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天王俑:驅邪鎮墓 俑中珍品(洛陽珍寶檔案)

2021-01-10 洛陽網

    核心提示: 作為古印度佛教的護法神,四大天王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步被漢化。唐朝時,天王俑成為隨葬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成對隨葬,多置於墓門兩側,起鎮墓驅邪的作用。

  文物名稱:三彩天王俑

  文物年代:唐代

  出土時間:1981年

  出土地點:龍門安菩墓

  作為古印度佛教的護法神,四大天王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步被漢化。唐朝時,天王俑成為隨葬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成對隨葬,多置於墓門兩側,起鎮墓驅邪的作用。

  面目猙獰體龐大

  頭戴鷹盔,身著戰袍,外套鎧甲,一手握拳,一手叉腰,足踏臥牛,豎眉鼓眼,怒目而視……在洛陽博物館二樓唐三彩展廳裡,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兩尊面目猙獰、體態健碩的三彩天王俑。

  它們通高超過1米,給人以兇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洛陽博物館副館長高西省介紹,這兩尊天王俑於1981年出土於年龍門安菩墓,形體高大,釉色豔麗,造型生動,是眾多出土三彩天王俑中獨具匠心的珍品。

  洛陽是唐三彩的故鄉,在洛陽博物館展廳中,體態雍容的貴婦、文質彬彬的文官、充滿異域風情的駱駝……考古發掘出土的唐三彩精品數不勝數。「三彩器盛行於唐代,有歷史的必然性。」高西省說,歷經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之後,大唐國力強盛,百業俱興,陶瓷工藝飛速發展,雕塑藝術水平漸入佳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厚葬之風盛行,唐三彩被作為冥器廣泛用於達官顯貴的葬禮。

  驅鬼闢邪護墓主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天王的形象並不陌生,從電視劇《西遊記》和寺廟佛閣造像中均可窺見一斑。四大天王手中分別持寶劍、琵琶、傘、龍等物,象徵風、調、雨、順,他們往往身穿甲冑,面容威嚴。

  漢代時,天王形象隨著佛教傳入中土,並逐步被漢化。在唐代,隨著厚葬之風興起,以往用於陪葬的武士俑逐漸為佛教裡的天王形象所取代。高西省介紹,因為天王在佛教裡的地位是護法神,一般都在寺院門前或佛像前左右的位置,在墓中放置天王俑,也是想發揮降魔伏妖、驅鬼闢邪、保護墓主安寧的作用。

  在我國,鎮墓文化源遠流長,鎮墓神物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以後逐步消失。鎮墓神物的種類也紛繁多樣,包括鎮墓獸、天王俑和武士俑等,材質最早為木、骨等,後期主要為陶器、石器和唐三彩等。(記者 白雲飛 通訊員 孫海巖 文/圖)

  相關連結

  如何分清「四大天王」

  佛教中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是東南西北的主要護法神,因手中所持法器的不同,分別被稱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象徵風調雨順。

  其中,東方持國天王(職調)身著白色、持琵琶,因能護持國土、維護道場安寧而得名,專門守護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職風)身著青色、持寶劍,因能使人增長善根而得名,專門守護南瞻部洲;西方廣目天王(職順)身著紅色、手持龍,因能用淨眼觀察婆娑世界而得名,專門守護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職雨)身著綠色、手持傘,因福德聞名四面八方而得名,專門守護北俱盧洲。

