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鮮食「大躍進」

2021-01-10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第三隻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作者:張思瑤,36氪經授權轉載。

近年來,自建鮮食供應鏈的零售品牌猶如過江之鯽,覆蓋面不斷延伸。最先下手的當屬傳統便利店品牌,通常是在門店數達到一定規模後,將鮮食開發提上日程。例如南京蘇果好的、福建見福便利、西安每一天、武漢Today便利等區域企業,均通過建設鮮食工廠、開設鮮食體驗店等方式尋求利潤增長。

此外,猩便利、便利蜂等攜帶網際網路基因的新興便利店,成立之初便將鮮食作為其核心競爭力,投入力度更大。例如前者自建鮮食工廠已經投產,後者則入股買斷了7-eleven北京鮮食供應廠商呀咪呀咪。

現階段,鮮食開發幾乎成為一個共享平臺,吸引了蘇寧易購、三全食品、以及區域食品供應商等多方布局。就拿蘇寧來說,其近日成立的鮮食聯盟,拉來蒙牛等過百家供應商合作。

它在蘇寧小店提供鮮食供應的同時,實際上瞄準了開放式鮮食供應鏈,即打通鮮食開發的原料、生產、加工、用戶數據、金融服務、協同管理以及物流倉儲等全產業鏈環節。

不可否認,鮮食憑藉30%至40%左右的毛利率,30%以上的銷售佔比,被業界認為是協助便利店盈利的黃金品類。但當入局者呈現井噴態勢,部分企業的財務表現,卻提醒著各類投身鮮食領域的零售玩家,需要冷靜。

據三全食品財報顯示,三全鮮食業務作為其子公司,2015年虧損846萬元,2016年虧損2181萬元,近期公布的2017年報摘要中則未提及三全鮮食銷售情況。對於鮮食業務虧損面不斷擴大,三全食品在2016年年報中解釋出四點原因,即新產品需要培育;研發、推廣投入大;市場需求下降;競爭激烈。其中後兩點原因,恰好佐證了鮮食市場的嚴峻形勢。

作者認為,鮮食「大躍進」,在消費需求尚未大幅度提升之前,意味著供大於求,已經為利潤空間下降埋下隱患。為此,功能分層、品類創新以及共享輸出,是零售企業該為鮮食開發突破的幾條出路。

日資便利店造鮮食「神話」,引本土品牌扎堆入局

鮮食品類,已經被7-eleven、羅森等日資便利店品牌做成了招牌。例如有數據顯示,7-eleven鮮食銷售佔比50%,毛利佔比60%。而本土便利店品牌內的包裝食品銷售佔比約為85%,整體毛利率僅有25%左右。對比可知,本土便利店發力鮮食,核心原因是為了提升綜合毛利率及日均銷售額。

但與日資便利店不同,國內品牌自建鮮食供應鏈的數量同比更多。《第三隻眼看零售》了解到,7-eleven、羅森、全家在大陸地區引進的鮮食供應商,多為買斷經營、投資入股等戰略合作方式,獨立自建者數量極少。

例如上海全家的鮮食供應商為香港興總食品企業上海有限公司,主要為其供應肉鬆、關東煮、飯糰和部分便當。專為羅森生產便當的片江食品工廠,也是由上海片江進出口有限公司籌建、日本羅森株式會社、日本MARU株式會社出資入股。

反觀本土便利店品牌,猩便利、見福便利、蘇果好的等企業均為自建,這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成本,且對門店基礎、鮮食運營能力要求更高。據知情人士透露,全家曾在臺灣新竹新豐建設第三座鮮食工廠,包含土地成本後,總投資額高達11.6億元。而武漢中百與羅森達成合作後使用的中百大廚房,投資額也在3億元左右。

自建鮮食工廠,初期實際上屬於無奈之舉。國內某便利店經營者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7-eleven、全家在國內合作的鮮食工廠,均為買斷經營。這意味著,本土品牌基本不可能引進高質量鮮食合作商,只能自建工廠、自主研發。即便拿下商品供應資源,也無法與日資便利店做到同步上新,且毛利率較低。

