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順德北滘中山公園,志願者為老人免費理髮。
中山小欖績西社區開展粵劇文化傳承活動。
陽江江城區精彩的文藝展演贏得臺下觀眾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肇慶德慶縣婦幼保健院經常會組織醫生護士下鄉,提供相關惠民服務。
在清遠英德東華鎮,百餘名「影迷」觀看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
新時代文明實踐喜迎國慶,南粵歡騰。9月20日至30日,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在全省各地級以上市開展「愛我新中國 奮鬥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主題活動。其中,9月24日至26日,在佛山順德區、中山小欖鎮、陽江江城區、肇慶德慶縣、清遠英德市5地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26日晚在廣州、珠海、佛山、東莞市市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專場文藝展演。
一場百姓宣講、一場廣場集中展演、一批惠民志願服務、一次「種文化」培訓、一次走訪慰問、一批電影下鄉、一次主題教育實踐「七個一」活動,為群眾送上了高品質的精神文化大餐和惠民服務,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佛山順德區9月24日至26日,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走進佛山。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浸潤群眾心田,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在佛山「多點開花」。
品質文化在村居落地生根在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大羅村、順德區勒流街道黃連社區、禪城區東方廣場,接連3晚3場高水平文藝展演,讓嶺南水鄉、製造重鎮的夜空更加璀璨。
由國家一級演員楊子春、史琳傾情呈現的相聲《贊贊咱們新農村》,由粵劇界優秀青年陳健超、莫燕雲演繹的粵劇《遊園驚夢》以及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喬建軍帶來的男聲獨唱《擼起袖子加油幹》……這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節目單,更是一份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的高品質視聽盛宴。
「祖國繁榮昌盛,我們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精彩,在家門口的舞臺上也可觀看到國家級的文藝演出。」大羅村民張潔珍說。市、區、鎮加強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推動大羅入選順德區第二批美麗文明試點村。目前村中心公園、和樂大羅社區學堂和龍舟基地以及一批路橋基礎設施的建設,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了陣地。
志願服務活動惠民樂眾盤活基層文化資源、凝聚各方文明創建力量、創新志願服務形式,佛山共建起了5個區實踐中心、32個鎮(街)實踐所、285個村(居)實踐站、1000多個實踐點。這背後,志願服務隊伍發揮的力量不可小視。
9月26日上午,在順德區北滘鎮北滘社區中山公園內,80多名志願服務隊員們為北滘社區居民送去健康義診、義剪、消防安全、普法諮詢等志願服務。
北滘社區黨群先鋒志願隊員鄭展豪多次參與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社區越來越好讓他備感自豪:「在黨建引領下,社區黨員在各類社區活動中亮明身份,更密切地與社區群眾聯繫互動,更進一步讓村企共建項目有了抓手。」
中山小欖鎮從「全民公益」到「全民文明實踐」9月24日至26日,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走進中山小欖鎮,文藝展演、惠民志願服務、百姓宣講、電影下鄉等一系列活動先後舉行,文明新風拂面而來。
「來自身邊的故事很有感染力」
「小欖的發展離不開前輩們的辛勤付出,在這10年的基層工作裡,我見證著身邊的奮鬥者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宣講員李惠珊說。24日,在小欖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米良倉內,百姓宣講員們結合自身實際,講述個人與時代共成長的奮鬥故事,引發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作為改革開放後成長的新一代,我與這座城市一同成長,見證著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宣講員孫虹以「時光可變,城市的底色不變」為主題,講述了中山的發展變化。從小生活在中山,令她感受最深的除了宜居的環境,還有中山人民對「博愛」精神的傳承。
「來自身邊的平凡故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很有感染力。對我們來說,要立足崗位,發揮才幹,為群眾提供更多便民、利民服務。」小欖鎮績西社區基層工作者何泳香說。
結合社區特色開展公益志願服務公益志願服務在小欖鎮有著深厚基礎。據統計,小欖全鎮在「志願中山」平臺註冊志願者達4.5萬多人,志願服務組織逾1500個。去年底,在小欖鎮全民公益園基礎上升級打造的文明實踐中心,輻射全鎮15個文明實踐所、20個文明實踐站和89個志願服務陣地。
在24日舉辦的惠民志願服務集市上,來自小欖鎮15個社區的志願服務團隊展示了他們的特色志願服務項目和基層文明實踐的成果。埒西一社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4位殘疾表演者帶來的非洲鼓表演,讓觀眾紛紛鼓掌讚嘆。居民廖阿伯說:「看見鄰居能在社區的幫助下生活得更精彩,我們感到十分欣慰。」
「我們在每一個社區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結合社區特色,開展公益志願服務活動。」小欖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陳培儀說。從「全民公益」到「全民文明實踐」,小欖鎮由點及面,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文明實踐的魅力。
陽江江城區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明薰陶9月24日至26日,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小分隊前往陽江江城區多個鎮(街),開展百姓宣講、主題教育實踐、文藝節目匯演、惠民志願服務、「種文化」培訓、走訪慰問和「電影下鄉」等活動,將一系列豐富精彩的宣傳文化活動送到群眾身邊。
家門口樂享文化大餐伴隨著朗朗上口的陽江童謠、活潑歡樂的舞蹈表演,9月24日晚,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文藝展演在陽江市江城區埠場鎮準時拉開序幕。陽江白欖《感謝黨深恩》、抗擊強颱風「山竹」原創主題曲《誓要找到你》、演講《我和祖國共成長》等一大批優秀節目輪番上演。
