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翼龍有羽毛狀結構,將羽毛狀毛髮起源提前七千萬年

2021-01-10 澎湃新聞
科學家發現翼龍有羽毛狀結構,將羽毛狀毛髮起源提前七千萬年
展示4種羽毛狀結構分布的翼龍復原圖。張媛繪製/光明圖片

本報北京12月17日電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2億3千萬年至6600萬年前。儘管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髮,但是這些毛髮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和中國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隊首次在一類短尾翼龍身上發現了4種羽毛狀毛髮結構,分別是簡單的獨根(類似頭髮)、束狀、具中軸以及側向分支和絨羽狀結構。這4種羽毛狀結構此前只發現於恐龍的兩個主要類群——鳥臀類和獸腳類(其中一支演化成為鳥類)。該項成果將羽毛狀毛髮結構的起源提前了大約7000萬年,相關內容17日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姜寶玉介紹,研究人員在內蒙古寧城地區進行野外調查時,了解到當地曾發現過保存精美的帶毛翼龍。「藉助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化石的各個角落,我們發現所有4種羽毛都保存了可觀的數量」,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楊子瀟說。「有些評論認為翼龍可能只有一種簡單的獨根類型毛髮,但是我們的研究展示了這些不同的羽毛結構真實存在。我們當初專門選擇了羽毛保存清晰、沒有重疊的區域進行觀察,這些羽毛甚至保存了黑色素體的顯微結構,反映出羽毛整體可能呈現黃棕色。」論文作者之一、愛爾蘭科克大學教授瑪麗亞·麥克納馬拉表示。

「一系列的演化分析表明,翼龍的毛髮就是羽毛,就像現代鳥類和很多恐龍類群中所看到的那樣」,論文作者之一、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邁克·本頓說,「我們嘗試尋找這4種翼龍毛髮結構與鳥類、恐龍的羽毛之間的解剖學差異,但是沒有找到。鑑於兩者是一樣的,那麼它們一定有著共同的起源,大約在2億5千萬年前,遠遠早於鳥類的起源」。

現代鳥類羽毛中,用於飛行和提高身體流線形的廓羽具有空心的羽柄和向兩側分支的羽支,這樣的結構目前只在鳥類以及與鳥類起源密切相關的部分獸腳類恐龍中發現;而現代鳥類的其他羽毛類型,包括空心獨根和絨羽,卻在恐龍和翼龍中被廣泛發現。研究人員認為,披甲的恐龍和大型蜥腳類恐龍雖然目前看來不具有羽毛,但這可能反映了羽毛的生長抑制現象,就像現代的鯨魚、大象和河馬一樣,豬也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像小狗一樣,小豬身上長滿了毛髮,但是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毛髮的生長卻被抑制。「這項發現不但對我們理解羽毛的起源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深刻影響了我們對陸地生命演化過程中一個重要變革期的了解」,邁克·本頓表示。他進一步補充道:「羽毛大約在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生命正從二疊紀末大絕滅事件中逐漸恢復。很多條獨立的線索都表明,此時的陸地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和恐龍的祖先類群從原先的匍匐爬行變成直立爬行步態,並達到不同程度的溫血,加快了生活節奏。當時哺乳動物的祖先已經有了毛髮,翼龍、恐龍及其親緣類群也都演化出羽毛來幫助抵禦外界環境。」

在姜寶玉看來,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傾向於在化石記錄中搜尋羽毛的蛛絲馬跡,了解羽毛尤其是如此早期的羽毛功能學,也顯得越來越迫切和重要。「因為這些不僅可以改寫對三疊紀生命演化重大變革的理解,也會加深人們對羽毛、鱗片和毛髮等皮膚衍生物在基因水平上的認知。」