相關焦點

  • 海昏侯墓出土伎樂俑 看來主人喜歌舞 排場相當大
    無疑,從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內出土的伎樂俑,就能知道那時候的情景了。據此前新聞通報,海昏侯墓出土的偶車馬和儀仗木俑,為西漢列侯的車輿、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詮釋。也就是說,當時海昏侯去世後,將自己的「儀仗隊」帶入了墓葬內。11月12日,本報記者對話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海昏侯墓專家組組長信立祥,請其解讀墓內出土的俑。
  • 古都藏珍|騎馬帶猞猁雙垂髻彩繪女俑
    騎馬帶猞猁雙垂髻彩繪女俑盛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通高33釐米 馬長34釐米1991年8月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於家磚廠唐金鄉縣主墓出土女俑頭梳雙髻垂於耳際,粉面朱唇,細眉黑目,櫻桃小口。我國古代狩獵中使用猞猁的做法也是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騎馬狩獵俑都為男性,而且往往以胡人居多,而這件帶猞猁的狩獵俑,卻為一女性。可見唐代女子不僅騎馬出行,露髻馳騁,而且還參與了激烈的騎馬狩獵活動。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曾描述了宮女隨皇帝「胡服騎射」的情景,詩云「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 「兵馬俑」搬上大銀幕,動畫《俑之城》再現秦朝壯麗
    方特動漫發布六大新品:適齡動畫三部曲:《熊熊歡樂頌》、《熊熊樂園3》、《熊出沒之探險日記2》,將於2019年春節上映的「熊出沒」第六部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原創冒險探秘動畫《小虎神探隊》、原創中國風動畫電影《俑之城》。發布會上,方特動漫公開了針對0-3歲的兒歌動漫作品《熊熊歡樂頌》,同步發布了《熊熊樂園3》、《熊出沒之探險日記2》兩大新品。
  • 曹操兒子的墓為什麼喜歡用老鼠陪葬,這是什麼癖好?原因很無語!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也是位很有才的詩人,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他的詩,而是他的墓。在曹植的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他用了老鼠陪葬,這是什麼癖好?許多人可能會很好奇,也紛紛的做出了猜測,這是別有深意還是純屬個人喜好呢? 大家知道,古人都比較看重死亡,特別是生前富貴之人,往往都希望可以在死後也享受到跟生前同樣的榮耀。
  • 唐代仕女鬧元宵「復活」吃湯圓火爆朋友圈,是複製了唐俑?
    圖片中的模特穿上了仿唐代的服飾,妝容也頗有唐代仕女的特點,身材豐腴,表情有趣,再配上元宵,形成一組圖片。這組「唐代仕女吃湯圓」的圖片收穫千餘條評論,超過四千次轉發。對此,網友大多能領會圖片模仿唐俑的扮相。不少網友留言稱這組圖「太可愛了」;也有人覺得圖片「成功複製了唐俑」,有網友留言稱圖片中的模特可以列為「大唐小姐」評選十強選手之一了。同時也獲得幾家歷史博物館高度認可。
  • 「秦公一號大墓」直播發掘,出土3000多件文物,186人為之殉葬
    「秦公一號大墓」直播發掘,出土3000多件文物,186人為之殉葬最近,中國考古界最激動人心的大新聞,就是國家重啟了對「秦公一號大墓」的發掘工作,並特意在媒體上進行全程直播,吸引了無數歷史和文物愛好者的注意。
  • 「醉拂菻」在中國:從西安隋墓出土駝囊外來造型藝術說起
    2015年至2017年,筆者連續數次到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察新出土文物,承蒙張全民和田有前兩位先生的詳細介紹,將新出的隋墓駱駝俑從庫房中展示出來,駝囊上有失傳已久的「醉拂菻」藝術圖像,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形象栩栩如生。雖然出土「拂菻」的圖像姍姍來遲,但它提供了希臘羅馬—拜佔庭藝術傳入中國的確鑿證據。
  • 神秘的人首蛇身,在現實考古中是怎樣的形象?宛如一條蠕動的大蟲
    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位於南京市的五代十國帝王陵墓因被盜而實行搶救性發掘,這裡的陵墓被稱為「南唐二陵」,包括五代南唐先主李昪的欽陵和中主李璟的順陵。雖然多次被盜,但出土的文物數量還是挺可觀的,其中屬哀冊玉片和陶俑最為珍貴。這些俑類中,就有一部分是人首動物身俑,如人首蛇身俑、人首龍身俑、人首魚身俑等等。
  • 海報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手繪遺珍,線描國寶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的「金鑾寶殿」,它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太和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薈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