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異國的土地與大洋彼岸的強大對手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一戰揚威,穩定家園半世紀,百年雪恥,震懾對手數十年。今天,我們就隨著時間的列車踏回七十年前那片戰火紛飛的戰場。
戰爭爆發地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部,北面與中國接壤,南面則與日本隔海相望。作為連接大陸和海洋的紐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朝鮮半島長期處於地緣政治的邊緣。一方面是大陸國家東向防禦的盾牌,另一方面又是海洋國家向西進攻的橋頭堡。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韓戰,朝鮮始終是進攻的灘頭陣地。
二戰結束後,為了防止蘇聯侵佔朝鮮半島,美國和蘇聯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將半島一分為二。由於此時的蘇聯並不想與美國交惡,便認可了這一提議。
一九四七年,美國避開安理會會操縱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朝鮮民事委員會。次年在南朝鮮舉行選舉,組建了大韓民國政府。美國公開扶植的李承晚上臺。美國人的動作令平壤方面無比緊張,他們很快也通過了憲法,推舉金日成為最高領導人,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陷入了南北對峙、戰火無休的緊張局面。
南北雙方圍繞著國家的統一,統一於誰,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進行了殘酷的戰鬥。
1949年一月至1950年六月,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朝韓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了兩千多次軍事衝突。朝鮮方面多次表現出武力統一的意願,但他們的想法並沒有得到蘇聯的同意。
此時的史達林擔心朝鮮方面的軍事行動會引來美國的武裝幹涉,繼而引發美蘇全面軍事衝突。然而隨著與蘇聯籤訂《中蘇條約》的蔣介石政府的倒臺,史達林認識到蘇聯在東北亞的既得利益即將失去,他決心要把控制朝鮮南部提上日程。
史達林
加上1950年初,美國為了緩解蘇聯在西歐給予的軍事壓力,公開表示韓國並不包含在美軍的西太平洋防禦環線之內。這意味著即使朝鮮爆發了戰爭,美國也不會參與進來,進而避免了美蘇直接衝突,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一點更是給了蘇聯武裝行動的信心。
1950年六月二十五日拂曉,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韓戰爆發,冷戰進入到了最高潮。
朝鮮方面聲稱是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朝鮮發動了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但後來根據蘇聯檔案的解密,實際上這場內戰是在史達林的同意和援助下才開始的。
戰爭爆發當天,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裁斷朝鮮正在爆發的不是內戰,而是朝鮮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與此同時,受到蘇聯軍事顧問援助的朝鮮軍狂風般突擊,戰爭僅僅爆發三天,就已經攻克了韓國首都漢城。
戰爭局勢
朝鮮進軍的速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美國認識到再不出手,一切就來不及了。一旦蘇聯控制了整個朝鮮半島,美國在遠東的利益將受到致命性打擊,甚至整個世界力量的格局都會被顛覆。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一方面命令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另一方面命令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步伐。同時在他的操縱下,安理會緊急通過了美國的提案,決定組建聯合國軍,向韓國提供一切的軍事援助。
可現在問題出現了,聯合國安理會投票為什麼缺少了蘇聯的聲音?讓我們把時間倒轉到1950年一月,蘇聯因為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提議未通過,宣布退出安理會,以至於錯過了後來討論韓戰安理會會議。
根據後來披露的檔案,當時蘇聯錯過會議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表明蘇聯與新中國的團結一致,二是強調美國的政策荒誕、愚蠢,因為美國承認國民黨政府是中國在安理會的代表,而不允許中國的真正代表進入安理會,三是使得安理會在兩個大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成為非法,四則是解開美國的束縛,讓美國徹底放飛自我,讓他利用安理會的多數票再多做些蠢事,讓全世界都知道美國的真實面目。而這件蠢事正是美國軍事介入朝鮮。
