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動物比海洋表層大嗎?科學家:小多了!

2021-01-13 動物志

動物志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為大家講解了海洋各水層的動物。從各大平臺的評論來看,還是沒有打消一些讀者的疑問。今天動物志又應邀回答了一個問題,轉過來與廣大讀者和粉絲共享。

為什麼深海的動物那麼大?這個問題真是莫名其妙,因為深海動物根本就不大,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從海面越往下動物體型總的來說就越小,而且從深海惡劣環境、生態系統的營養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動物。

一望無際的大洋

深海的定義

海洋垂直方向分四層,分別是:

上層:海面200米以內;中層:海面以下水深200-1000米;深層:水深1000-4000米;深淵層:水深4000-6000米;超深淵層:水深6000米以下。大陸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只有上層,大陸坡部分有兩到三層,深淵層通常就是深海平原,而最底下的超深淵層只有海溝部分才有。

深海的環境

深海的環境非常惡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黑暗。只有海洋上層的光線才能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上層又叫光合作用層。中層的光線就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了,深層及以下完全沒有光。沒有光合作用,生態系統就從最底層的生產者斷了。中層及以下,深海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有二:一是少量自養細菌利用海底火山的化學物質合成有機物;二是海洋生物泵將上層的能量源源不斷運往深海。

海洋生物泵,主要形式是「海雪」。海雪是浮遊生物和生物分解殘渣、糞便團粒等懸浮顆粒相互碰撞形成的絮狀有機物,形成於上層,一直沉降到海底,在海中飄飄揚揚像極了雪花,因此而得名。深海尤其是深淵層、超深淵層的動物,主要食物就是海雪。上層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都在上層被消費和分解了,輪到中層的不過20%,到深層的才5%,到深淵層、超深淵層可能還不到1%。很顯然,僅靠海雪這點能量養不過多大的東西,這就是深海沒有巨型動物的根本原因。

深海的海雪

二是高壓。水面和大氣中的壓強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大氣壓,為0.1MPa。水面下每10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1000米深處就是10個大氣壓,4000米的深海就是40個大氣壓,萬米的海溝就是100個大氣壓。如果把陸地或海洋表層的動物不加任何防護運到海底,這樣的壓力能直接把動物壓死。

三是低溫。海洋表層100米內溫度受氣溫影響比較大,我們稱之為溫躍層。100米以下到1500米,隨著水深增加,水溫快速下降到4℃左右。1500米以下直至萬米海溝,水溫就基本不再變化了,一年到頭都是1-4℃左右。這麼低的溫度只適合一些低代謝率的動物長期生存。

深海都有哪些居民?

絕大多數動物都生活在海洋上層。中層由於營養缺乏,動物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比上層少得多,主要種類包括褶胸魚科、燈籠魚科、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體長通常只有幾釐米到十幾釐米。

不到60釐米的褶胸魚

深層的動物就更少了,魚類較常見的有小型鑽光魚、鮟鱇魚、蝰魚和尖牙魚,體型大約在10釐米左右,超過25釐米的很罕見。中層的魚類尚能進行長距離追捕和遷徙,而深層的魚類為適應貧瘠的環境肌肉都已經退化,只適合懸浮在水中等待獵物主動送上門,代謝極為緩慢。

約氏黑角鮟鱇,長得相當奇葩

深層的魚類可以吃的太少了,因此它們必須吞掉能遇到的任何東西,哪怕對方比自己還大,有一些種類為此進化出了超強的吞噬能力。棲息深度為700-2800米的黑叉齒龍鰧將吞噬大法修煉到了極致,有只不到20釐米長的黑叉齒龍鰧居然吞下了80多釐米長的黑刃魣蛇鯖,獵物足有它四倍多長。

常駐深海層的動物中,體長有一米的吞噬鰻算得上很大了,它那巨嘴的頜骨構造非常松垮,可以張到很大,加上胃具有很強的伸縮性,使它足以比自己更大的受害者。

吞噬鰻松垮的巨嘴非常誇張

到了深淵層,食物已經匱乏到吞噬大法都沒有用武之地了。在深海平原的海底,底棲的清道夫是主流,包括海膽、海參、小型魚類、多毛蠕蟲、雙殼貝類和甲殼類等,它們主要以上層沉降的海雪為食。

