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凌晨,當那輪皎潔的圓月掛在天空時,2020年度最大最圓的粉紅月亮刷屏了。在南京人沉醉在滿月的美景中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南京與月亮也有著不解之緣,南京六合在歷史上曾有一座古城,被冠以「月亮城」的美譽。
六合古城形似蟾蜍因此別稱「月亮城」
在存世的明清共七部《六合縣誌》中,都有這樣一張土城圖,它反映的是明清時期六合古城牆的輪廓,形似蟾蜍。「滁河、冶浦河、八百河向外延展,這是一條腿,滁河穿過城市,控制上遊、下遊形成兩條腿,便成了三條腿。城內,北高南低,北面有一座小山,叫蛤蟆山。」南京市六合區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駱遠榮介紹,這就是歷史上被賦予美譽的「月亮古城」。
「月亮有許多別稱、異名,銀盤、瓊鉤、月輪,此外還有蟾宮、蟾窟等,蟾魄、蟾盤、蟾輪,也都是月亮的異名。」駱遠榮介紹,六合古城因為形似蟾蜍,而被形象地稱之為「月亮城」。然而天上的月亮與地上的蟾蜍又有何淵源?
駱遠榮解釋:「《東漢天文志》記載,嫦娥竊羿不死藥,奔月,及之,為蟾蜍。意思是說,嫦娥奔月後,是嫦娥變成了蟾蜍。」而自古以來,詩詞歌賦之中也有很多月亮與蟾蜍的聯繫。《淮南子》中寫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李白在《朗月行》中更有「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這樣,地球唯一的衛星,被我們的祖先賦予了文化內涵,天上人間,顯得很親密,並不疏遠。」駱遠榮說。
為後世六合城奠定基礎
縣誌中所描繪的「月亮城」,城內地勢北高南低,城內積水、汙水,通過六個水門的出水處,也似蟾蜍。「這樣就將城市裡面的雨水、汙水通過排水道以及有蟾蜍的水門排入旁邊的河流。」駱遠榮介紹,六合古城之為蟾蜍形狀,是採用仿生學上的原理。
「中國古代城牆,主要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的封閉性區域。其主要功能是防禦,跟盾牌的功能一致。而宋朝時期,六合古城比這個大得多,東邊到冶浦河,南邊跨越滁河,北跨護城河,包括鳳凰山公園,由三座城牆組成。可惜,如今記載這一情況的縣誌已失傳。」宋朝因防金人南侵,而有了「月亮古城」。這三座城,自成體系,各有4個門,一共12個門,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一位侍衛步軍司說得很樸素實在:「六合縣城坐落兩淮之中,地形平坦,最為衝要。」六合的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時的月亮城為後來明清兩代的六合城奠定很堅實的歷史基礎,影響了明清兩代六合城市發展史。」駱遠榮認為,六合城有效控制了金兵交通要道——滁河航道,「滁河,是長江下遊最重要的支流,勾連了兩大水系,淮河和長江,一個是門戶,一個是藩籬。六合,在滁河兩岸各自獨立建了一個城,南北呼應,便像大鉗子,鎖住了南北水上交通的咽喉。對金兵來說構成了威脅。」當時的六合城,發揮了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宋朝時期這段歷史,對六合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已有900年,這是不爭的事實。」駱遠榮說。
「月亮城」出了與嶽飛齊名的抗金名將
軍事戰略要地必出名將。而六合歷史上的這座「月亮城」,就出了一名與嶽飛齊名的抗金名將。「宋開禧二年(1206),畢再遇因在六合,以少勝多,一戰成名,成為與嶽飛齊名的抗金名將。畢再遇靠的不僅是智謀、勇敢,所依靠的,還有這座如同神來之筆、如同蟾蜍格局的六合城池。」駱遠榮說。畢再遇為後人留下撒豆止馬、縛羊擊鼓、張蓋借箭、鼓樂示閒、白日放火等經典的戰例,與強悍的金軍作戰,以六十歲的高齡上戰場,屢創勝績,令金兵聞之喪膽。
駱遠榮也認為,六合古城之為蟾蜍形狀,還有其他的寓意。「據我粗淺的理解,一可能是南方多蟲害、水患多,希望蟾蜍除害,興業,發展生產;二是寓意吉祥,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三是象徵招財進寶,安康昌泰;四是象徵教育昌隆,人才輩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