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評度排序一排排拉下來的電影裡,沒看過的已經不多了,很早之前就想看《狗鎮》,豆瓣評分8.5,想想應該是不錯。然而不小心頂了個「恐怖片」的標籤,讓人誤以為有什麼血腥殘暴的畫面,遲遲不敢點下去。
今天有時間,終於刷了一遍。
這是一部我基本看不懂的電影。
將近三個小時,單調到幾近喪心病狂的布景,以及留給吃瓜群眾的一臉懵逼,讓人覺得,作為一介俗夫,能將此片不快進、專注地看完,已經堪稱勇士。
這個電影,帶給人的東西,與娛樂和放鬆毫無關係。唯一的感受,就像是讀了一遍福音書。
然後,有點兒,想吐。
對於了解基督教的人來說,這電影大概很有看頭。可惜我連聖經的毛都沒碰過,只能在俗人的思想層級上,勉強談一點感想。
看完整部電影,我所思考的問題是,神的邏輯,人的行為,以及arrogant——傲慢——這部電影的主題詞。
妮可基德曼扮演的Grace,無疑是神的化身,歷經苦難,逃到閉塞的小鎮,用慈悲無瑕的心和美麗的面孔,盡力與人們平和相處。
但她仍無法逃脫無盡的苦難(壓榨體力、數不清的強暴、人格侮辱、欺騙和背叛)默默忍受、寬容一切極致的苦痛,最後在懲戒的驅使下,放火殺戮,消滅了整個小鎮,舉起槍,斃了Tom。
之所以說Grace是神的化身,是因為她對於種種罪惡表現出了一種違背常人的、無限博大的寬恕,這是一種極善,是一種神性,也是一種傲慢。
對於狗鎮人施加在她身上的罪惡,幾乎沒有看到她的任何反抗,全部隱忍與承擔,她就是一個神,俯視著一切,內心懷藏悲憫,憐憫著施暴者內心的軟弱、不堪與醜陋,忽視了暴行本身的傷害與罪惡。
此為第一種arrogant
這種傲慢,很少在現實社會的人類身上以如此極致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種悲憫化的思維邏輯,倒是真真切切地存在於不少人腦中,以及基督教與佛教的教義中。
第二種arrogant,也就是狗鎮人的至惡,這一種傲慢,是一種施捨視角的傲慢,在他們看來,他們守護了Grace,所以需要得到回報,或者說Grace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為他們的暴行,提供了一個名分,用善的名義施惡,或者說,以施捨者和保護者的地位去施惡,這種惡的釋放會愈發沒有底線到淋漓盡致。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已經數不勝數了,比如文化大革命,比如多數人暴政,比如一些說出來會被和諧的事件。
第二種傲慢,與第一種傲慢不同,它很平常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社會,學校,甚至家庭,這就是人性的本惡與偽善。
關於這部電影,只有這麼點小感悟了,不得不說,要寫它的觀後感,我的功力還遠遠不夠。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大多還在探討「我」「你」的問題,可能再老一些,我們會拋棄「我」和「你」,來探討一些「人」的問題,但這部電影所要告訴我們的東西,既不關於「我」「你」,也不關於「人」,而是關於「人類」。
世界是個大大的狗鎮,最終,你還是迫不得已放下了你的神性,用最簡單的以暴制暴,結束一切。
這種古典主義正義突如其來的轉變,可能讓導演自己也懵了圈,從而產生了影片邏輯意義上的含糊。
但他用極簡到近乎虛幻的拍攝風格,跟我們講這樣一個弔詭的故事,仔細想想,還真是恐怖得讓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