安理會決議通過後,美國以緊急援助韓國為名建立了聯合國軍司令部,任命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總司令。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十六國組成,其中美軍佔了總兵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英國派出了兩個旅,加拿大、土耳其各派一個旅,其他國家象徵性的派出了一個排,或者一個營。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則派出了醫院和醫療船,日本也秘密向韓國派出了掃雷部隊。
美軍空軍
這期間朝鮮軍節節勝利,六月二十八日奪取漢城,七月二十日佔領大田,七月二十四日佔領木浦,七月三十一日佔領錦州,將韓軍、美軍推到了僅佔朝鮮半島面積百分之三的釜山防衛圈。
這期間中國多次提醒朝鮮,仁川將是美國的登陸地點,一定要做好防禦,但金日成根本聽不進這些建議,他認為現在戰爭形勢一片大好,距離韓國人攆下海只剩下最後一步了。此時分兵仁川就意味著放棄了對釜山的進攻,會給被圍困的美韓軍隊留下喘息的機會。同時仁川一帶浪大,登陸點都是淤泥,而且只有一條狹窄的水道,這樣的條件是完全無法實施登陸的。就連美國海軍都認為,如果在這樣的地方登陸成功,海軍就不得不改寫教科書。
然而正是仁川成為了逆轉戰爭局勢的破局點。
九月十五日,在麥克阿瑟的親自督戰下,美國第十軍成功登陸仁川,切斷了朝鮮半島的蜂腰,將朝鮮的後方攔腰斬斷,包圍了釜山一帶的朝鮮軍隊。七萬朝鮮軍被數萬聯合國軍徹底包了餃子。
九月二十三日,認清形勢的金日成下令全線向三八線撤退,但此時登陸的聯合國軍已經與南方的美軍實現了會師,全面封鎖了朝鮮軍的退路,七萬朝軍僅有不到三萬人撤回到了三八線,坦克等重型裝備幾乎全部丟失。
美軍越過三八線
仁川登陸兩周後,聯合國軍奪回了漢城,開始向三八線進軍。為此中方多次表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居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甚至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了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但中國的這番警告卻被杜魯門認為是外交訛詐,僅僅是裝裝樣子。
十月一日,韓軍越過三八線,七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八日朝鮮向中國求援,十九日美軍佔領平壤。同時美軍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安東地區。巨大的戰爭陰影再次籠罩在了新中國的上空。
韓戰的突然爆發,對於剛剛得以新生的中國來說,無異於一場生死考驗。戰還是不戰,成為了當時最為激烈的一場爭論。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數十年的戰亂,國內局勢尚未平定,國家建設百廢待興,無論經濟、軍事都無法與美國相抗衡。在高層會議中,有很多人並不贊成出兵,他們擔心一旦頂不住美軍,反而將戰火燒到了東北,甚至招致核攻擊,這樣的結果是中國無法承受的。
經過近一周的進步討論,會議終於達成了一致,認為美軍支持法軍在越南的行動已經威脅到了華南和西南,而進入臺灣已經威脅到了華北、上海,如果再壓到鴨綠江邊,對中國更不利,敵對勢力將氣焰囂張,東北邊防軍將被徹底吸引住。同時如果坐視朝鮮淪陷,美國很可能調兵南下,開闢第二戰場,形成從南北中三路逼近新中國的局面,中國的形勢將會更加惡劣。
關於這段歷史啊,現在有人提出來,我們出兵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受到了蘇聯方面的壓力。但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並不成立。我查閱了抗美援朝出兵前中蘇高層來往的電報記錄,以及當時中國做的預先準備,可以看到,雖然蘇聯方面給予了中國一定的壓力,但中國從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出兵援朝的準備。
麥克阿瑟
朝鮮內戰剛爆發,美國海軍進入臺灣後,中央就決定要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臺灣。七月上旬開始組建東北邊防軍進行軍事準備。八月上旬明確了以志願軍的形式對朝鮮進行援助,並將這一思想傳達給了邊防軍高層。隨後中央在多個場合表示不會容忍外國的侵略。可見中國準備援朝的態度自始至終都是非常明確且堅定的,並不是在蘇聯強大壓力下才做出的迫不得已決定。
十月八日,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下達。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以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一個新中國歷史上難以忘卻的名字,中國人民志願軍誕生了。在隨後的日子裡,他將震驚世界,永遠銘刻在戰爭史上。