但隨著便利店業態受到資本關注,本土品牌加速拓店,使得各企業間管理團隊挖角頻繁。一些出身於全家、羅森等資本便利店的管理團隊,也為本土品牌提供了研發經驗,鮮食工廠即成為硬體缺失,相對容易補齊。

舉例來說,如今鮮食品類涵蓋熱廚、便當、飯糰、沙拉、涼麵、水果、蛋糕、咖啡、飲料、冰激淋等多個範疇的猩便利,其核心骨幹就有原羅森中國副總裁、重慶羅森總經理田曉村。中國全家總經理朱宏濤離職後,也加入了一家新興便利店品牌,為其提供包括鮮食開發在內的運營支持。

而創業品牌上海24鮮便利店主打快餐熱食,並為消費者提供與全家較為相似的便當、關東煮、飯糰等商品。其創始團隊即為原上海全家開發團隊。

同時,便利店的鮮食能力已經被資本重點關注。某投資人分析稱,自建鮮食工廠是企業向資本講好故事的重要依託,代表了可能獲得數倍增長的盈利空間。包括近年來獲得融資的每一天、TODAY、見福便利、便利蜂、天天智慧、猩便利、131便利店幾大品牌,均發力鮮食供應鏈,其融資總額超過數十億元。

例如武漢TODAY打出了「鮮生活」Slogan,計劃使鮮食銷售佔比達到45%。並開發包括中央庫存系統、庫存管理系統、調度管理系統、物流運營系統在內的供應鏈雲平臺。相比較依靠門店規模獲取增長空間,打造雲平臺能夠讓TODAY憑藉輸出供應鏈技術,攤薄運營成本,開發盈利點,同時向生態圈靠攏。

本土鮮食消費習慣尚未成熟,入局者面臨多維度競爭

鮮食對於便利店的貢獻度毋庸置疑,羅森進駐南京時曾創下130平米單店日銷11.8萬元的業績,其中鮮食銷售佔比40%以上。但長期來看,區域消費者能否養成從便利店消費習慣,決定著各品牌鮮食的成長空間。

例如有南京當地媒體報導,南京有一行為上班族代購早餐的生意,例如每份蒸飯加價2元,一顆滷蛋加價1元。一些生意好的代購常常月入過萬,可以看出早餐攤點的銷售體量不容小覷。

某日資便利店高管表示,7-eleven、全家在日本、臺灣能夠憑藉鮮食佔據優勢,與當地消費習慣緊密相關。一方面,上述區域有午市、晚市之分,其餘時段少有餐廳營業,便利店恰好彌補上述空白。另一方面,性價比也是便利店鮮食取勝的關鍵。例如全家一份午餐便當約為人民幣15元左右,而日本一頓午餐餐標多在人民幣50左右。

但到了國內市場,便利店鮮食實際上尚未獲得三餐市場。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選擇在便利店內購買關東煮的消費者佔比10.4%,而購買包子、盒飯等主食的的消費者佔比分別為6.5%、4.1%。

原因在於,各大外賣平臺、到家服務平臺以及新興業態正在成為便利店鮮食的勁敵。據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餐飲外賣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7年第2季度》報告顯示,2017年第2季度、白領商務細分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81.3億元人民幣,佔整體網際網路餐飲外賣市場83.0%的份額。也就是說,外賣是都市白領就餐的頭號選擇。

隨著超市餐飲化興起,一些商超業態也在分割便利店鮮食的市場。例如盒馬鮮生主打三公裡內半小時送達,為消費者提供一日三餐。北京首航超市作為傳統零售商,也在近年來發力中食業務,推出包子、熱食、便當、壽司等多個品類,主打「生熟聯動」。

尤其是一些到家服務平臺,在「懶人經濟」盛行的背景下,代替便利店為消費者提供即時服務。相比較單一便利店門店來說,到家服務平臺與外賣平臺的選擇空間更大,對於不願外出選購的辦公室人群來說,吸引力更大。

外患之下,本土便利店圍繞鮮食布局,逐漸顯露出焦灼之勢。

一方面,這體現在商品同質化嚴重。《第三隻眼看零售》盤點北京、福州、上海、陝西等地的便利店鮮食後發現,雞排飯、滷肉飯等盒飯出現率極高,很少能見到具有區域特色的鮮食。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入局者眾多,難免會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

