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成便利店高頻消費利器 看便利店如何邁過鮮食這道「坎」

2020-12-05 國際財經網

對於當下的便利店行業而言,其最大的特色已經轉化為各種鮮食商品和自由品牌商品,這兩者也成為便利店之間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企業利潤增長點的重要來源。在日前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便利店大會上,中日便利店企業代表分享了開發鮮食的經歷與經驗,從中不難看出,因地制宜開發鮮食、不斷創新提升商品品質與體驗已成為行業發展大勢。

鮮食成便利店高頻消費利器

去便利店買早餐已成為很多一二線城市上班族的消費習慣,包子、豆漿、飯糰、茶葉蛋、烤腸……普通早餐的基本配置,連鎖便利店一般都具備。對於午飯而言,便利店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數種菜式的盒飯,冷藏的蓋飯、意面、香鍋、蔬菜沙拉等,消費者想要來一頓簡單便捷的午飯不是難事。

會上發布的《2020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面對全渠道市場競爭,便利店越來越社區化,高頻購買的產品(如即食、生鮮、日配)是其主要引流產品。其中,本土便利店和夫妻店對即食商品的涉足相對較少,而領先便利店品牌在滿足消費者速食需求的同時獲取較高商品毛利。領先品牌的企業即食食品佔比達60%,毛利率約為35%。

「鮮食是便利店不可逾越的一道坎。」江西樂豆家董事長楊翔如是說。「一周客戶重複來店的概率是95%,有接近50%的人一天要來店兩次,是什麼商品支撐著便利店的高頻消費?鮮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鮮食品類在我們全店的銷售額佔比達35%左右。」

唐久商品部部長丁莉梅持同樣觀點:「什麼商品能讓顧客有動機來到你的店鋪?我們要創造多個場景,去滿足他們對早餐、午餐、晚餐的要求。」

鮮食一直以來也是日系便利店重視和擅長的品類。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商品一部部長尤曉燕表示,羅森大部分的店鋪都是24小時營業,即使在疫情期間也基本維持16個小時,因此有很多消費場景可以做。「我們在早餐、午餐兩個板塊都做得比較好,羅森今年會強化下午茶、晚餐、宵夜。」此外,羅森的目標是要打造消費者家邊上的第二個冷藏櫃或者第二個冰箱。

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監中本孝司表示,7-Eleven有三個銷售高峰--早、中、晚,顧客進店最主要的目的是購買日配商品。「如果想讓顧客成為常客,日配商品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的生命線。」

口味本土化+研發精細化

越來越多的本土便利店品牌認識到鮮食的重要性,在效仿日系便利店的同時,也逐漸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楊翔在開發和營銷鮮食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心得。「很多人在考慮怎麼做複雜的鮮食,其實要先從最簡單的開始,比如烤腸、茶葉蛋、玉米。」

就玉米而言,從選擇食材、保證供應鏈的穩定,到如何蒸煮、選擇怎樣的展示設備,便利店經營者也大有文章可做。「文章」做好了,小小的早餐也能成為爆品。

樂豆家售賣的玉米產自東北某地,「一年產量700多噸,我們全部把它買下,來匹配供應鏈。」楊翔說,目的就是為了保證玉米品質的一致性與口感的一致性。

樂豆家推出的拌粉分為冷藏版和現場拌製版,後者單店一天可以賣到200份。楊翔表示,從米粉的粗細度和澱粉含量等到蒜、花生等配料的選擇和處理,樂豆家都花功夫琢磨,做了多次測試,才打磨出「爆品」。

楊翔總結,鮮食的本土化是不可逆的,是大勢所趨,企業要「吃透」每一個單品,提升消費者認可度是不變的話題,其目的在於用單品爆款的流量支撐店鋪的流量、支撐高頻場景。

唐久也在鑽研本地口味和打磨單品上下功夫。丁莉梅說,對於茶葉蛋這一單品,唐久也精益求精,其口號是「做一個不平凡的茶葉蛋」,從雞蛋的選品到物料和工藝,都作了調整。

研發當地好吃的便當也是唐久的目標。「太原市場對辣味是有需求的,但是不能接受太辣,我們就研究當地對辣度的喜好,開發了一款麻辣香鍋飯。」丁莉梅表示,這款商品上市之後,單日銷量達2800盒,一個月銷售額達120萬元。

對於鮮食研發,唐久會做一年度52周研發開發計劃和單周上市的計劃,快速研發和投入新品。「因為好吃的商品是很容易讓消費者吃膩的。」丁莉梅說。

即使是鮮食經營經驗豐富的日系便利店,也在如何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上動腦筋。尤曉燕坦言,羅森進入中國25年了,最初來光顧羅森的那些客戶都已經變老了,他們的需求肯定會發生變化,可能從原先的單身到現在的家庭,對各類商品的需求都會發生變化。「得年輕人得天下,12歲到29歲的年輕客戶是我們一直在攻克的。其中最關鍵的是想攻克12歲到19歲這一年齡層,因為他們能夠自主消費,如果能成為羅森的忠實客戶,今後一生都可能是忠實客戶。