在對敵我力量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後,中央對戰爭結局做了三種估計,一是在朝鮮境內殲滅或驅逐侵略軍,完全解決朝鮮問題。二是同敵人打成僵局,甚至被迫撤回。並且美國同中國宣戰,以海空兵力攻擊中國本土,最後影響整個國家的建設。三是志願軍充分發揮靈活機動、敢打敢拼的特長,大量殲滅敵人,迫使美軍撤至三八線以南,雙方進行談判。中央的態度是力爭第一種,避免第二種,接受第三種,據此做出了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勝利的戰略總方針。
彭德懷
然而就在出兵的關鍵時刻,蘇聯人卻反了水,史達林不願引起美蘇直接對抗,拒絕向志願軍提供空軍支援,失去了空中支援,僅僅依靠步兵與美國陸海空聯合兵種作戰,意味著我們將付出巨大的犧牲。中央再次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出兵事宜,會議一直進行到深夜,最終決定我們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同時積極與蘇聯溝通,請求援助。但蘇聯多次反悔,最終只同意向中國提供貸款來購買軍火,飛機也只能在鴨綠江邊掩護中國領空。
雖然失去了軍事上的援助,但是中國人是壓不垮的。中央決定按計劃出兵。
十月十九日,大軍尚未出動,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就已經將指揮部全部甩在身後,僅僅帶了幾名隨行人員和一個電話,在異國的土地上孤獨的冒險行軍,與金日成進行了會面。彭德懷並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南行的時候,韓軍的一個團幾乎與他擦肩而過。
當晚,人民志願軍四個軍和三個炮兵師全程保持無線電靜默,呼嘯而過的美軍偵察機,眼皮底下如鋼鐵洪流般湧過了鴨綠江大橋。在這一天的渡江部隊中,有一個叫馬扶搖的年輕人寫下了一首詩: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為了躲避敵人的偵察,渡江的行動都是從黃昏開始,凌晨停止。進入朝鮮境內後,幾十萬大軍嚴格執行夜行晝宿營的規定,他們去掉了身上的所有標誌,在崇山峻岭間一路難行。而此刻的麥克阿瑟對此卻毫不知情,依舊命令聯合國軍十一萬軍隊分為東、西兩路,全力向北推進,發動鉗形攻勢,力爭在感恩節前全部佔領朝鮮,結束戰爭。
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整整一周時間,美國人都未發現志願軍已經進入朝鮮這一事實。
志願軍入朝前,根據敵我裝備優劣懸殊這一特點,確定了第一階段只打防禦戰。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建立防禦陣地,阻擋敵人進軍的步伐,等從蘇聯訂購的裝備到達後,再配合朝鮮實施戰略反攻。但由於敵人推進速度極快,志願軍絕大部分部隊未能到達預定的防禦陣地,指揮部只能將作戰方略由原來的防禦戰改為了運動戰,決心以部分兵力鉗制東線之敵,集中力量與西線誘敵深入,跟韓軍三個師狠狠地咬上一口。
我四十軍右翼先遣團120師360團奉命的雲山城北構築了陣地,準備阻擊從雲山北上的韓軍,掩護四十軍在後方展開。
時間來到十月二十五日,晨曦未露,汽車的燈光卻將天際照得明亮,韓軍第一師一路浩蕩雲山城出發了。在遼瀋戰役中,曾經親率一個營深入敵後,奇襲了廖耀湘兵團司令部的360團團長徐睿,為了麻痺敵人,下令放過了敵尖兵部隊。直到大部隊緩緩到來時,360團三連突然開火,正式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一場慘烈的阻擊戰爆發了。
韓軍第一師在美軍飛機、炮火的支援下,將扼守北進咽喉的陣地發起了猛攻。在長滿馬尾松的山崗上,三名士兵拼死防守,他們頂住了二十多架轟炸機的猛烈炮火,在遮天蔽日的烈焰中打退了韓軍第一師的數次進攻。當二十多名敵人終於爬上山崗時,他們看見了一名士兵懷抱著爆破筒從工事中高高躍起,班長石寶山拉著了導火索,在轟然的巨響中與敵人同歸於盡。
360團在血肉拼殺中奮力阻擊了敵人前進的步伐,韓軍第一師整整三天沒能向北推進一步,雲山成為了韓軍魂飛魄散的地獄。
與此同時,354團向敵人發動了突襲,四個小時全殲被稱為精銳的韓軍第六師二團加強營,斃敵五百餘人,繳獲汽車三十多輛,當晚攻佔重鎮溫井。同時東線的志願軍也與敵人發生了交火。正如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所說,我們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而實際上什麼也不知道,但對方卻一切都知道。於是戰爭開始了。
美軍
直到此時,美國人才意識到中國已經進入了戰場,他們估計志願軍人數不會超過五千人,畢竟中國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出兵時機啊。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此時已經有二十萬志願軍向著北進的聯合國軍包圍而來。同時他們發現志願軍戰士配備的依舊是二戰時的日式步槍,輕機槍和迫擊炮則是產自美國。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加之兵力上的錯誤,估計這時美國人產生了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的錯覺,依舊將五萬兵力兵分多路,力圖一舉攻佔清川江以北。