以武漢市場為例、中百羅森Today便利、7TT,以及慕臣便利等品牌大多上線鮮食。其中一位品牌負責人告訴說,「有消費者說以前是抱怨便利店沒有熱食可以吃,現在是不知道去哪家吃,一般都選距離最近的。」

上述現象反應出一個趨勢,即鮮食品類正由日資便利店的」殺手鐧「,逐漸變為本土便利店標配。如果一味按照日本模式機械引進,鮮食品類的優勢將很難保證。尤其是在本土品牌熱衷於自建鮮食工廠的背景下,一旦產能大於門店銷售、又缺少外部分銷渠道,或將導致資金回收過慢,使其面臨著巨大的運營壓力。

「降溫」後再創新,鮮食品類需有功能分層

「別人都做鮮食,你不能不做。但必須做好從差異化競爭力轉變為基礎配置的準備。」原全家便利店區域負責人說道。

他研究羅森在南京的市場表現後發現,本土市場對鮮食的需求正在出現功能分層。舉例來說,此前日資便利店是利用鮮食滿足消費者對一日三餐的便利性需求,主打高性價比。但在南京市場,羅森提供的鮮食更趨向於休閒食品作用,其鮮食功能類似於一家品質優良、上新頻繁的甜品店。

據數據顯示,羅森的暢銷品類以甜品、蛋糕、網紅商品為主,其研發的抹茶半熟芝士曾經引發搶購潮,一位博主僅依靠錄製該蛋糕的試吃視頻,便收穫3.3萬人次觀看。但在包子、關東煮、便當等充當一日三餐的品類中,卻效果不大。

相比較日資便利店依據本土需求調整鮮食定位,本土便利店則傾向於突破日式規則,從品類創新等方面發力中式鮮食。鄰幾便利店總經理劉忠建也曾表示,「我們可以不完全照搬日本的鮮食做法,根據中國人自己的飲食習慣開發本地化的鮮食。」

舉例來說,北京華冠SPAR便利曾在新開便利店中,用現場製作的包子、茶葉蛋等鮮食代替關東煮、飯糰。西安每一天在其最新開出的鮮食體驗店中上線中式菜餚,此前還曾嘗試過「便利店+麻辣燙」。

隨著鮮食的功能分層更加明顯。除了鞏固商品研發、原材料採購、工廠生產、物流配送、終端銷售等基礎流程,便利店品牌很難做到多樣化發展。參考不少搭建鮮食工廠的便利店品牌,其門店數甚至未達一百家,其鮮食供應鏈如何提升穩定性、性價比也是一大難點。

了解到,一些投資人將目光投向了共享鮮食供應鏈等方向,他們希望藉助一家便利店的鮮食運營能力,將其向外輸出,引進更多客戶,也就是第三方便利店。其中武漢TODAY、蘇寧小店等企業已經率先下手。

