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中國作協全委,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電影《山楂樹之戀》編劇。小說《黑砂》、《都是人間城郭》分獲得「天津市魯迅文藝優秀作品獎」,《都是人間城郭》、《大水泡》分別獲得《中國作家》優秀作品獎,小說《最後一個工人》獲得《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三八駕校》獲第四屆「特區文學」獎。長篇小說《機器》獲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和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長篇小說《生鐵開花》獲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邂逅傳說山水間
肖克凡
情滿望兒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古文如今已然成了民間熟語。神州宇內名山無數,大多伴有民間神話傳說,以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啟發後人。我國遼南地區屬丘陵地貌,尤其營口近海並無高山峻岭。然而,熊嶽古城附近的望兒山,卻吸引著四方遊客拜謁,似乎印證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古訓,於是欣然前往這座載入《中國名勝辭典》的名勝,以探仙境。
驅車到達目的地,只見平坦地帶有座小山兀突而立,那氣勢有如神助拱地而出,這便是望兒山了。
遠觀望兒山,孤峰陡立,山體古銅顏色,山勢海拔百餘米也,卻凜然矗於天地間,望之巍然。
望兒山前小廣場前立有漢白玉雕像,正是望兒山傳說中的母親形象。這尊雕像面朝大海神態慈祥,飽含深情眺望遠方。母親雕像身後有石砌矮牆,五個碩大行書金字 「慈母盼兒歸」鏤刻花崗牆面,這顯然有著感人至深的故事。
望兒山腳為綠樹環抱,南坡山體陡峭,北坡石階直通山巔。只見北坡東側有巨石聳立,石形酷似母親頭像,當地俗稱「老太太石」。一路競相登攀,終於得知望兒山的傳說。
相傳久遠年間,熊嶽古城郊外有母子相依為命。母親白天下地耕種,夜晚紡紗織布,辛苦勞作供兒子讀書。兒子用心苦讀,適逢大比之年,母親鼓勵兒子進京趕考。兒行千裡母擔憂。臨行前母親叮囑兒子,「此行天高路遠,我兒早去早回莫要為娘擔心。」
熊嶽古城臨海,兒子乘船進京趕考,母親晝耕夜織,等待兒子歸來。秋去春來母親思兒心切,天天來到海邊,眺望煙波浩渺的遠方。日復一日,頭頂炎夏烈日;年復一年,肩披寒冬冰霜。母親熬得白了頭,不見兒子身影。
時光流水般逝去。母親堅若磐石守候海邊,苦苦盼兒歸。母親哪裡知道,兒子趕考途中遭遇風暴,不幸翻船落海身亡。母親終日落淚,難以盼到兒子歸來。
年邁的慈母盼兒情深,終於感動了上蒼。就在熊嶽城外母親望兒歸來的地方,兀地矗起一座小山峰,日夜盼兒的母親則化作山巔石像,依然翹首盼望著兒子歸來。熊嶽古城父老鄉親緬懷偉大母愛,將這座拔地而起的獨秀峰稱為「望兒山」。熊嶽周邊地區多有溫泉,民間傳說正是母親盼兒灑下滴滴熱淚,化作股股地下溫泉流淌於今,溫暖著營口周邊大地,造福鄉梓。
一路上山聽聞望兒山傳說,頗受感動。登臨山頂有青磚結構寶塔,這是紀念母親盼兒建造的慈母塔。慈恩浩蕩泣神鬼,母愛綿綿無絕期。這座寶塔已然成為中華慈母化身,矗立於望兒山頂。
母愛如山。望兒山下建起慈母紀念館。沿山坡小徑下山再度拜謁慈母像。當年母親枯瘦身軀化作石像,今日瞻仰慈母雕像栩栩如生,宛若生命鮮活永駐人間。
望兒山景區已經建成母親湖、步母石、哺乳軒、報母泉、母思池、念母寺十餘處以母愛為主題的人文景觀,由此弘揚中華民族母慈兒孝的傳統美德。
當地以望兒山命名的酒業公司設有慈愛仁孝主題展廳,進廠參觀意外發現慈母盼兒傳說的續篇,令我不勝驚喜。這續篇傳說兒子進京趕考不中,棄筆從戎投身鄭成功軍隊收復臺灣,他英勇作戰鎮守寶島,自古忠孝難以兩全,終身未能還家省親。兒子思念萱堂慈母,常久佇立海邊崖頭眺望家鄉,那地方得名「望母崖」,以彰表仁孝精神。
