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燃油引擎的轟鳴和汽油味,純電車型如今給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標籤,是沒有尾氣的綠色環保、自動駕駛的智能科技、極限加速的運動快感——人們對電動汽車的期待,不再僅僅是單純的出行工具。
面對這樣的期待,汽車廠商們對電動產品的定位和規劃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智能配置更豐富、外型設計更潮流、品牌調性更年輕、充分滿足城市出行需求……總之一句話,廠商們希望把握電動機遇,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和品牌,去吸引更廣泛的年輕用戶。
於是,除了生來年輕和主打智能科技的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們,傳統廠商的電動轉型也呈現出一個有趣的趨勢——原本小眾、個性的大廠"副牌",紛紛搶先一步純電新生。大家熟悉的沃爾沃的Polestar極星、福特的MUSTANG"野馬"、捷豹路虎的捷豹I-Pace就是典型代表。
不過細心的小夥伴們不難發現,以上品牌原本都是主打運動操控。它們轉型電動的邏輯顯然是著眼電驅動天然的高性能優勢,延續對性能的追求。
然而,年輕消費者在購車時真的只是單純地追求性能嗎?零百公裡5秒內的極限加速,對城市用車來說真的那麼重要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的Z世代年輕消費者們,更熟悉和追求的是隨時在線的互動交流、健康環保的生活態度和個性獨特的自我表達。對他們繼續單純地"秀肌肉",強調產品性能,顯然只是停留在傳統汽車的邏輯之中。
那麼,電動轉型之後,汽車品牌究竟該用什麼樣的表達來滿足年輕消費群體對未來都市生活的想像? 12月12日至16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另一個充滿獨特個性的汽車品牌smart,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名為"超可能DE研究所"的未來出行互動體驗展。繼北京站之後,此次品牌全國巡展將登陸南京、上海及成都。下一站南京站將在12月31日至1月4日於景楓KINGMO商業購物中心舉辦。在這一系列的展覽中,將展示面向純電時代,smart在前瞻設計和技術創新領域中創建的"smart等式"。
破解smart等式
都說中國人普遍數學能力比較強,所以邦老師這次在研究所現場就嘗試破解了一下smart針對未來出行給出的這道smart等式。四臺不同時期的概念車,代表著smart品牌對於未來出行探索的四個方向,那麼我們就按照時間順序看看smart認為在未來出行中,哪些要素是最為關鍵的。
Concept Car 2011——Science
最早的一臺概念車是Concept Car 2011,這是smart聯合化工巨頭巴斯夫共同打造的特種材料概念車,這臺車上搭載了全球首款能夠通過陽光產生能量的透光車頂,為車內多媒體設備和溫度管理裝置提供足夠的電力。
對科學有所了解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材料科學是科學世界裡最艱難的領域之一,每一種新材料的誕生都要付出難以估量的時間與精力,而Concept Car 2011在材料上的嘗試表明了smart品牌對於科學的重視,每臺車蘊藏的科技含量與車的大小無關,Science應該是每一臺smart都擁有的靈魂。
Concept Car 2011車頂由可轉化太陽能的材料構成
而這臺概念車採用新材料的功能更讓邦老師感興趣,可充電車身材料的想法傳達的是smart對電動汽車補能方式的思考,不能只是簡單粗暴的擴大電池,而是要尋找更多元更巧妙的方法來為未來的純電出行工具進行補能。所以,等到未來smart真正的量產產品上市時,邦老師非常期待smart會提出怎樣的補能方法。
Concept Car 2012——Stars
這款特調"Alubeam Rouge"金屬紅的Concept Car 2012,被邦老師賦予了Stars的稱謂,因為如此閃亮又前衛的設計,足以讓她成為最閃亮的那顆星。巧妙的設計將大燈和進氣格柵勾勒出了一張個性的前臉,極具運動感的車身曲線則時刻提醒著人們,都市出行就應該充滿樂趣。車前還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投影功能,配合車身兩側自帶的揚聲器,讓車輛化身一個小巧的"移動影音室"。車頂配置的全透明玻璃穹頂,則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仰望星空。
前臉可愛的Concept Car 2012,引擎蓋中央黑色部分就是投影儀
抬頭仰望星空,低頭享受影音,最浪漫的體驗莫過如此了吧,未來的城市出行就不應該是單純的出行,而是一種出行與美妙體驗的結合,一種浪漫與驚喜無處不在的經歷,這臺Concept Car 2012就是你透過玻璃穹頂看到的那顆最閃亮的Star。
Concept Car 2013——Slick
取消車門、車窗、車頂,配備電動滑板和電動頭盔,這是一臺2013年就推出的smart概念車玩出來的高度。看到這臺車之後,邦老師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場景就是在堵成一鍋粥的馬路上,邦老師停下車,拿出電動滑板和頭盔,變身擁堵道路中的閃電俠,在無數人豔羨的目光中穿梭自如。這傳達的就是第三個S,Slick,靈活、聰慧,又帶著一絲絲狡黠味道的機智,是那種瞬間奪目的光彩。
而在這種Slick的風格中,傳達的其實是smart對於產品設計的開放度,在7年前的概念中,就有放棄車門、車窗與車頂的大膽想法,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傳統主機廠身上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特質,反而是現在的很多新勢力所擅長的領域,在對手擅長的領域擊敗他,邦老師非常期待這種開放的態度在未來的量產車上會得到怎樣的體現。
Concept Car 2017——smart
