨
具體而言,盧山指出,數字產業化要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高太山表示,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得益於諸多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例如,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網民大國優勢、制度優勢等,但數字產業化的關鍵在於核心技術突破,要解決關鍵零部件與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卡脖子」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我國產業核心技術創新的源泉。『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要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他給出理由。
在呂萍看來,2021年,數字產業化要繼續加大5G基站建設力度,統籌建設綠色大數據中心,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在政策機制上,要出臺相應的數據治理標準、數據交易規範、數據安全章程,進一步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為接下來「十四五」時期的數字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對於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她給出三點建議:一是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面向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資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二是要通過給予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員更多的自主權,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通過改革科研成果評價機制,以成果的可應用性、可落地性為評價標準,增強人才的科技創新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意識。三是要加大國家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力度,完善國家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
高太山給出的數字產業化發展建議是,著力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為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創造制度空間。包括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降低數字經濟市場準入門檻、優化數字經濟領域行政審批流程、建立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等。
全局產業數位化時代將來臨
∨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稿中提出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前提要從數位化開始做起,完成所有產業中佔80%的傳統產業改造。
可見,全局產業數位化時代將來臨。
呂萍認為,「十四五」期間,布局產業數位化一是要加快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尤其是促進數位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大企業數位化轉型力度,著重開展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行動;三是要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並健全相應的標準、政策和技術保障體系;四是要擴大升級信息消費,進一步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五是要推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推進力度。
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她表示,一是要率先在各省(區、市)開展網際網路網絡基礎設施試點建設;二是要加快健全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優先在各地級市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三是要大力構建生產設備物聯、互聯的生態體系,加快各製造業發達地區生產設備上平臺步伐;四是要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尤其是工業領域的數據安全,建設新型網絡安全防護平臺;五是要發布《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為推進產業數位化提供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高太山則提出,工業網際網路將是產業數位化的主戰場。「十四五」時期,產業數位化轉型的步伐將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實施數位化轉型。但也要看到現階段我國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還不深,產業網際網路尚不成體系,企業數位化基礎薄弱,專業化人才欠缺,再加上部分企業認識不到位、內在動力不足等原因,產業數位化水平總體偏低。
他建議,以深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導向,加快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步伐。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帶頭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數位化改造。發揮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協同研發、在線設計、遠程採購、線上營銷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產業鏈協同與安全水平。
未來五年新興產業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林春霞
展望「十四五」,以重大技術突破和發展需求為基礎,並具有巨大成長潛力的新興產業,備受關注。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十四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新興產業蘊藏巨大的市場需求
∨
「我們正處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內在的必然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應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新興產業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強國戰略。在我國,新興產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興產業發展市場,其中包括數字經濟、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新基建、工業網際網路,還包括平臺經濟、網絡直播等新的商業模式,都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期,蘊藏巨大的市場需求。
「新需求帶來技術進步,催生了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出現。」魏際剛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將會加速自主創新的步伐,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將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方面,更加完整地構建自主的、更具韌性和彈性的信息產業生態,從而帶來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模式出現,形成新一輪企業成長浪潮,來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人才結構性短缺仍是最大挑戰
∨
魏際剛分析認為,我們在某些領域的核心和關鍵技術還處於追趕,而不是引領,這是我們的薄弱環節,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此外,我們還面臨著人才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他表示,這其中包括技術方面領軍型、創新型、技能型、工程型等人才,也包括市場開拓方面的人才。因為新產業、新的製造、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市場開拓方式,整個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都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此外,我國新興產業發展還面臨著國際競爭的壓力,因為全球都處在新一輪科技產業大變革的發展階段,未來新興產業還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既要做好迎接機遇的準備,又要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魏際剛說。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新興產業裡,智能製造是最受國家關注的行業。中國作為製造大國、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必須成為一個智能製造的強國,在其他領域裡面能夠搶到制高點。目前中國的智能製造在世界尚屬於第二梯隊國家。
「未來我們的發力點要注重原始創新,提高核心和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這是我們未來最大的挑戰。」歐陽日輝說。
新五年需多方發力助新興產業發展
∨
按我國目前的製造水平和科研力量,怎樣才能追趕或者超越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強國夢?
歐陽日輝表示,智能製造是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必須搶佔的制高點,發展智能製造對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協同共享、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深度改造企業的組織、流程和商業模式,幫助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他建議,可以在新基建、推動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加快智能製造領域的標準研製、培育龍頭企業、重視人才培訓等方面下功夫。同時,企業要轉變思想,在推動數位化轉型、調整組織結構、改善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智能製造。
此外,歐陽日輝認為,5G的推廣和商用,對於我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5G的發展和應用也面臨建設運營投資成本大,所以,下一步應降低使用成本,加大5G與其他技術相結合,形成集成創新,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魏際剛認為,新興產業成長需要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土壤。要放寬對新興產業的準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打造好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共平臺。
同時,魏際剛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改變企業單打獨鬥、單一「產業」思維,轉向「體系」思維,促進跨界融合,構築產業、資金、市場、人才、平臺、技術等諸多要素協同的產業與市場高效對接的新商業模式。圍繞著降本增效、供需對接的要求,推動數位化進程。
熱點連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⑦丨對症下藥 激活消費潛能
●決戰決勝@2020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積極探索講好中國減貧故事
●財經問道丨發揮大國擔當 中美歐應合力推進碳中和目標
●產業聚焦丨發展第三支柱要完善養老金體系還要優化金融結構
●馬建堂在第五屆吉林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致辭新發展格局
●「新媒體影響力指數」TOP10、「微信原創傳播力指數」TOP10榜單揭曉
監 制丨王忠宏王輝王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