在鮮食口味上,羅森並沒有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據介紹,上海羅森負責江蘇、浙江、上海三個地區的商品銷售生產,每個地區消費者口味的差異其實不小,統一的商品想要在各地都受歡迎是不可能的,因此,羅森根據各地不同的口味來做差異化、細分化。「對於這三個地方,羅森配備了三家米飯工廠、三家麵包工廠,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打造半徑150公裡的物流體系的原因。」尤曉燕表示。

7-Eleven的經驗則是每年定期提升商品品質,將品質改良後的效果擴大到其他地區,保證全國7-Eleven商品的品質都能得到提升,從而提高銷量。中本孝司介紹了在北京實施的三明治改良案例,從小麥粉、包菜到沙拉醬,甚至水質,7-Eleven都作了改良,其後三明治的銷售數量、銷售金額都獲得了大幅的增長。

相關焦點

  • 便利贊,城中村的便利店為什麼很少看到鮮食?
    就算在稍微落後的城中村也依然可以看到許多便利店的身影,便利店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是好像在城中村很少見到有賣鮮食的便利店,這是為什麼呢?城中村聚集了很多外地來的漂泊打工人,自然也就受到很多商家歡迎,雖然不比市中心那麼繁華,但是各種宵夜奶茶店比比皆是,人口密度高也吸引了很多便利店扎堆。
  • 三全涉足便利店鮮食成「殺手鐧」
    之後,三全鮮食板塊開始向供應鏈方面轉型——向各大知名便利店供應定製化個性化鮮食商品。而此次「牽手」的7-11,最大的特色就是鮮食商品,這也是日系便利店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利器,更是利潤的重要來源。相比線上,便利店離消費者足夠近河南叄伊負責人楊志的另一個身份是三全鮮食公司的營運長。
  • 猩便利的便利店生意經:將鮮食體驗做到極致
    zra中國網生活頻道_品味中國生活在這一趨勢下,不少便利店品牌紛紛開始轉型,增加鮮食產品的供應。當然,也有一些新型便利店從一開始就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打造出集鮮食與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複合便利店。在零售業態發達的上海,以猩便利為代表的新型便利店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zra中國網生活頻道_品味中國生活相比起成熟的日資品牌而言,猩便利的鮮食產品線甚至更長。
  • 便利店鮮食「大躍進」
    最先下手的當屬傳統便利店品牌,通常是在門店數達到一定規模後,將鮮食開發提上日程。例如南京蘇果好的、福建見福便利、西安每一天、武漢Today便利等區域企業,均通過建設鮮食工廠、開設鮮食體驗店等方式尋求利潤增長。此外,猩便利、便利蜂等攜帶網際網路基因的新興便利店,成立之初便將鮮食作為其核心競爭力,投入力度更大。
  • 鮮食,便利店極致能力的方法論
    同樣是紮根零售末端的小店,連鎖品牌便利店與夫妻老婆店,最大的區別在哪兒?那也一定是商品結構中鮮食有沒有。一個做好個人日常出門便利和應急的一站式供給,一個做好家庭日常購買的短途便利所需。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0便利店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夫妻老婆店中即食食品在SKU上佔比幾乎為0,中國本土品牌連鎖便利店則有10%,而一些領先的日系便利店中,這個數字能達到60%。
  • 鮮食銷售佔比平均35%,Today便利店為何賭自有商品?
    9月6日,Today便利店舉辦了首屆商品展,有3000餘種商品參展,以自有鮮食為主。商品展一向是日資便利店的「專利」,例如7-Eleven的春秋商品展,Today這次能夠開闢了本土便利店的先河,和多年在鮮食供應鏈上的投入分不開。
  • 猩便利率先自建鮮食生產基地,即時便利行業門檻再度提高
    目前,這家鮮食生產基地生產的盒飯、麵條、壽司、飯糰等數十個SKU的商品已經入駐猩便利的智能便利店和部分辦公室無人便利架。「最高標準」的鮮食生產基地內部是什麼樣?這些盒飯壽司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有多少道「防線」來保障每一份進店上架的食品都安全衛生?讓我們一起走進其中去看一看。
  • 131便利店陳登旺:鮮食供應鏈將成便利店成敗關鍵點
    投身便利店之前,陳登旺已經在食品加工行業摸爬滾打多年。2016年,這位鮮食供應鏈老兵突然奮不顧身做起了便利店,這背後究竟是什麼邏輯驅動?而北京便利市場似乎已經初步成型,此時入局,陳登旺又有何籌碼?未來,131便利店又將何去何從?
  • 賣鮮食的叫便利店,不賣鮮食的叫雜貨店?
    這也是國內大多數便利店的現狀。由於國內市場,包裝食品的差異化較小,各品牌便利店之間品牌重合度高,價格差異化小,所以大家都在拼商品的價格,導致國內品牌便利店毛利普遍不高,商品結構差異化小。為什麼國內的便利店大多數不賣鮮食和加工食品呢?雖然鮮食有著較高的毛利,為什麼國內大多數便利店不賣呢?
  • 便利店「鮮食」潮?各大巨頭窮追不捨,本土便利店跟「風」嗎?