深海平原上的海參

超深淵層通常只存在於海溝中,這種特殊生境在全球都不多見,但還是有些魚類在這裡艱難求生。記錄到潛得最深的魚類是體長可達16.5釐米的神女底鼬䲁,捕獲於8400米深的水域。與之相當的是體長可達23.8釐米鈍口擬獅子魚,科學家曾在海面下8200米處拍攝到它的身影。

水下7400米的擬獅子魚,非常可愛

一些無脊椎動物包括某些海參、端足類可以棲息於更深的水域,如體長5釐米的短腳雙眼鉤蝦,就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有11000多米。這種鉤蝦能消化埋在海底深處的木屑,這是它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的短腳雙眼鉤蝦

深海的大型動物

絕大多數大型動物集中在環境適宜的上層,包括現存最大的動物藍鯨,最大的魚類鯨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大白鯊,等等。

中層距上層比較近,動物垂直遷徙比較頻繁,不少動物晚上到上層覓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掠食者。因此這個水層大動物還是比較多見的,最長的硬骨魚——8米的皇帶魚,最重的硬骨魚——2.3噸的翻車魚,就在上層中層都有分布。

這條皇帶魚有7米長

一些遠洋掠食者包括鯊魚、鯨豚有時會下潛數百米前往中層水域覓食頭足類和魚,柯氏喙鯨、抹香鯨等深潛型鯨類更是頻繁進入中層覓食,它們有時也進入深層,但頻率不高。深海的頭足類移動很緩慢,對抹香鯨來說是唾手可得的獵物。抹香鯨的潛水記錄是2200多米,喙鯨是2900多米,30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鯨類了。

哺乳動物的潛水冠軍:柯氏喙鯨

大型鯊魚能潛得更深,如6米的灰六鰓鯊和三種睡鯊,可潛水至深達2000-2500米的海域,是深海中真正的巨無霸。比灰六鰓鯊潛水能力更強的鯊魚也有幾種,但體型都不大,如體長達半米的巴西達摩鯊可至3500米深的地方。唯一能進入深淵層(4000米以下)的鯊魚是一種名為棘鱗烏鯊的小型鯊魚,體長75釐米,潛水記錄4500米,是淺的最深的軟骨魚。

格陵蘭睡鯊可深潛至2200米

兩種巨魷——長達14米、重達275公斤的大王魷和更為粗壯、可達半噸的南極中爪魷,在中層和深層都有分布。兩種巨魷可能是我們熟知的大型動物中僅有的不見於表層只見於深海的動物,但它們主要分布2000米以上,都還沒夠到深淵層,離很多人想像的萬米深海還差得遠哩。

最大的頭足類:南極中爪魷

在深淵層半米長的東西就是巨物了,到超深淵的海溝只有些小魚小蝦,85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魚類了,萬米的海溝中5釐米的小鉤蝦就算得上小巨無霸。這些小動物結構和習性極具特色,很有研究價值,這與一些人想像的未知巨型動物還是有較大距離。

總 結

廣袤的大洋和萬米的海溝容易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受電影《巨齒鯊》和一些海怪小說的影響,很多人一口咬定深海中有大傢伙。然而想像是想像,科學是科學,事實證明那些最大的動物幾乎都在表層。科學家不但未在深海發現任何大型動物存在的痕跡,而且證實了深海惡劣環境根本不適合大型動物生存。深海藏匿有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休矣!