本次展演活動除了有文藝表演外,還有正能量滿滿的宣講分享。張丹鳳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廣東省三八紅旗手。作為一名宣講志願者,她用生動的事例、質樸的語言,與現場群眾分享自己服務基層、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的故事。現場觀眾聽得入神,紛紛報以陣陣熱烈掌聲。
當天,演出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莫大姐帶著孫子早早來到活動現場。「看表演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歡樂。」莫大姐樂呵呵地說。
25日晚,同樣精彩的文藝展演在江城區城東街道金灣社區上演。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歡呼陣陣,群眾興致勃勃地享受了一場家門口的文化大餐。活動中,志願者還向金灣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場送上了一系列精美教案、圖書和掛圖。
鄉村振興換新顏25日,活動小分隊走進蓬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乾淨的水泥巷道,碧綠的清水池塘,小洋樓和青磚瓦房高低交錯,自成一派祥和恬靜之氣。村幹部關仕兼介紹,以前村子裡都是泥土路,路邊都是雜草,河塘裡面水草泛濫,臭味燻天。經過幾年的建設,現在整個村子煥然一新,水泥小路直接通往家門口。家家戶戶也用上了自來水,河塘清理乾淨養上了魚,村裡面還建了乾淨整潔的公共廁所,專門開闢的休憩園更是成為村民交流休閒的好去處。
「現在交通方便了,村子變美了,我在市區工作的兒子一到節假日就回村裡休閒度假。」村民關大爺興致勃勃地說。
肇慶德慶縣文明用語多了,居民精氣神更好了在德慶縣崇德廣場上,國家一級演員陳韻紅帶來粵劇演唱《荔枝頌》,引來現場觀眾的滿堂喝彩。9月24日至26日,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走進肇慶市德慶縣,為當地居民送上了高品質的精神文化大餐和惠民服務。
居民梁先生說,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不斷推進,整個社會的風氣得到有效改善。「文明用語多了,市民的精氣神變得更好了。」
平均每7人就有1名志願者義診攤上,來自省婦幼保健院的徐昊立正手把手地教居民如何給3個月大的寶寶做急救。「對的,要平放,這樣拍幾下,如果這樣十分鐘還沒吐出來,就要趕緊去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了。」
發動居民、圍繞居民,廣泛開展特色鮮明的專業志願服務活動,已成為德慶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德慶組織開展「專家學者宣講」「崇德好人宣講」「文化志願者下鄉」等活動820多場次,參與志願服務4500多人次,覆蓋群眾達18萬人次。
如今,德慶志願者的身影活躍在各個角落,「紅馬甲」已成為大街小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數據顯示,德慶實名註冊志願者人數為52556人,佔常住人口的14.6%,即約為每7人就有1個志願者。
創新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9月24日晚,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德慶分場首場文藝展演在崇德廣場舉行,不少居民一早便來到會場等候,座無虛席。
其中,由德慶業餘藝術團表演的《竹篙飄香》得到了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在以德慶風光為舞蹈背景的襯託下,演員們翩翩起舞,用傳神的目光、優美的舞姿生動演繹出了竹篙粉浸米、打磨、衝洗等製作過程。
「90後」青年梁廣亮說,這種把歌舞與竹篙粉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讓自己對家鄉的傳統文化有了更為系統的認識。「這就是我的鄉愁,我兒時的味道。」
在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德慶因地制宜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用群眾樂於參與的方式、聽得懂的語言吸引群眾參與進來。
省文化館信息部副研究館員鄭幗婷說:「這次到德慶,一方面是希望把我們好的經驗做法帶給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交流,收集來自基層好的經驗做法,並在全省進行推廣。」
清遠英德市把鄉村振興講到農民心坎裡9月24至26日,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第三批下基層活動在清遠英德陸續展開,活動小分隊前往多個鎮(街)開展百姓宣講、文藝節目匯演、惠民志願服務、「種文化」培訓、走訪慰問和「電影下鄉」等活動,有力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在粵北山區落地生根。
將「大道理」變成「身邊事」「大家看,現在我們農村大力推行『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容村貌的變化是不是特別大?」在連江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的百姓宣講活動中,來自英城街道長嶺村的村幹部肖立鑫,為數十名基層群眾宣講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一名基層村官和農村宣講員,肖立鑫天天同農民打交道。「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要讓基層農民能夠真正理解,就要將『大道理』變成他們的『身邊事』。」肖立鑫是土生土長的英德人,他在宣講時常常運用當地群眾熟悉的粵語、客家話,走進田間地頭為他們宣講,讓農村群眾聽得懂、願意聽。
「電影下鄉」打造文化陣地9月25日晚,在東華鎮下壩村文化樓門前,年逾六旬的放映員黃勝楷為村民們放映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吸引了百餘人駐足觀看。
作為英德資歷最老的電影放映員之一,黃勝楷同電影放映工作打了30多年交道,退休後從事「電影下鄉」。
「這兩年我幾乎跑遍了英德各個鎮村,每年都要放映300場左右,除了颳風下雨的天氣,幾乎天天都在農村放映露天電影。」黃勝楷說。
自2017年開始,英德在全市農村開展公益電影放映活動,截至目前已放映近4500場,「電影下鄉」實現進村到組。
「三場大戲」豐富村民夜生活
在活動期間,英德市連江口鎮、東華鎮、英城街道相繼舉辦文藝節目匯演,「三場大戲」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匯演場地變成了歡歌笑語的海洋。
粵劇《白龍關》、相聲《歡天喜地》、舞蹈《英哥哥採茶紅妹妹香》……省市專業演出團體文藝工作者和大學生文藝志願者,為英德農村群眾帶來了10多個精彩的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
「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優秀的文藝作品,讓他們受到文藝薰陶,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在觀看了文藝節目匯演後,英德連江中學教師餘麗表示,粵北山區農村群眾的夜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特別是缺少高質量文娛活動,希望「送戲下鄉」能夠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