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蜂窩、麻面
產生原因:模板表面沾有幹硬水泥砂漿,接縫不嚴實。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混凝土中的氣泡未排出。採用了不透水、不吸水的的材料作內模,使混凝土中的氣泡排除。
解決方法:模板應該及時清理乾淨,拼縫要嚴密。振搗棒快插慢拔,成45度斜角,振搗時間以泛出漿、不沉落、不冒泡為準。清水混凝土內模最好採用色差不大的三夾板。
混凝土孔洞、露筋
產生的原因:梁端、梁柱交接處用水泥袋、塑膠袋等堵縫。節點區鋼筋較密,混凝土內石子被卡住所造成的。水電專業埋線的成排管線,縫隙過密,導致混凝土無法進入、難以振搗。澆築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鋼筋緊貼模板,保護層處混凝土漏振或未振搗實。
解決方法:接頭模板應嚴密,嚴禁用水泥紙、塑膠袋等堵縫。鋼筋密集節點區、成排管線處,應採取二次振搗、插釺、模處振搗等方法。孔洞、露筋處,將鬆動混凝土鑿去,清理乾淨,澆水溼潤後用同標號細石混凝土補平。澆築過程中,經常檢查混凝土保護層墊塊。
混凝土出現冷縫
原因:混凝土澆筑前的計劃不利,各種標號混凝土進場的順序沒安排好。現場調度不力。
解決方法:已凝結混凝土按施工縫處理。混凝土澆筑前要根據現場情況及混凝土量確定混凝土的澆築順序、設備的配備及布置。
高強度混凝土達不到設計要求
產生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場施工要求。混凝土坍落度過小或混凝土過幹時,任意加水。雨天澆灌未進行覆蓋,導致混凝土內水泥漿流失。澆築順序不當,低標號混凝土向高標號混凝土擴散。
解決方法:優化配合比,技術負責人必須在攪拌站抽樣送檢。嚴禁司機中途加水或施工人員自行加水。儘量避免雨天澆築,不可避免時應進行覆蓋,混凝土內的泌水應及時抽乾。澆不同標號混凝土用鋼絲網分隔,先高標號後低標號。
樓板面裂縫
產生原因:混凝土尚未初凝或強度低時,就大量放置材料或過於集中,過早上人操作或用塔吊吊鋼筋衝擊造成。現澆板中線管直徑過大,未設構造筋加強。對大跨度板的配筋,轉角處設計考慮不合理。
解決方法:材料分開堆放,混凝土終凝前嚴禁操作或吊運鋼筋吊運鋼筋。吊運、堆放重物時應減輕對現澆板的衝擊。沿管線方向設置Φ6@300mm寬的鋼筋網帶。圖紙會審建議屋面及建築物兩端的單元設雙層雙向鋼筋,單層配筋的處牆轉角處設放射形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