「我相信,現在自建鮮食工廠的便利店企業,大多數不希望僅供自用。他們不像日資便利店那樣看重壟斷性,反而更關注盈利空間。」某資本方負責人評價稱。

相關焦點

  • 鮮食,便利店極致能力的方法論
    從這個角度看,按照日系便利店的鮮食邏輯去運營本土便利店,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下沉品牌,複雜程度不是簡單拍腦袋能想像的。因為鮮食有個特點,做出個樣子不難,有成熟的供應商馬上就能上架。但是做出口感品質,那就非常難得。如果還想開發獨特爆款單品,甚至要自己上馬一套自建鮮食工廠,那就超出一大半便利店企業自身整體能力了。國產便利店應該怎麼去做鮮食呢?
  • 賣鮮食的叫便利店,不賣鮮食的叫雜貨店?
    這也是國內大多數便利店的現狀。由於國內市場,包裝食品的差異化較小,各品牌便利店之間品牌重合度高,價格差異化小,所以大家都在拼商品的價格,導致國內品牌便利店毛利普遍不高,商品結構差異化小。為什麼國內的便利店大多數不賣鮮食和加工食品呢?雖然鮮食有著較高的毛利,為什麼國內大多數便利店不賣呢?
  • 便利店「鮮食」潮?各大巨頭窮追不捨,本土便利店跟「風」嗎?
    領先便利店品牌,如日資便利店7-11、羅森、全家等在商品結構中即食食品佔比高達60%,而本土便利店品牌和夫妻小賣部中佔比卻只有10%和0%。如此高毛利的品類,為什麼在本土傳統的便利店中如此「落寞」?這還得從「鮮食」本身說起……即食食品一般統稱為鮮食,現做現賣的、需低溫冷藏的、保質期短的都稱為鮮食。
  • 三全涉足便利店鮮食成「殺手鐧」
    7-11、羅森等日系便利店最大的特色來自各自獨有的鮮食商品,圖為廣州天河區的一家7-11便利店網友/供圖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張恆三全最早在上海、北京開始,就以「無人售賣機」的形式將鮮食打入零售終端,但剛好遇到了當時各路外賣的「補貼大戰」。
  • 鮮食供應鏈會是便利店的殺手鐧嗎?
    2016年8月16日,131連鎖便利成立,依託此前在鮮食供應鏈的多年積累,它打出了「鮮食+連鎖便利店」的旗號,圍繞北京中軸線以東的商圈,逐漸蔓延開來,目前已經開到30多家門店。在外人看來,在鮮食領域做連鎖便利店,是個極具挑戰性的行為,而我們回顧陳登旺的發展軌跡,卻發現這是一個相對自然,並不斷逼近行業趨勢的嘗試。
  • 131便利店陳登旺:鮮食供應鏈將成便利店成敗關鍵點
    投身便利店之前,陳登旺已經在食品加工行業摸爬滾打多年。2016年,這位鮮食供應鏈老兵突然奮不顧身做起了便利店,這背後究竟是什麼邏輯驅動?而北京便利市場似乎已經初步成型,此時入局,陳登旺又有何籌碼?未來,131便利店又將何去何從?
  • 便利贊,城中村的便利店為什麼很少看到鮮食?
    就算在稍微落後的城中村也依然可以看到許多便利店的身影,便利店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是好像在城中村很少見到有賣鮮食的便利店,這是為什麼呢?城中村聚集了很多外地來的漂泊打工人,自然也就受到很多商家歡迎,雖然不比市中心那麼繁華,但是各種宵夜奶茶店比比皆是,人口密度高也吸引了很多便利店扎堆。
  • 圖文:超市便利店自製鮮食越來越「拼」
    原標題:圖文:超市便利店自製鮮食越來越「拼」想方設法保證新鮮 還能掃二維碼溯源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一些超市有專門製作麵包的車間圖為:肉圓等熟食也有單獨生產線楚天都市報訊(記者謝玲實習生寧成成程雪)記者近日發現,武漢一些超市為了拼特色,陸續大幅加大了自製鮮食的比例,到超市或便利店吃午飯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 三全食品將開便利店,鮮食是最大賣點
    叄伊便利的法人代表楊志,同時也是三全鮮食的營運長、及食本鮮(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這兩家公司同樣由三全食品全資控股。實際上,在冷凍速食之外,三全的鮮食業務已發展了多年。2015年6月,三全推出無人售貨機「三全鮮食FUNBOX」,在寫字樓等場所售賣盒飯。
  • 爭鋒「中國特色便利店」 「鮮食」為制勝殺手鐧?
    但這只是其區域型便利店打造當地特色的案例之一。「爆款」熱乾麵的背後,正是當下業界最廣為聚焦的兩大關鍵詞:鮮食、本土化,這關乎每一家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藉由鮮食領域的創新,中國的區域型便利店已經表現出了區別於外資便利店的自身特色。
  • 猩便利的便利店生意經:將鮮食體驗做到極致
