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石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常見的骨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
在由海洋環境形成的地層中,比較容易發現動物化石,特別是珊瑚一類的化石。在含煤的地層中,比較容易得到植物化石,在一些由陸地環境形成的地層中難以找到化石,尤其是哺乳動物的化石。所以現存於世的動物化石數量較少。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物質在一定條件是相互轉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漫長的地史過程中,古生物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於地下。在高壓、低溫並且無氧環境下浸泡於二氧化矽的環境中,骨頭中的碳元素逐漸被二氧化矽替代,並部分保留了骨頭的某些原始特徵,這就是骨化石。
在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中山經》記載一種名叫「龍骨」的藥又東二十裡,日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說文》:「痤,小腫也。」可見「痤」即痤瘡,可發生在臉部胸部、背部等地方。「龍骨」是一種藥材,是古代哺乳動物如犀、鹿、牛、象等的化石。從藥用價值看,龍骨內服,是一種鎮潛藥;而煅龍骨研末外用,則有吸溼斂瘡作用,可用於溼瘡痒疹及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說明的確可以斂瘡,《山海經》所言不誤。收藏價值極高。化石就是生涯在遙遠的已往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釀成的石頭。化石有三葉蟲化石,植物化石,貝殼化石,足印化石,恐龍化石,魚化石等。
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涯情形和生涯情形,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月和履歷的轉變,可以看到生物古往今來的轉變等等。
此組恐龍骨骼化石,總重量:143.6g,體積碩大,呈不規整形狀,造型十分獨特。藏品歷經無窮歲月的洗禮,仍保存十分完好,品相精緻,天然的山水紋理和明顯的蜂窩狀,這在恐龍化石中級別是非常高的,收藏價值極佳。經過至少一億四千萬年左右的時間,由於過程漫長,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而能達到程度的恐龍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極其珍貴,值得藏家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