祖國遼東半島有望兒山,祖國寶島臺灣有望母崖。我無以考證這傳說的續篇何在,舉凡民間傳說亦無須考證出處。然而這相隔遙遠的母子凝望,無疑象徵著祖國與臺灣的血脈親情。於是,這傳說的續篇衝淡瞭望兒山慈母盼兒故事的悽苦,令我如飲望兒山佳釀美酒,胸中似有暖流湧過。
是的,祖國大陸的望兒山與寶島臺灣的望母崖,兩廂遙望互文共義,成為母慈兒孝的動人傳說……
聆聽鮁魚圈
營口市設有鮁魚圈區,這地名令人想起漁場。過午時分走進西部海濱的山海廣場,匆匆沿著觀海棧橋前往著名的渤海明珠觀景臺,然而途中不由放緩腳步,情不自禁憑欄眺望矗立海礁的「鮁魚公主」。
這尊鮁魚公主雕像通體潔白,她雲鬢高挽,身材修拔,上襦下裙的漢服,儀態典雅宛若碧波仙子。只見她雙手高擎渾圓碩大的明珠,呈現熠熠生輝姿態,充滿古典美感。唯有魚鰭及魚尾鮮活翻翹,悄然告知此乃她的化身,令人驚奇。
快步走近渤海明珠觀景臺,鮁魚公主看得愈發清楚。茫茫大海萬物皆顯渺小,唯獨這尊淨高60米的鮁魚公主雕像更加清晰可辯。她明眸皓齒面含微笑,似乎欲言又止。於是我們愈發期待鮁魚公主的神話傳說。
相傳從前有父子海邊生活。兒子性情樂觀喜吹笛子。父親年邁,兒子外出捕魚常有收穫。一天幾次下網居然不見有魚,小夥子樂觀開朗,索性吹起笛子解悶。
吹罷樂曲《得勝謠》動手收網,發現網裡有條小鮁魚,它頭頂圓狀凸起,通體鮮亮閃爍螢光,模樣很不尋常。他抓起小鮁魚放進魚簍。一股青煙倏地從魚簍裡升起,那條小鮁魚騰身化作美麗姑娘站立船頭。原來她是渤海鮁魚王的女兒鮁魚公主,遊弋近海嬉戲玩耍突然遭遇鯊魚攻擊,生命垂危之際,海面傳來小夥子清脆笛聲,這《得勝謠》宛若魔法嚇退鯊魚,鮁魚公主脫險卻撞進小夥子漁網。她乞求將她放歸大海返回家鄉。小夥子聽罷毫不猶豫將鮁魚公主放生,還吹起笛子為其送行。鮁魚公主回宮向父王訴說此事,鮁魚王當即表示率兵打敗鯊魚部族後,便陪女兒前去答謝救命恩人。
鮁魚王率兵打敗鯊魚部落,卻不提謝恩之事。鮁魚公主深情思念救命恩人,鬱鬱寡歡。小夥子也在惦念鮁魚公主,出海打魚總是吹響竹笛為她祝福。
黃昏時分風浪驟起,小夥子翻船落海生命垂色,恍惚間沉沒海底來到富麗堂皇的宮殿,解救他的正是鮁魚公主。
經過精心調養,小夥子身體康復。鮁魚公主向父王表明心跡。鮁魚王反對仙女與凡夫俗子通婚,忿然將女兒囚禁深宮,急忙派蝦兵蟹將小夥子送返人間。此時父親病重去世,小夥子悔恨自己未能盡孝,不敢思念鮁魚公主。
鮁魚公主囚禁深宮痴心不改,終日以淚洗面。鮁魚王只得同意女兒請求,卻提出非我族類不可通婚的苛刻要求,男方必須變身鮁魚方可完婚。守孝期滿的小夥子斷然答應,攜帶竹笛來到鮁魚王宮,遂即化作鮁魚成婚。
天有不測風雲,化身鮁魚的小夥子被洶湧洋流裹挾而去,不知所向。鮁魚公主遊遍四海尋找夫君。她沿途揮灑淚水,那淚水鹹過海水,供遼南海邊百姓晾曬海鹽。這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玉帝,特派赤腳大仙送來神奇寶珠,使其日夜發光照亮海疆。
就這樣,鮁魚公主矗立海礁雙手高舉寶珠,照亮天涯海角尋找夫君。如今聳立山海廣場近海的鮁魚公主雕像,正是她的千年不朽化身。每逢潮起潮落海面似有清脆笛聲飄浮而來,疑似化身鮁魚的小夥子奮力遊向鮁魚公主,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此時正是營口西海岸黃昏時分,即將墜落大海的夕陽將餘輝投向鮁魚公主雙手高擎的寶珠,將其鍍得金光燦燦。這段生死不渝的愛情傳說,好似天邊火燒雲般的大片晚霞,熾熱人心。
我國大陸擁有漫長海岸線,然而皆為東海岸適宜觀看日初景色,迎接東方曙光。然而營口特殊的海灣地形,恰恰形成罕見的西海岸地帶,因此成為我國大陸地區唯獨能夠見到夕陽落海的地方,堪稱奇觀。
我憑欄遠眺目送橙紅色夕陽緩緩墜落大海,海天相連,一派雄渾。那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盡在山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