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生活在北溫帶和熱帶的我們,在炎熱的夏天如何乘涼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這個話題,對於沒有現代設施的古人來說,則更加嚴峻。
其實現代人也是一樣,吹多了空調出來空調病,對身體是更加的不好,如何在涼爽的同時兼顧養生,還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現在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吹不了空調,吹到空調風就渾身上下的不舒服,這也算是現代科技帶來的一個弊端吧。
在古代,人們的選擇少了很多,既然沒有科技的幫助,要麼就求諸於簡單粗暴的扇子和夏天偶然的涼風暴雨,要麼就求諸內心,求一個「心靜自然涼」結果。
其實大家覺得「心靜自然涼」這句話對不對?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有些人是天氣一熱自己就受不了,開始躁動不安,這時候如果能夠冷靜一下,繼續堅持專注於自己在做的事情,慢慢也就感覺不到熱了。
很多時候,熱了開空調只是我們強加給自己的非條件反射,就像我們踢足球,達到身體第一個極限的時候會覺得很累很累,可是過去了,反而能夠跑得更持久。
這對於人們的心性,也是一種磨練,古代的文人們追求自己人格修養的完善,對這樣求諸內心的乘涼方式自然是樂於追求的。
【臨其詩境】
今天就來看一首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寫下的乘涼詩。社會發展的程度越低,社會上人們的公平性反而是越高,就像是宋代,雖然貧富差距已經很大,但是到了夏天,無論是農夫還是王子皇孫,都是一樣的熱,雖然說是「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可是真到了最熱的時候,幾把扇子也沒什麼大用。
所以想要做到不熱,最簡單的路徑還是建設自己的內心修養。夏天的涼風是最清爽的,文人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修煉成這一股涼風,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涼趣」,讓自己的心完全的沉浸在大自然當中,渾融於其中,也就沒有冷熱之分了。
來看他的這首詩。
【經典原文】
夏夜追涼宋代:楊萬裡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條分縷析】
楊萬裡的「誠齋體」,突出一個平易自然,寫的多是生活瑣事,細微處的趣味與美好,這首詩也是一樣,對於環境和細節的描寫特別到位,很好的烘託了氛圍。
先來看題目吧,夏夜追涼,字面意思就是在夏天的晚上去尋找些涼快的事物嘛,這樣的意旨,杜甫也曾涉及過,「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不過他的追涼是在池塘邊樹下繞圈圈,而楊萬裡的看著更加高級一點,如何高級?我們往下看。
正文第一句饒有趣味,說夜晚的熱氣與白天中午的熱氣並沒有什麼差別,都是一樣的酷熱難耐。正午的酷熱大家都懂,畢竟太陽直射,地理上也學過,下午兩點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點,按理說到晚上就降下來了呀。楊萬裡這樣的處理,突出了晚間的熱氣之盛。
這麼熱的時候,他在幹嘛呢?
打開房門,在庭院間小站一會兒,月光透澈清亮,灑下的清輝填滿了空寂的院子,照亮了詩人的背影。
下一句開始寫到詩歌的主題,「追涼」,第一句是寫景句,竹林深深,樹木密茂,有蟲子在其中啾啾鳴叫,組成一曲夏夜的交響曲。竹深樹密這四個字,其實也是一種暗示,有風來的時候,應該能聽到風吹樹葉的颯颯聲,如今四下無聲,唯有蟲鳴,說明了此時此刻是無風的。
下一句是作者的直觀感受,偶爾能感覺到一絲微涼,不過卻並不是風。不是風這一點,不需要再做解釋,那是什麼呢?
大概就是夜深,熱氣沉降,靜中生發的一絲涼氣罷了。
這首詩寫到這裡,詩人的意趣已經完全表現了出來,盛夏裡解暑,靠風是靠不住的,唯有,才有自然之涼。其中對於景物和自己感受的細微描寫,也體現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熱愛,這也是宋詩風格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