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創造了歷史,烹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造就了不同的菜系。它們可能在食材和烹飪方式上相似,但調味總有不同。炒醬,是一個地區口味的縮影。
豆瓣醬——川渝地區
川菜「辣」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豆瓣醬至少佔了一半的功勞。有人稱之為「川菜的靈魂」。
當你想到火鍋回鍋肉麻婆豆腐,以及其他叫得上名字的川菜,你會發現,豆瓣醬幾乎出現在每一道菜的準備材料中。如果再細緻一點,郫縣豆瓣幾乎出現在每一道菜的準備材料中。
相傳郫縣豆瓣的雛形清康熙年間就已形成,但直到鹹豐年間才正式誕生——最初用曬乾後的葫豆拌入辣椒和少量食鹽來佐飯,發展到將灰面、豆瓣加入鹽漬辣椒中一起發酵,製作出原始的郫縣豆瓣。後來又經數百年發展,郫縣豆瓣的製作工藝日趨成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去年,《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籤訂,郫縣豆瓣成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期待它早日成為「下一個老乾媽」(手動狗頭)。
黃豆醬——齊魯大地
有「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之稱的《齊民要術》,記載了山東人民對「醬」獨有的熱愛。山東人民喜鹹喜鮮,醬對他們來說就是這兩種口味的日常代表。作為中國「醬文化」的源頭,齊地三餐都可以見到醬料的身影。
今天,川川子就給大家隆重介紹——可以蘸一切的——黃豆醬。
黃豆醬之於山東人,就像番茄醬之於薯條,辣椒粉之於(四川人的)炸雞——無論是早已聲名遠揚的山東大蔥,還是黃瓜白蘿蔔胡蘿蔔,只要是能生吃的蔬菜,都不會逃過蘸黃豆醬的命運。
這種醬料西漢時就已出現:西漢元帝時代的史遊在《急就篇》中記載:「蕪(wú)荑(yí)鹽豉醯(xī)酢(cù)醬。」
講的是當時烹飪所需的調味品:味辛的姑榆種子、味鹹的鹽、味苦的豆豉、味酸的醯酢(即醋)和醬。
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注《急就篇》時,寫道:「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意即醬是以大豆和麵粉為原料製成,這也是黃豆醬的最初形式。如今這兩種原料也是黃豆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雖然山東人民對黃豆醬蘸菜情有獨鍾,但它在其他地區被開發出了更多使用方式,黃豆醬蒸魚、黃豆燉豬蹄、肉末醬燒茄子、黃豆醬豉香春筍等,都是經典菜式。
甜麵醬——京冀之選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和川川子一樣的想法:豆瓣醬和黃豆醬,一下子就能看出它們名字的由來,然而甜麵醬更像是說它拌麵會很甜。直到今天,我才終於明白,它也是按照原料取名——「甜麵醬,又稱甜醬,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經制曲和保溫發酵製成的一種醬狀調味品。」
和黃豆醬一樣,它也是可以蘸一切的醬料。雖然發源並廣泛流行於北方,但全國各地有越來越多人的胃被它俘獲。案例一:北京烤鴨一張荷葉餅,一兩片烤鴨,無論你加不加黃瓜條、蔥絲,或者其他新式配料,用筷子蘸一點甜麵醬都是標準流程。
失去了甜麵醬的北京烤鴨就像少了香菜的四川油碟,沒內味兒了。案例二:京醬肉絲除了魚香肉絲,川川子最愛的肉絲做法非京醬肉絲莫屬。當然,和甜麵醬一樣,這麼多年,我也沒有搞清楚「京醬」到底是個什麼醬。但是沒關係,網際網路使我博學(手動狗頭)。據當地衝浪選手介紹,京醬肉絲裡的京醬,指的是北京老字號「六必居」的黃醬和「天源醬園」的甜麵醬。
不過,大多數人在做這道菜時,只加兩勺甜麵醬,炒好後,把肉絲和蔥絲一起裹進豆腐皮中,入口鹹甜,醬香濃鬱,配上一碗湯,川川子可以吃一整盤。
沙茶醬——閩粵口味
昨天帶大家了解了沙茶醬在潮汕牛肉火鍋中不可取代的地位(連結),今天川川子要讓大家知道,沙茶醬早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的食譜中登基。之前介紹的三種醬料,名稱來源都和原料有關,沙茶醬與眾不同,它是一種舶來品,名字由印尼語sate音譯而來,意指塗了辣醬的烤牛羊肉串。
後傳入馬來語地區的潮汕華人圈,當地華人將這種烤串的醬料加以改善,特製出風味更佳的辛辣調味品,被稱為沙茶醬,也叫沙爹或沙嗲。
閩粵著名小吃沙茶麵的火爆程度,堪比麻辣燙之於川渝。用沙茶醬燉牛肉、港式潮州菜中的沙嗲牛柳、沙茶醬炒花蛤、沙茶肉片……對於沙茶醬黨來說,它可以炒一切。
畢竟,沙茶火鍋都已經安排。
蟹醬——東部沿海
今天壓軸出場的選手——蟹醬,讓川川子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某寶。
這種沿海地區特有的調味品,又和以上四種醬料不同,不少當地人都認為它既是下飯神器,又可以直接大快朵頤。
將新鮮梭子蟹(9 - 11月為最佳)加工處理後,清洗乾淨,除去蟹殼和胃囊,瀝去水分;再將去殼的蟹置於桶中,搗碎蟹體,加入食鹽進行醃製10-20天。
醃製完成後,除去能夠拌飯、拌麵等,蟹醬豆腐、蟹醬茄子、蟹醬炒蛋……每種菜,只要加上蟹醬,提鮮提味自不必談。
在沿海人家的食譜裡,總有一道菜與蟹醬有關。
————醬,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自古以來就擺放在中華民族的餐桌上。隨著時代變化,越來越多各具特色的醬料層出不窮,它們從某個家中走出,又走進千家萬戶。
你有沒有想起家裡那份獨一無二的醬料炒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