最後是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臺概念車Concept Car 2017,邦老師將smart品牌本名用在了對這臺概念車的評價上,因為這臺車的確稱得上smart,用最前沿的自動駕駛技術,描繪未來都市出行的藍圖。
具備L5級自動駕駛能力的Concept Car 2017
在當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這款造型充滿未來感的smart可謂轟動一時——它具備了L5級完全自動駕駛技術。得益於集群智能和自動駕駛,車輛能夠自動找到乘客並完成接駁。車內並沒有傳統的方向盤等操控設備,取而代之的是一塊智能顯示屏,讓車內空間成為社交的第三空間。
smart用這款概念車勾勒了一副完整的2030年純電共享出行的藍圖。除了自動駕駛之外,共享將成為未來出行的另一大特徵,車輛將更多地扮演出行工具,而非私人物品,車輛的財產屬性將逐漸消失,而共享屬性將得到放大。當然,工具並不一定就是冰冷乏味的,未來的工具也會充滿樂趣。
在車外,LED顯示器取代了傳統的大燈,可以變換多種情緒表達,而車前格柵屏幕能夠顯示不同信息,讓車輛與行人進行擬人化交流。 這是邦老師最後決定用smart來評價這款車的重要原因。雖然這個功能並不複雜,但是讓每一臺車都擁有和人進行交流的功能,真的很贊。也許看到這塊LED屏幕上顯示出來的信息之後,不少人都會寵溺地稱讚這臺車真的very smart。而這種擬人化交流也在傳達未來出行的一項重點內容,人機互動。隨著深度學習的機器實現人格化,人與機器的交互將變得便捷而有趣。
四臺概念車詮釋了品牌對於未來移動出行的完整思考,以Science科技為基礎,提供Stars充滿浪漫和樂趣的出行方式,讓每一臺車都能看上去那麼Slick,聰慧又機智,這樣的未來出行讓人由衷讚嘆一句smart。這就是smart品牌在思考未來出行需要時,給出的等式,science+stars+slick+smart=輕奢潮趣。
■ 從1972到2022 穿越半個世紀的回歸
可能你不知道smart這個品牌可不是現在剛剛開始轉型純電的,早在1972年,一個剛剛畢業的德國年輕人約翰·湯姆福德(Johann Tomforde)加入了戴姆勒的設計部門。而當時,隨著經濟發展,德國的街頭就和如今中國的大城市一樣,汽車越來越多,交通擁擠不堪。
約翰·湯姆福德的設計草圖,已經配置了電池
於是,湯姆福德向戴姆勒高層提出了設計一種長度在2.5米以內都市純電汽車的構想。這促使戴姆勒設計了超前的"NAFA"城市電動車規劃草圖——這也讓後來的smart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全球首個提出城市汽車電氣化概念的品牌。
"NAFA"城市電動車規劃草圖中的概念設計
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電動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和圖紙階段的一些想法,而是實實在在的轉變趨勢,smart是戴姆勒集團電動轉型的先鋒。為了利用優勢資源和中國前沿創新科技,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控股在今年年初,以1:1的股比共同組建了smart品牌全球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升級。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設計,全新smart純電動量產車型上市的時間恰巧是2022年,1972年之後的整整半個世紀,這是一次穿越半個世紀的電動復興,smart綿延半個世紀的電動夢想將如何兌現?半個世紀的技術積累又會在2022年的這款量產產品上得到怎樣的體現?輕奢潮趣還有科技讓樂趣永遠在線的品牌理念又如何讓這款產品與眾不同?在破解了未來出行的smart等式之後,邦老師對於這樣一個特別有想法的品牌創造出的產品充滿了期待。
在超可能DE研究所現場,smart與高端餐飲品牌Wagas聯合打造的Energy Bar,邦老師和現場的smart工作人員邊吃邊聊,仔細打探了一下2022年的第一款量產產品會是什麼樣,對方的回覆非常的有想像空間啊。
在這裡,邦老師仔細問了問2022年的量產產品會是什麼樣
"這些概念車在能源利用、輕量化、開放性、運動感設計等層面的探索思路,未來將延續在全新的smart純電產品上。結合這些車型的創新亮點,大家不妨也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即將在2022年推出的全新緊湊級純電SUV將有哪些突破想像的創新。"
SEA浩瀚架構設計
據悉,smart全新產品設計將由梅賽德斯-奔馳全球的設計中心負責,工程研發方面由吉利控股旗下全球研發中心負責,目前了解到的信息顯示,smart的新款車型將基於浩瀚SEA智能進化體驗架構研發,這一架構是目前帶寬最大的智能純電架構,實現從1800-3300mm的軸距,範圍覆蓋了A級車到E級車的全部規格。除了大帶寬之外,20萬公裡無衰減,200萬公裡長壽命的動力電池,賦予了未來電動車更長久的壽命。可全域進化的整車系統,讓汽車永遠都在進化的路上,讓軟體真正賦予智能汽車新的價值。從明年開始,SEA浩瀚架構必定會頻繁出現在不少重磅車型的發布現場,因為這個架構的確在設計、技術、思想方面都全面創新,相信全新的smart產品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不同凡響的品質和突破傳統的體驗。
■ 邦點評
潮流應該是充滿可能性的,但這首先要求我們能夠敢於打破傳統,探索未知。純電動時代,傳統汽車追求的性能、經濟性等因素,本應該被更多元、豐富的產品體驗所取代。
潮流從來都是由與眾不同者打造的。smart從誕生之初,就與眾不同。轉型電動,更是順理成章。保持相同、亦步亦趨是最乏味的,正如智慧型手機之於諾基亞的天差地別,在電動化時代,敢於創新和超越燃油時代的邏輯,才會誕生出真正優秀的產品。我們從smart歷史上的經典概念車中,已經能夠看到這種顛覆和創新的精神。即將開啟全新旅程的smart,以SEA浩瀚架構為依託開發的新產品,首先當然會滿足消費者在續航、智能等方面的剛性需求,除此之外,一向不走尋常路的smart還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邦老師和每一個消費者一樣都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