(原標題 科學家發現翼龍具有羽毛狀結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恐龍爬行動物,真的有羽毛嗎?專家證實猜測
    他們有真正羽毛嗎?多年以來,科學界一直知道,恐龍譜系中僅存的後代就是鳥類。近年來,古生物學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了像鳥類一樣的鳥類。實際上很多恐龍都擁有羽毛。現代鳥類中典型的羽毛由中心軸(羽軸)和成對的成對分支(倒鉤)組成,形成一個扁平的,通常為曲面的葉片。倒鉤分支成倒鉤,相鄰倒鉤的倒鉤通過鉤子相互連接,使葉片變硬。
  • 羽毛出現在鳥類前2.5億年?科學證明,或先有羽毛才有鳥類的改變
    根據科學最新研究表明,我們地球上是先有了羽毛,才有了鳥類的改變,羽毛在鳥類出現前1億年出現,這改變了我們對恐龍,鳥類和翼龍,飛行爬行動物的看法。科學報告指出,本次的研究結果,還改變了我們對羽毛本身,功能以及它們在一些最大的進化事件中的作用和理解。
  • 羽毛的出現可能比想像的要早,而且與飛行無關
    科學家已經有定論,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雖然已經獲得了古生物學界的廣泛承認,但仍然有鳥類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因為整個起源過程有點複雜,有時候很多細節又說不通,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恐龍反而有比後來的鳥類更加適合飛行的特徵。
  • 我科學家發現昆蟲取食恐龍羽毛至少起源於一億年前
    本報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晉浩天、張蕾)首都師範大學任東教授研究團隊11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分析1000餘塊包裹在琥珀中的羽毛標本,找到已知最早的取食恐龍羽毛的一類外寄生昆蟲,通過深入分析其結構特徵,提出昆蟲取食羽毛行為至少起源於白堊紀的中期(距今0.99億年前),填補了食毛類昆蟲早期起源和演化空白,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報導的最古老食毛類昆蟲。 據介紹,專性的外寄生性昆蟲生活在寄主(脊椎動物)表皮上,以取食宿主的血液或者皮膚衍生物為生。
  • 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2000年第5屆國際古鳥類與進化會議暨熱河生物群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古生物學家會聚一堂,交流古鳥類以及熱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年豐寧原羽鳥的發現,提供了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羽毛一直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是把鳥類從所有其它的脊椎動物中區分開來的標誌。
  • 翼龍有羽毛嗎?最新研究表明翼龍身上僅覆蓋一層被稱作Pycnofiber的單鏈毛狀結構
    翼龍有羽毛嗎?最新研究表明翼龍身上僅覆蓋一層被稱作Pycnofiber的單鏈毛狀結構(Credit: Megan Jacobs,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在影視動漫作品中,人們對這種「統治天空超過一億年」的生物有著相當豐富的聯想,並且假定其生長著類似蝙蝠的一對翅膀。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翼龍身上似乎僅覆蓋了一層被稱作Pycnofiber的單鏈毛狀結構。南京大學團隊在2018年發表的舊研究中宣稱,某些翼龍的Pycnofiber纖維具有分岔結構(可視作羽毛的早期版本),並且用復原圖展示了四種類型羽毛的結構分布。
  • 翼龍有羽毛?新的研究又將這一理論推翻
    在影視動漫作品中,人們對這種「統治天空超過一億年」的生物有著相當豐富的聯想,並且假定其生長著類似蝙蝠的一對翅膀。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翼龍身上似乎僅覆蓋了一層被稱作 Pycnofiber 的單鏈毛狀結構。
  • 寧城熱河翼龍是世界首次發現帶有羽龍的翼龍
    1901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西利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1908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旺德勒對德勒斯登博物館中的翼龍進行了研究,發現了「毛」的印痕。1970年,蘇聯科學院的薩洛夫在哈薩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
  • 我國科學家發現鳥類羽毛是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羽毛一直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是把鳥類從所有其它的脊椎動物中區分開來的標誌。但是科學界過去對鳥類羽毛的起源了解甚少,唯一的一個只是「鳥類的羽毛和爬行動物的鱗片同源」或「羽毛起源於爬行動物」。九十年代以來發現於我國遼西地區的帶毛恐龍使羽毛的起源問題成了古生物學界的一個熱點,也成了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
  • 科學家:這種生物可能只有10釐米高