    近年來,便利店不再是「小而美」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便利店開始變「大」,成為功能更齊全的複合型零售終端。為順應年輕白領的需求,不少便利店爭相「+餐飲」、「+休閒」、「+咖啡館」,甚至「+健身房」、「+洗衣店」。便利店逐漸成為城市便利生活的體驗中心,為白領用戶聚攏最剛需的產品和服務。
  • 鮮食成便利店高頻消費利器 看便利店如何邁過鮮食這道「坎」
    對於當下的便利店行業而言,其最大的特色已經轉化為各種鮮食商品和自由品牌商品,這兩者也成為便利店之間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企業利潤增長點的重要來源。「鮮食是便利店不可逾越的一道坎。」江西樂豆家董事長楊翔如是說。「一周客戶重複來店的概率是95%,有接近50%的人一天要來店兩次,是什麼商品支撐著便利店的高頻消費?鮮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鮮食品類在我們全店的銷售額佔比達35%左右。」唐久商品部部長丁莉梅持同樣觀點:「什麼商品能讓顧客有動機來到你的店鋪?我們要創造多個場景,去滿足他們對早餐、午餐、晚餐的要求。」
  • 熱乾麵登陸時代廣場 背後或是便利店的「本土化鮮食」發展野心
    據了解,將武漢熱乾麵帶到「世界的十字路口」的,是總部位於武漢的Today今天便利店。作為區域便利店的代表,今天便利店花重金砸下不只是「十字路口的電子屏幕」,背後是便利店們發展「本地化鮮食」的躍進與野心。誰是便利店的收入擔當?
  • 便利店鮮食背後,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每日新物種
    ,研發定製化的鮮食產品,並為生產工廠提供工藝指導及監督;2、科技賦能便利店:通過打通供應鏈,叮叮鮮食得以收集從研發、生產、配送到銷售環節的線上線下數據,並通過銷售預測及決策模型,為便利店提供上架、採購等建議,提升傳統便利店的競爭力;
  • 武漢三大便利店鮮食大比拼 誰才是你心中頭牌?
    便利店的標籤就是「鮮食」,日本某網站曾羅列出便利店人氣超高的五大理由,頭一條就是「高品質的食物」。而以吃貨聞名的大武漢人,當然有自己的偏好。武漢晚報記者遍訪大武漢,找出大家最愛的便利店鮮食頭牌。中百羅森
  • 南京便利店升級:蘇果好的試點第四代店 羅森鮮食優勢遇挑戰
    經過幾個月前高歌猛進的擴張,南京的便利店市場有喜有憂,正在回歸理性。本土便利店忙著更新換代,外來品牌擴張疑似放緩,便利店盈利模式再次引起關注。   四代店告別油鹽醬醋   28日,蘇果好的第四代便利店首家試點店開業。這家店開在南京一個園區,它可不賣米麵油鹽醬醋。賣啥?各種進口商品、網紅商品和鮮食。
  • 新零售界的最潮大叔 一年半開32家鮮食便利店 獲春曉資本4000萬投資
    文| 鉛筆道 記者 武旭升「汽車緩緩地行駛在北四環外的某條路上,陳登旺下意識地望向窗外,搜索路邊的便利店。5公裡外,終於有一家出現在視線之中。這是2016年年底,陳登旺為131便利店項目做市場調研時的情形。
  • 36氪首發 | 孵化於「回家吃飯」,鮮食供應鏈品牌「叮叮鮮食」獲近...
    本文作者:王洵@超人學院 36氪獲悉,鮮食供應鏈服務商「叮叮鮮食」近日宣布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近億元。本輪由普洛斯隱山資本領投,頭頭是道投資基金、金沙江創投跟投,山景資本作為本輪投資的獨家財務顧問。 叮叮鮮食由「回家吃飯APP」孵化的獨立項目,2018 年 1 月開始運營。
  • 蘇果超市搶攻鮮食市場 打造本地供應鏈
    聯商網消息: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鮮食」正在成為便利店差異化競爭的一個亮點。昨日記者從蘇果總部了解到,為了給顧客提供更好的體驗,蘇果與臺資企業鮮饌食品打造的本地鮮食供應鏈已經在江寧落成,並將於7月22日正式推出首批本地生產的鮮食食品。
  • 鮮食 便利店極致能力的方法論
    從這個角度看,按照日系便利店的鮮食邏輯去運營本土便利店,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下沉品牌,複雜程度不是簡單拍腦袋能想像的。因為鮮食有個特點,做出個樣子不難,有成熟的供應商馬上就能上架。但是做出口感品質,那就非常難得。如果還想開發獨特爆款單品,甚至要自己上馬一套自建鮮食工廠,那就超出一大半便利店企業自身整體能力了。國產便利店應該怎麼去做鮮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