據此,志願軍決心向敵側後實施戰略,配合正面進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割斷聯合國軍南北聯繫,將敵人殲滅在清川江以北。在隨後的四天時間裡,志願軍先是殲滅了韓軍第六師大部,然後從東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將韓軍第一師包圍在了雲山,僅開放一個缺口圍而不打,吸引敵方救援,然後斷後路予以殲滅。而掉進這個死亡口袋的正是美騎兵第一師八團。
十一月一日十六時四十分,五顏六色的信號彈在洪荒中騰空而起,中國軍隊的炮聲震蕩著雲山山谷,中國軍隊猛烈的炮火完全出乎美國人意料。根據美軍戰史記載,直到開炮後,美國人才發現他們面對的不再是一路敗仗的朝鮮軍,而是裝備了喀秋莎的中國軍人。
在密集火力的掩護下,步兵開始向雲山發起衝擊。士兵張生在突擊過程中遇到了美軍的機槍陣地,他抱住了機槍。就一起滾下了懸崖,壯烈犧牲。在這種悍不畏死的戰鬥精神的加持下,志願軍士兵英勇的實施了夜間白刃戰,美軍一個個高地被突破,戰爭的天平開始逐步傾斜。
十一月二日凌晨兩點,激戰了六個小時的志願軍攻佔了雲山,三、四、五團,也已經切斷了美軍撤退的後路,把美騎一師八團徹底包了餃子,為了解救被逐漸吃掉了八團。美騎五團、七團,韓軍八師的兩個團先後向雲山進行增援,均遭到了志願軍的頑強阻擊。但由於三十八軍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域,加之武器裝備上的劣勢,被包圍的部分美軍還是拼命突圍,衝出了包圍圈。
十一月三日,遭到重創的聯合國軍西線部隊放棄北上,全面撤至清川江以南。是夜,志願軍全殲了被包圍的敵人,雙方在清川江一帶陷入對峙。
雲山之戰,我軍首次以劣勢裝備殲滅了具有絕對制空權和現代化裝備的美騎兵一師八團大部和韓軍第一師十二團一部,共殲敵兩千零四十六人,繳獲飛機四架,擊落飛機三架,擊毀繳獲坦克二十八輛、汽車一百七十輛、各種炮一百一十九門,重創了號稱王牌軍的美騎兵第一師。
這場戰鬥後來被作為模範戰例寫入了日本軍校的教科書,美國人自己也進行了記載。中國人缺乏坦克空中支援,但卻利用奇襲戰勝了美國人。中國軍隊的指揮官顯示出非凡的能力,他們能夠在絲毫不被敵軍察覺的情況下,讓數量龐大的部隊利用夜間行軍穿越種種艱難的地形。中國士兵在這件事情上勝過任何國家的士兵,他們能夠在夜色的掩護下,極其秘密地滲透到敵人的陣地,令人難以置信。
戰鬥期間也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39軍116師346團4連作為先頭部隊突入雲山城時,由於行軍隊列嚴肅整齊,竟然被守衛此處的美軍士兵當成了韓軍,從而放行,雙方甚至還握了握手,下一秒志願軍就衝入了美軍的營部,炸死了營長奧蒙德。
就在西線志願軍與敵人展開殘酷白刃戰的同時,東線也爆發了激烈的戰鬥。黃草嶺,赴戰領作為通往江界,惠山的門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實現麥克阿瑟的鉗形攻勢徹底終結韓戰,能否奪取這兩個要地就成為了重中之重。為此麥克阿瑟在這一方向投入了四個師的兵力,加之優勢空軍的配合,將以雷霆之勢一舉粉碎志願軍的抵抗。而堅守在這一帶的只有我42軍124、126兩個師,無論兵力還是裝備均處於絕對劣勢。
為了打贏這一仗,四十二軍政委邱彪提出了:據險堅守,與敵決一死戰,把黃草嶺、赴戰嶺變成鬼門關,除了敵人的遊魂和俘虜外,一個敵人也不準通過的戰鬥口號。一場無比殘酷的阻擊戰就此拉開。
白天成群的美軍飛機如禿鷲般俯衝轟炸,夜晚黑色的天空被照明彈照得如同白晝。在美軍恐怖的炸彈、汽油彈的襲擊下,阻擊陣地所有補給路線全被切斷,士兵從上了陣地,就再也沒吃過幾頓像樣的飯,到後來甚至連水都喝不上了,有的人都開始喝起了自己的尿。陣地上所有的東西都被燒光,只剩下被汽油浸透的泥土,在吞吐著火舌。衣衫藍縷的志願軍戰士被炮彈炸起的泥土埋住了,又被戰友挖出來繼續戰鬥。
就這樣,鎮守在796.5高地的四連依舊死守了三天兩夜,殺敵兩百五十名,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後來四連被授予黃草嶺英雄連的榮譽稱號。這樣的場景發生在每一個戰場、每一個高地。志願軍在糧彈不足、飲水急缺、兵力、裝備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頑強抗擊,但黃草嶺、煙臺峰抵擋了聯合國軍十三個晝夜,殲敵兩千七百餘人,徹底粉碎了麥克阿瑟的鉗形攻勢,將他一舉結束韓戰的夢想化為了泡影。
志願軍勝利歡呼
至此志願軍第一次戰役以勝利告終,戰役持續十三天,共殲敵1.5萬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了清川江以南,穩定了朝鮮局勢。那麼後續的戰爭會如何發展?面對瘋狂反撲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又會如何應對,我們留到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