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20日電(記者孫正好)向定乾鑽進竹林裡,躬著身扒開雜草,撿起一顆橢圓形的大熊貓糞便,拿到鼻孔下嗅了嗅。「十天左右,現在已經開始長菌發酵了。」他略帶遺憾地說,「如果是新鮮的大熊貓糞便,我們就會帶走。因為糞便的表皮上,有脫落的腸細胞膜,拿回去用酒精泡起來,沉澱出的蛋白質經過DNA分析,可以調查大熊貓的數量,還可以分析大熊貓種群基因及多樣性。」
這片竹林,位於陝西漢中秦嶺深處的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常年與世隔絕。向定乾是保護區的巡護員。記者採訪他時,他正和兩位同事徒步穿梭在這片無人區,尋找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的出沒痕跡。
「這裡地勢平緩,竹子長勢好,再加上今年雨水多,竹葉比較嫩,大熊貓經常光顧。」向定乾說。
向定乾用「緣分」來形容他和大熊貓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向定乾與野生大熊貓在一起。(圖片為資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是1989年,剛剛參加工作的他,主要工作是晝夜監聽戴追蹤器的大熊貓,進而分析大熊貓行為。當年八月,監聽結果顯示,有隻大熊貓進入秦嶺低海拔地區,他和同伴們立即上山,在一處山洞裡,找到了當時剛剛產下幼仔的大熊貓嬌嬌。「它離我不到兩米,就這樣呆呆地看著我。」向定乾一邊說,一邊模仿嬌嬌的神態,「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到野生大熊貓,剛剛出生的幼仔就窩在嬌嬌的腕臂上,還『嗯嗯』地叫,我趕緊拍下了那段珍貴的視頻,通過電視臺報導了大熊貓在野外分娩的狀況。」
一見鍾情後,向定乾開始了與「國寶」三十多年的「愛情長跑」。
作為基層巡護員,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他都背著一臺相機,在完全沒有路的秦嶺密林中徒步行進。「我們的工作就是尋找與大熊貓有關的一切痕跡,並將時間、經緯度、發現內容記錄清楚。這些數據有助於分析保護區裡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向定乾說。
「偶遇」是向定乾與大熊貓「戀愛史」中的「高甜」瞬間。
「國寶」的一個眼神、一個回眸,都讓向定乾回味良久。「除了靠緣分,還得靠勤奮。」他說。多年來,靠著雙腳,他走遍了保護區的角角落落。1992年2月,他與秦嶺地區特有的野生棕色大熊貓擦肩而過。2008年3月18日,向定乾在巡山途中,偶遇了三隻野生大熊貓,一隻雌性,兩隻雄性。「兩隻雄性大熊貓在雪地裡打成一團,他們正在搶奪交配權。」
向定乾和同事在野外考察。(圖片為資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向定乾飛奔到另一個山脊,繞過一個大石頭,抱住一棵大樹滑下去,站在了離三隻大熊貓很近的位置。
「我看樹葉在不停地晃,慢慢地靠近一看,一隻雄性大熊貓和那隻雌性大熊貓正在樹上交配,另一隻在樹下張望。我不斷地按快門,在全球首次記錄下了野生大熊貓在野外交配的情景,這在大熊貓研究領域當時是個空白。」向定乾說。
「小歡喜」甚多,「傷別離」也有。向定乾曾陪伴一隻野生大熊貓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時光。「它是我們從野外搶救回來的,養了一年多,最後因為歲數大了,這隻大熊貓漸漸老死了。它臨終時,我一個人在救護站陪伴它十三天,最後它一點一點地沒有了呼吸。那天下了很大很大的雪,我心裡很悲傷!」向定乾回憶說。
全球首張野生大熊貓野外交配照片。(圖片為資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當天,向定乾和兩位同伴,沿著山脊、溝谷、河道不斷地行走,似乎沒有盡頭。「最早只是工作,做著做著就成了一份責任,現在就是一種愛好。」向定乾說,「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尋找、發現、記錄、更新。」
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秦嶺大熊貓數量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加到目前的345隻;棲息地面積由1037平方公裡擴大到3600平方公裡;野外遇見率、數量增幅和種群密度均居全國之首,秦嶺也被稱為「世界大熊貓保護旗艦地」。
「我從『國寶』身上找到了價值感和歸屬感,所以也不覺得枯燥、無聊,我們的努力,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熊貓,給未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發展提供一些更有效的科學依據,讓秦嶺這塊青山綠水越來越好。」向定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