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首蛇身,這是一個說起來就相當神秘的話題,在現實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人首蛇身狀的文物嗎?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人首蛇身俑
首先是來自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人首蛇身俑」,這是1978年出土的,其人首是一個女性形象,面容還挺圓潤的,眉眼和嘴角似是在微笑,竟還透著股祥和之氣。
這個俑高21釐米,女子腦後是長長的頭髮,和蛇形軀體一樣長,沒有脖子,臉部下巴以下就是蛇身了,蛇尾盤繞兩圈為底座。
南京博物院的人首蛇身/魚身俑
南京博物院也有此類的當紅人首俑,而且不止是蛇身,還有魚身。
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位於南京市的五代十國帝王陵墓因被盜而實行搶救性發掘,這裡的陵墓被稱為「南唐二陵」,包括五代南唐先主李昪的欽陵和中主李璟的順陵。雖然多次被盜,但出土的文物數量還是挺可觀的,其中屬哀冊玉片和陶俑最為珍貴。
這些俑類中,就有一部分是人首動物身俑,如人首蛇身俑、人首龍身俑、人首魚身俑等等。這些陶俑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大膽出奇,紋飾比較寫實精細,從墓葬中出土,屬鎮墓俑一類。
有單人首,也有雙人首,單人首的看起來奇異,雙人首的就更多了層怪異,畢竟將人的頭安在動物身上,還如此工整地雕刻出來,真的很有視覺衝擊。
福州市博物館的壽山石雕人首蛇身俑
來自的福州市博物館的宋代壽山石雕人首蛇身俑,也是一件很有看頭的俑,它不僅是造型獨特,製作的材料也值得一提。
首先是材料,其所使用的是壽山石,這是獨產於福建福州壽山附近的一種名貴彩石,質地瑩潤而色彩斑斕、渾然天成,很容易雕刻,因此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用來製作各種印章,因而成為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
在造型上,這尊人首蛇身俑呈青灰色,蛇身鱗片十分精細,更有趣的是,它的身上還背著一塊山巖,看起來像是一條蛇在山間爬行一樣,整體藝術感更強,趣味更濃。
受到女媧伏羲的影響,許多人可能以為只要出現人首蛇身的造型,就一定和女媧有關了,其實並不能這樣武斷地判斷,起碼對福建來說,還是要慎重。因為福建的地理因素,這裡山林茂密,氣候溼潤,生長著大量的蛇蟲鼠蟻。
在原始社會,人們還不能完全認識和支配自然,所以便將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一些動植物當作神靈來崇拜,生活在福建的古閩族人長期與蛇打交道,既有古老的蛇圖騰崇拜,又有蛇神信仰。因而這件宋代製作的明器,所表現出來的,應是屬於古代閩人的蛇崇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雙人首蛇身陶俑
前面介紹的俑雖然獨特精細,但論體型,肯定不及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裡所藏的這尊雙人首蛇身陶俑,它體型碩大,和前面南京的一樣,出自於五代時期,是後蜀趙廷隱墓出土的。
蛇身粗大纏繞,兩端為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應為伏羲女媧形象或受其影響而雕刻的藝術品。
隋煬帝墓中的雙人首蛇身俑
飽受爭議的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其中出土的文物中,也有這樣的雙人首蛇身俑,不過這個蛇雕刻得不是那麼精細,形象上倒是有所不同,人的胸部往下位置是一對前肢,看起來倒像是其它動物的蹄子,應是作為穩定支撐的。
人首蛇身的由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人首蛇身俑呢?其實說到底還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而產生的圖騰崇拜,就如伏羲女媧一樣。除了做俑這種形式外,壁畫、畫冊也常能見到。
比如吐魯番阿斯塔納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絹畫》,就描繪了人首蛇身的東方始祖——左手執矩的伏羲和右手持規的女媧,兩人上體相擁,下體為蛇身相纏,畫面四周是象徵星辰和太陽的圓圈。
不僅是伏羲女媧這一對,中國遠古傳說中的許多神或英雄也都是「人首蛇身」,赤發人面蛇身的共工,鐘山之神燭龍,共工的大臣相柳等。以至《山海經》中也有類似動物記載:「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首蛇身,尾交首上」。統一華夏的黃帝,就出於人面蛇身的軒轅之國。
人首蛇身是古代人們對人與自然的一種認知和調和的結果,也具有十分濃厚的神話色彩,而且不僅是蛇身,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動物組合,其實就是一種「半人半獸」的具體表現。
西方、印度也都出現過這種神話,黑格爾認為人首象徵精神,獸身象徵物質力量;聞一多認為,人首蛇身代表圖騰開始蛻變為始祖神的一種形態。也就是人類從圖騰崇拜向祖先崇拜發展的過渡形式。
但不管如何,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怪異的塑像,也展現出了古人優秀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要不是腦洞大開,哪裡去創造出這麼豐富生動的虛擬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