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鄉村
□王太廣
大集體時,家鄉種植一種生長周期短、易管理、用途廣的麻。這種麻耐水怕旱,遇到少雨天氣,等不到收割就枯死了,故稱朽麻。
朽麻經過一夏天的生長,到了秋季稈已長粗、葉子發黃。社員收割後扎捆曬乾,然後浸泡在河塘裡漚制,漚好後剝麻、漂洗麻皮、曬乾入庫。
曬乾後的麻皮就是麻坯子。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會把麻坯子按一定的分量挽成一掛一掛存放,以備生產隊搓繩子、紡麻經子用。用麻坯子搓的繩叫披毛繩,繩勁小,不太結實,一般是做農活或工地上捆綁東西時急用。要想讓麻坯子成為結實耐用的繩子,就得先紡麻經子。
紡麻經子的紡車不同於紡棉線的,其做工不精細,一般有整車和簡易的兩種。整車的紡車有三部分:固定的底座、繞線框和轉軸。簡易的就五花八門了,只要有能轉動的繞線框就行,可以固定在板凳上、牆頭上和樹幹上。紡麻經子上勁與紡棉線不同,紡棉線是靠錠子轉動擰上去的。紡麻經子時,左手不停地往右手續麻坯子,麻坯子通過搖動上勁,上好勁的經子就勢繞在盤線框上。
紡麻經子的人不喜歡坐著,因為動作簡單機械,時間長了感到窩憋得慌,大多是站著紡。到了秋冬時節,只要進入村莊,就能看到老漢或立牆邊、或站樹旁、或坐在高凳子上,他們一邊紡,一邊說笑,兩臂時伸時揚,兩腳時前時後,熟練地轉動線框,手舞足蹈,其樂融融。
當紡麻車紡滿麻經子時,就要從紡車上把麻經子纏下來。要纏麻經子,需將經子頭纏成一小把,而後垂直相纏、交叉相纏,像纏毛線那樣一直纏,最後纏得比籃球還要大,人稱「經蛋子」。生產隊有那麼多「經蛋子」,就可以組織社員織糞苫子、織草苫子、打韁繩、打牲口套了。
打韁繩的場地大多在路上。打繩車分主車和副車,主車操作臺上備有若干個帶鉤的鐵錠子,每個鉤子上固定一根專續麻經子。操作者用多孔的木板套在鐵搖把上,按順時針搖動,鉤子上的每根麻經子逐漸上勁,前方的副車就會因麻經子緊縮向主車慢慢移動。副車的後面往往壓著大石頭,在轉動和拉力的作用下,幾股麻經子很快就上勁了。這時,在副車的一端,一名有經驗的合繩能手,用一個叫瓜子(也叫滑子)的合繩工具,先合小股,後合大股。合股時把各股的經子依次定位在瓜子的稜槽間,這時主車的搖車手放慢速度順時針轉動,副車的操作者,稱其為「豬尾巴」,他的任務是逆時針轉動著數股經子合在一起的錠子。為了防止中間的麻經子纏在一起,有一個人來回巡視。隨著手持瓜子的人小心翼翼地把持著瓜子向主車緩緩移動,他身後若干股麻經子就神奇地變成一根紋理密實的繩子了。
當時我想,麻和麻煩不會離得太遠,要不一棵麻到一根繩的過程怎麼會這樣漫長呢?就是這個麻煩的過程,使麻完成了到麻繩的升華。人生該有多少麻煩需要我們解決啊!
王太廣新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