了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志。

相關焦點

  • 近200年海洋表層水pH值下降0.1——海洋真的在「變酸」嗎?
    遠眺,是秋水長天共一色;近觀,是碧波微瀾,頓生天高地迥之感;細嗅,自有徐徐鹹澀之風而來……印象中的海洋或有千萬種風情,但近年來,「海水酸化」這一看似陌生的詞,卻正在以另一種方式悄悄闖入公眾視野。那麼,海水真的在變酸嗎?為什麼會變酸?誰又是海水酸化的受害者?
  • 中美海洋科學家對話 深海中的動物8成會"發光"
    來自美國的深海科學家艾迪·韋德博士,和剛剛凱旋的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現場科學家王春生,帶領聽眾步入數千米深的海洋底部,揭開深藍之下的奧妙與美麗。  80%~90%的海洋動物,都會發光  我第一次潛水,下潛到了270米的深度。
  • 重要事情說三遍,深海沒有大動物,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休矣!
    從各大平臺的評論來看,還是沒有打消一些讀者的疑慮。今天動物志又應邀回答了一個問題,轉過來與廣大讀者和粉絲共享。為什麼深海的動物那麼大?這個問題真是莫名其妙,因為深海動物根本就不大,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從海面越往下動物體型總的來說就越小,而且從深海惡劣環境、生態系統的營養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動物。
  • 海洋探秘:為什麼深海動物長得特別大?
    海洋探秘:為什麼深海動物長得特別大?時間:2017-01-14 14:07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洋探秘:為什麼深海動物長得特別大? 許多人有疑問,為什麼深海裡的動物總感覺長的都比較大呢? 讓我們一起聽聽中國科學院汪品先院士怎麼說! 深海水怪的傳說,並不都是空穴來風。
  • 為何海洋動物普遍比陸地動物巨大?是必然還是偶然?科學家如是說
    深海巨人症這個問題,科學家也一直在思考。在動物學上,這叫深海巨人症。實際上,僅僅最大的動物作對比,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還要多維度綜合比較才算客觀。以鯨魚為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鯨其實是哺乳動物,只不過大家叫習慣了,才叫作鯨「魚」。
  • 深海10000米有多可怕?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也會感到恐懼
    其實對於大部分陸生動物來說,水的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但是水也代表了死亡,如果摔入水中大部分動物都會窒息而死,而海洋的深處是黑暗且封閉的,並且可能存在大量巨大的海洋生物,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心生恐懼。那麼真實的深海是什麼樣子的呢?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的「超大型」異足動物新物種
    各種各樣令人著迷的發現很可能躺在深海等待我們。現在,科學家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的水域中撤出了一個新的怪物。該生物是「超大型」異足動物的新物種,這是常見p蟲的巨大海洋親緣種。該發現是在2018年南爪哇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期間做出的。在950至1,260 m(3,115至4,135 ft)之間的深度處,研究小組發現了兩個巨大的等足動物標本,這些標本不久被確定屬於新物種。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超巨型」等足類動物新物種
    據外媒報導,在深海中,各種奇妙的生物可能正等著人類去發現。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打撈出了一隻新的「怪物」。這種生物是「超巨型」等足類動物的一個新物種,其是普通潮蟲的巨大海洋親戚。這一生物是在2018年爪哇南部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中被發現。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1000米以下水深,以前人們認為應該是一個黑暗的世界,應該沒有生物和動物,然而英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3660米的地方發現了許許多多種種的深海動物。我們蛟龍號從2010年幾次下潛3000米到7200米,發現了各種各樣在深海的動物,這就有一個問題,蛟龍號看到的這些深海動物,我們發現是對傳統的認為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生命的挑戰。因此生命的起源和深海的黑暗生物中的奧妙在哪裡?
  • 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一整個白天,太陽光線一直在為海洋最上層的微小藻類——浮遊植物——提供能量基礎。這些生物雖然很小,但數量眾多,構成了食物鏈的基礎。它們滋養著無數的生命形式,小至幾毫米長的螃蟹幼體,大至汽車大小的鯨鯊。問題是,為了進行維持生命的光合作用,浮遊植物必須呆在水深200米以內的海洋表層,因為那是陽光能穿透的最遠距離。
  • 科學家在野生環境捕獲到稀有海洋動物遷移的視頻畫面
