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見微知著」,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你將會從一個人的眼神和表情看出很多東西。
發生在河南平輿的「智能木馬案」,當年是一個轟動全國的連環殺人案件。
一共17名少年被殘害,而兇手則是一個個頭不足1米7的、瘦弱的、甚至看起來還有點文氣的農民——黃勇。
正是因為知道自己力量上不佔優勢,所以他在口供中說,之所以將家裡的軋面機改造成「智能木馬」,是為了很好地控制受害者。
所謂的「智能木馬」是黃勇將軋面機的長凳子一頭加上了兩根長木頭,人躺上去後頭卡在兩條木棍中間,黃勇此時藉機勒住受害者的脖子。
案發後,黃勇被逮捕。從網上流傳的被逮捕照片可以看出,他的眼神是自卑的、不自信的,整個神態是畏畏縮縮的。
按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話來講,「這個人看上去很窩囊,一點男子氣概也沒有。」
其實黃勇的這副神態出賣了他早年的家庭關係。
人成年後的一切做法其實是早年撫養的結果,早年父母對我們的撫養,決定了我們以後的性格。而性格這一詞也被叫做「社會行為方式」。
如果早年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父母、長輩對我們寵愛有加,那麼我們長大後的情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正常的,這類孩子從3歲起就能看出來。
比如我們在街上遇到鄰居家的小孩,你逗逗他,他如果很自信、不怕生,那說明他的撫養環境中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氛圍非常和諧。
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個小孩很怕生, 喜歡躲在媽媽身後,那麼就能看出,他家裡對他進行撫養的人數只有媽媽或者只有父母,他不習慣與很多人進行眼神交流、情感交流。
我們看黃勇的眼神,他是不敢與人對視的,不敢正面看人,他的表情是一副落寞的表情,這個表情說明他在生活當中是缺少關愛的。
早年撫養中,如果有聲音出現,就會有人出現,只要跟著聲音,視線就會關注人,只要關注人,就會跟人目光對視,在目光對視之中發生交流。
而黃勇的眼神讓我們知道,他幾乎不敢與人交流,不敢與人交流就可以判斷,他在早年一定是缺少親情的,或者在撫養當中愛的情感是不夠的,愛得不夠導致他言語匱乏,言語匱乏又決定了他後面的社會性。
這裡還有一個旁證。
當他被抓以後,在看守所,記者問他你最想見的人是誰,他答,我最想見的人是父母。
「你想對父母說些什麼?」
「我想要說的太多,但說不出來。」
「最想說的是什麼呢?」
「我說不出來,用幾個字代替不了我說的話。」
黃勇不善於語言表達, 這也說明他早年被撫養時,家庭環境中是缺乏聲音交流的。
而黃勇之所以犯罪,是因為想要做一名殺手,只因覺得「殺手很酷」。而事與願違,他的樣子跟「酷」一點也不搭邊。
案發時,黃勇27歲,在農村來說,這個年齡早就應該娶妻生子了,而黃勇由於家庭經濟、個人性格等原因連同性朋友都沒有,何談與異性交往。要知道,與異性的交往要難於和同性的交往。
27歲這個年齡,對性有了需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會以其他形式表露出來。
大多數人最通常的做法是埋首於繁忙的工作,而對於黃勇這種沒有固定工作的人來說,他只能藉助其他的辦法。
由於小時候看過一部殺手的電影,他內心埋下了想當殺手的願望種子。
當外部刺激加上內部的壓抑,猶如炸藥桶遇到了導火線,所以他爆發了。爆發的形式就是連環殺人。
而他之所以殺人,是因為讓人覺得他很「酷」,彰顯自己的男性魅力,而這其實也說明了他內心深藏的性壓抑。
弗洛伊德說:「性慾極其能量(即力比多)生來就有,它將會跟隨我們一生。」
黃勇這個案例除了從他的眼神能夠解析出他早年的撫養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醒廣大父母:在人的生長過程中,父母親自撫養和給予孩子豐富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親情可以讓我們形成對人的依戀,讓我們擁有溫暖和安全感,親人對我們愛意綿綿的嘮叨,可以促進我們的言語發展,讓他聽多而說,並且發展他的目光交流,進而發展他的社會性。
當一個人在早年撫養缺失以後,會導致性格缺陷,而性格缺陷讓他在社會生活中倍感失敗,這種失敗,會成為某些人出現犯罪的心理原因。
希望每一對父母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上後,都能夠對他們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