    領先便利店品牌,如日資便利店7-11、羅森、全家等在商品結構中即食食品佔比高達60%,而本土便利店品牌和夫妻小賣部中佔比卻只有10%和0%。如此高毛利的品類,為什麼在本土傳統的便利店中如此「落寞」?這還得從「鮮食」本身說起……即食食品一般統稱為鮮食,現做現賣的、需低溫冷藏的、保質期短的都稱為鮮食。
  • 熱乾麵登陸時代廣場 背後或是便利店的「本土化鮮食」發展野心
    便利店經營的商品主要可以分為3 類:第一類是快餐鮮食:包括盒飯、關東煮、麵包等,日系便利店的快餐鮮食基本都是自有品牌產品;第二類是加工食品,包括麵包、甜點等,這類產品中部分為自有品牌產品;第三類是非食品,包括日用品等。3 類產品中,鮮食是拉客流的利器,能頂半邊天,也是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關鍵。
  • 鮮食供應鏈會是便利店的殺手鐧嗎?
    2016年8月16日,131連鎖便利成立,依託此前在鮮食供應鏈的多年積累,它打出了「鮮食+連鎖便利店」的旗號,圍繞北京中軸線以東的商圈,逐漸蔓延開來,目前已經開到30多家門店。在外人看來,在鮮食領域做連鎖便利店,是個極具挑戰性的行為,而我們回顧陳登旺的發展軌跡,卻發現這是一個相對自然,並不斷逼近行業趨勢的嘗試。
  • 便利店鮮食背後,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每日新物種
    作者 | 郭宇傑排版 | Josefine全文閱讀共3272字,閱讀9分鐘距2016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這兩年裡,「新零售」成了資本和創業者的寵兒,並深刻改變了零售業態及大眾消費習慣
  • 三全牽手「7-11」進軍河南便利店 加速全國鮮食供應鏈布局
    7-11品牌便利店正是看到了三全在鮮食供應鏈的領先地位,加之中國便利業態的快速發展,雙方確定了深度合作的意向。便利店的落地將於2020年上半年啟動,而首期開店數量,三全尚未透露。 01三全要做什麼樣的區域便利店?
  • 爭鋒「中國特色便利店」 「鮮食」為制勝殺手鐧?
    但這只是其區域型便利店打造當地特色的案例之一。「爆款」熱乾麵的背後,正是當下業界最廣為聚焦的兩大關鍵詞:鮮食、本土化,這關乎每一家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藉由鮮食領域的創新,中國的區域型便利店已經表現出了區別於外資便利店的自身特色。
  • 南京便利店升級:蘇果好的試點第四代店 羅森鮮食優勢遇挑戰
    這家店比傳統便利店寬敞,餓了可以買份盒飯、水果,微波爐加熱,再在店裡的自助咖啡機上買杯咖啡,在店裡就餐區享受美食。店裡還有WiFi、按摩椅,店門口是24小時自助售賣櫃,手機掃碼就能買東西。   「我們家小區門口的蘇果便利,還是傳統的賣米麵、賣油鹽醬醋、賣1元3元小商品的門店,一下子看到這麼洋氣的便利店,感覺以後每天都要『剁手』。」在園區上班的周小姐說。
  • 便利蜂只做直營不加盟:加碼鮮食業務 資金成命脈
    根據知乎便利蜂官方帳號在「如何加盟便利蜂」問題下的回答,「我們還不開放加盟……一方面,便利蜂全部門店的選址、配貨、拜訪、訂貨、人員排班、變價……都是由一個統一的中臺通過算法自動設計和安排的,系統之外的人和操作方法很難適配到這套體系當中。
  • 三全食品將開便利店,鮮食是最大賣點
    天眼查工商資料顯示,11月18日由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的河南叄伊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叄伊便利」)註冊成立,註冊資金1億元。該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銷售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食用農產品、日用百貨、服裝、化妝品、文具及體育用品、家電產品、餐飲等。這些內容與便利店的經營範圍相似。
  • 全家涉水智能便利店 推出販賣鮮食的智能售貨機「全家+」
    全家便利版的智能便利店來了。沒有提前預熱,從5月19日開始,一組名為「全家+」的智能便利售貨機被悄悄擺進了上海虹橋世界中心一層大廳裡。上海地鐵站店裡,也出現了設置有變形貨架的全家便利店。這兩種全新業務模式的推出,意味著全家中國開啟了自己的智能便利店時代。「全家+」智能便利售貨機採用全溫層設計,這使它區別於一般的自動販賣機、可以用來售賣鮮食。上海虹橋世界中心的「全家+」智能便利售貨機由4個分類貨櫃組成,分別售賣全家特色的鮮食、乳品、飲料、麵包及日用品。鮮食貨櫃旁還專門放置了一個提供加熱服務的微波爐。
  • 2020便利店景氣指數三年來最低,八成企業開拓線上、引入鮮食
    7月15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以下簡稱CCFA)發布《2020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便利店行業景氣指數為62.87,低於2019的67.08、2018年的63.8。該指數或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為近三年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