    但是,一塊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恐龍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體型極小的動物。這種生物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化石顯示,這種生物直立高度可能只有10釐米。科學家們認為,對於這種生物的研究有可能揭開飛行類恐龍的起源之謎。該研究最近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恐龍本身屬於爬行類動物,和蜥蜴是近親。但此前由於缺少相關化石,人類對恐龍和翼龍的起源並不是很了解。
  • 帶毛翼龍寧城熱河翼龍證明翼龍是熱血動物?
    1901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西利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1908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旺德勒對德勒斯登博物館中的翼龍進行了研究,發現了「毛」的印痕。1970年,蘇聯科學院的薩洛夫在哈薩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
  • 翼龍是鳥類祖先嗎?兩者屬於不同演化支(恐龍關係更近)
    翼龍不是鳥類祖先,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翼龍的飛行方式和翅膀結構與鳥類不同,鳥類都是拍動長有飛羽的翅膀飛行,而翼龍則主要是依靠翼膜和趾骨來進行滑翔。二是翼龍和鳥類的演化支不同,目前已知的最原始鳥類就是始祖鳥,屬於蜥形綱下的蜥臀目,是一種小型有羽恐龍,而翼龍則是屬於蜥形綱下的翼龍目。
  • 如果達文西畫飛行器時觀察的是翼龍,人類的飛行歷史會改變麼
    但如果他觀察的是翼龍,是否會畫出不同的構圖呢?是否能將人類的飛行歷史提前呢?得益於遼寧熱河生物群中大量羽毛恐龍的發現,現在科學家已經能逐漸拼湊出獸腳類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從許多不會飛翔的恐龍身上發現的原始羽毛來看,也能知道羽毛最初的演化目的與飛行無關,更可能是為了保溫、性展示、控制奔跑時的平衡等其他功能。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近日,以色列和中國的科學家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已知最早的順序換羽行為的化石記錄及研究成果。研究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長羽毛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便已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相關。羽毛是複雜而精巧的結構,對鳥類十分重要。除飛行功能外,在鳥類的溫度調節、視覺交流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 世上首枚翼龍胚胎化石在遼西發現證明了翼龍的卵生習性
    更不用說翼龍的胚胎化石了。1860年和1871年曾經有報導稱,在英格蘭中部中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可能屬於翼龍的蛋化石,但是後來卻被否定了。1989年,又有報導稱,在美國德克薩斯晚白堊世的沉積地層中,發現了可能是翼龍蛋殼的碎片。因為在發現蛋殼碎片的地點,曾經發現過大型的翼龍。但是卻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屬於翼龍的蛋化石。
  •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多數恐龍都長有羽毛
    直到1996年 - 首次發現始祖鳥後135年 - 一個幸運的發現證實了他們從一開始就懷疑的事情。在遼寧省熱河群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恐龍骨骼。在這個小恐龍的脖子、後背和尾巴上,長有一團團絨毛。古生物學家將這一革命性發現命名為中華龍鳥。它證實至少有一部分非鳥類恐龍有羽毛,而且羽毛的歷史可以向前推進幾千萬年。
  • 科學家復原小盜龍等帶羽毛恐龍的羽毛顏色
    同時,由中國科學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等研究單位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也在從事恐龍羽毛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生活在1.3億年—1.2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的古鳥類和帶羽毛的恐龍,研究發現一些白堊紀的鳥類和帶羽毛的恐龍如孔子鳥、中華龍鳥,均具有「色彩斑斕」的基礎,即存在於皮膚衍生物中的黑素體,一種為真黑色素,另外一種為褐黑色素。
  • 熱河生物群發現己知最小的成年個體翼龍
    2008年2月1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研究員和巴西科學院的兩位科學家亞歷山大·凱爾勒、戴奧尼斯·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的一新的翼龍化石。這件化石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意為隱藏在森林中的居住者,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它的樹棲生活方式。
  • 發現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只有手掌大小
    但是,它們的起源鮮為人知,因為在分支根部附近發現的化石極少。最近科學家新發現一個物種,它屬於兔蜥科,剛好位於非常接近恐龍和翼龍分化的位置。同樣生活於三疊紀晚期,屬於最早期翼龍形類的斯克列羅龍身高也僅有10餘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