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經常能看到走街串巷的劁豬匠,每到小豬稍微長大一點,就會對公豬進行閹割,也就是劁豬,相信很多農村80後一定見過村裡人劁豬,看著都很疼,好好的幹嘛要劁豬呢?劁豬到底有哪些好處?
年齡稍大一點的農村人對劁豬一定還有記憶,那時候村裡經常有一些劁豬匠走街串巷,專門靠劁豬來賺錢,以前劁豬也是一門手藝。相傳這種手藝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而這門手藝的祖師爺就是華佗,就連朱元璋也為劁豬人提過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此可見劁豬這個行當是由來已久,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豬圈,用幾根木棒圍起來就成了一個豬圈,條件好一點的就用石頭砌成豬圈。那時候小豬都很便宜,幾十塊錢就能買一頭小豬,因此很多村民為了省錢,就自己學會了劁豬。
村裡人劁豬主要是針對公豬的,由於母豬閹割很複雜,村民們一般是不會劁母豬的。一般一頭小豬長到20斤左右就需要劁豬了。每到劁豬的時候,村民們會在門口擺放一個梯子,抓住小豬的兩條後腿,把小豬的蛋蛋割掉,然後用一根棉線縫好傷口,最後從地上抓一把面土撒在傷口處,幾天就癒合了。
那時候村裡很多小孩都喜歡看別人劁豬,因為割下的蛋蛋可以帶回家,用樹葉包起來撒點鹽,放到火裡烤熟,很好吃的。據說在南方還有那麼一道菜叫「豬生第一刀」,就是用小豬的蛋做成的。為何要劁豬呢?
第一:劁豬可以讓豬很快長胖
有句話叫「豬不劁不胖」,如果豬不劁的話,平時吃的食物大部分都會轉化為繁殖所需要的精力和活力,特別是等豬發育成熟後,整天在豬圈裡來回跑,吃得多還不長膘,而且性情暴躁,甚至會從豬圈裡跳出來跑掉。
運動量大了,自然就長不胖,如果劁了以後,豬也就不喜歡跑了。整天吃飽後就是睡覺,曬曬太陽,自己很快就長胖了。
第二:劁豬後可以讓豬心靜下來
豬雖然是動物,但也有七情六慾,如果不劁的話,整天就想著如何吸引母豬,因此不劁的公豬一般都長得比較瘦長,而母豬不劁身材也會越來越好,要是劁了就不一樣了,春天心不動,夏天胸不躁,吃飽後就等著曬曬太陽,也沒心思去吸引母豬了。
第三:劁豬後肉質更好
農村人說公豬一旦開始發育,豬肉就會產生騷味,很難聞,因此必須在幼崽時劁豬,一般長到20斤左右就可以劁豬了。雖然母豬不劁的話也會產生腥味,但是母豬劁起了很複雜,手藝不好就會把豬劁死,因此農村人一般是不劁母豬的。
農村人講究吃啥補啥,以前劁豬匠劁完豬後,都會把蛋蛋帶走了,這可是大補的營養品。當然也有老練的劁豬匠,會把劁下的蛋蛋扔到豬圈的頂棚上,寓意著「高升」,也是希望豬可以迅速長胖,當然這也是從古人那裡學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