    近日,在陽光剛好照射到的海洋邊緣地帶,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遙控潛水器(ROV)在大堡礁水下850到860米的深度首次傳回了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卷殼烏賊的視頻。這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要知道在此次發現之前,科學家們也曾在Rottnest Island的深海溝裡和紐西蘭附近海域發現過卷殼烏賊的蹤跡,但卻一直沒能留下證據畫面,唯獨這一次,讓我們能一睹其真容。
  • 俄漁民捕怪異長翅深海魚 盤點十大可怕的深海魚類!
    據悉,深海魚類的生活環境中通常為高壓、低溫、食物稀少、沒有陽光或者陽光極其微弱,因此它們同淺海魚類相貌迥異,也很難被發現進而成為科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因為它們在離開深海後較難存活。蝰魚因牙大且突出兩顎之外似蝰蛇而得名。體型均小,體型最大的是斯氏蝰魚(Chauliodus sloani),長可達30公分(1英尺)。它們有著大嘴和長長的尖牙,它們的牙如此之長,以至於無法安放在嘴裡,下牙向後一直彎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捕獵方式是快速遊向獵物,然後把獵物釘在自己的牙齒上。
  • 奮鬥者號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海底下到底有多恐怖?
    不過面對這樣的環境,中國「奮鬥者」號可以說是勇於挑戰,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區域,完成了這世界上已知最深,環境最惡劣的海洋區域,並且已經勝利返航,科考船在三亞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海底一萬米到底有多恐怖?
  • 科普,深海沒有大動物,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停止了
    幾天前,動物學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解釋海洋不同水層中的動物。從各平臺的評論來看,仍有部分讀者不放心。今天,動物學被邀請回答一個問題,並與讀者和粉絲分享。為什麼深海動物這麼大?這個問題真是令人費解,因為深海動物一點也不大。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動物的大小通常較低的海平面。
  • 海洋到底有多深?科學家深入8152米海底,發現了一種神秘的魚!
    你知道嗎?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70%都被海洋覆蓋,地球上約有94%的生物生活在水下,作為地球的「主人」,我們人類的數量在所有生物面前堪稱微乎其微,事實上人類對廣闊海洋的了解程度少之又少,甚至還未超過5%,這猶如浩瀚的宇宙般,還有太多的秘密等待人類去探若論人類與天空和海洋的距離,自然是海洋更近,然而目前人類對月球的了解,都已遠超對海洋的探索,尤其是深海,不少人知道地球的深海到現在為止一直是人類無法完全探測的地區
  •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網友:那鯊魚死了叫什麼?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網友:那鯊魚死了叫什麼?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 科學家深入馬裡亞納海溝,發現深海生物
    文|科學蟲洞深海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在大家眼中,這裡會有很多潛在的危險,比如龐然巨物等等。那麼,海底10000米處有什麼呢?還會有生物存在嗎?馬裡亞納海溝海底10000米是什麼概念?意味著如果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放在這裡,它都不能露出海面。
  • 海洋到底有多可怕?看似可愛實則危險的深海之物,確實讓人心驚
    海洋到底有多可怕也許每個人都聽說過一種疾病:深海恐懼症。是的,人們對海洋有一種本能的恐懼,尤其是面對一些深海,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海洋深處是否會有一些可怕的未知生物。人們如果掉進去會否就永遠也不出了?下邊是一張海底的相片,相片中那深海中神秘的「大洞」,令人造成這種不寒而慄的覺得,好像這一「水洞」連接這煉獄一樣:
  • 深海1萬米到底有多恐怖?還有生物在此生存嗎?難怪人類畏懼海洋
    文/行走天涯深海1萬米到底有多恐怖?還有生物在此生存嗎?由於人類不能夠像魚兒一樣在海洋裡面自由的遨遊,因此從始至終人類還是比較畏懼海洋的,只是人類對於海洋的認知還是比較片面的,比如我們所了解到的海洋應該都跟沙灘有關,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著非常出名的旅遊勝地,都是有關於海洋和沙灘的,比如印尼的峇里島,中國的三亞,泰國的普吉島這些島嶼每年都能夠吸引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然而這些美麗的海灣就能夠代表海洋了嗎?
  • 科學家在8千米深海發現「幽靈魚」,長著外星生物的奇特外表
    深海是個神奇的世界,那裡生活著光怪陸離的海洋生物,隨著人類不斷的深海探索,終將解開那片漆黑海域的神秘面紗。據英國鏡報9月11日報導,近日英國科學家在太平洋的阿塔卡馬海溝(Atacama Trench)8千米的深海裡,通過用能探索海洋11000米深的「著陸器」監測到三種新型的魚類,它們長著如外星生物一般的奇特外表,也是海洋最深處存活的生物之一。阿塔卡馬海溝全長約6000公裡,沿著南美洲西海岸延伸。著陸器被拋入海中落到海底,花四個小時沉入海底才拍到這些珍貴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