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平方釐米的印章上,密密麻麻雕刻著324字的《蘭亭序》,每個字不過1平方毫米大小;橡皮擦大小的印章上,則是總共1000多字的《三字經》……
近日,記者在位於阜城文昌閣的國清刻字服務部裡,見到了正在刻字的王國清。
六旬老人的微刻世界
由於正處疫情期間,這處不過3平方米左右的刻字社生意顯得有些冷清。王國清正沉浸在他的微刻世界裡。一塊橡皮擦大小的印章上,是老人即將完工的1122字的《三字經》。
與在電視上常見的微雕師傅不同,王國清沒有佩戴眼鏡,左手握緊印章,右手持刻刀,一點點地精心雕琢。
「不戴眼鏡,是因為刻字需要長時間用眼。戴著眼鏡老瞅著一個字,久了會有脹痛的感覺。」王國清說,微刻吃的就是眼力飯,是門非常考驗眼力、精力和毅力的技藝。王國清有低度近視,但為了作品盡善盡美,他習慣了不戴眼鏡。以往雕刻作品時,他可以將每字的大小控制在1平方毫米,如今隨著年齡增長,視力下降,只能控制在2平方毫米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國清創作微刻的工具主要是一把刻刀,雖然看起來並不特別,實際卻「暗藏玄機」。
王國清說,他用的是立刀法,而現在國內同行主要以推刀法為主。立刀法屬於傳統技藝,刀尖更為細小,技法以拉為主,更能用上刀尖的力度,非常適宜於微刻作品,「據我所知,使用立刀技法的,至少在阜陽,就我自己一個了。」
記者看到,刻字社裡裝了一臺電腦刻章機。「這是給單位刻章用的,」王國清說,以前單位刻章也主要是手刻,現在全用上了電腦,一個印章幾分鐘便刻好了,方便快捷。但微刻不同於普通刻章,必須手刻,每一刀下去蘊含的都有作者的心血。
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
王國清今年64歲。17歲那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進入阜陽刻字社。同期學習的有10個學員,但後來都相繼離開,最後只剩下他自己一人。
在刻字社做了兩年多的學徒後,王國清正式在刻字社上班,主要是為各個單位刻辦公用章。有一次,王國清無意間翻閱到一本書法書籍,讚嘆的同時又有些遺憾,「再好的書法作品也都是寫在紙張上的,總有因保管不善損毀的一天。我當時就想,能把這些文化瑰寶刻在石頭上保存就好了。」
王國清的想法得到了前輩的贊成。於是他便琢磨著,將古人的作品刻在石頭上。因此只要一有空閒,王國清便找來石頭練習刻字。隨著時間流逝,他的技藝越來越純熟,所刻的字也越來越小。其中,他在20餘年前刻的《蘭亭序》,每個字大小僅1平方毫米。
從1980年開始接觸微刻,40年時間,王國清總共完成了微刻作品近300枚,累計5萬多字,最多時每天可以刻20多個字。
不少國內文玩圈人士曾慕名而來,向王國清求購作品。微刻按字數收費,平均每個字一百元上下。十多年前,曾有人出價10萬元收購王國清最得意的作品《三字經》(老版本),但被他婉拒了。在王國清看來,這些微刻作品是自己的心血,凝聚著他對這項技藝的熱愛和堅守,是多少錢都換不走的。
就在不久前,王國清的微刻完成市級非遺申報,近期他打算進行省級非遺申報。讓他略感遺憾的是,子女對自己的微刻藝術興趣不是很大,尤其是立刀微刻法,如今面臨失傳的窘境。
王國清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感受這項技藝的魅力,從而學習並堅持創作微刻。
記者 任剛/文 王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