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流浪雄獅長大以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2020-11-11 李論科學

這個問題和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動物沒有道德,它們是如何避開近親繁殖的?》有些相似。那今天我們在了解下草原上的霸主獅子是如何規避近親繁殖的?

它們長大以後從外面流浪幾年,有一天無意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他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我們先說雄性獅子為何會流浪?

雖然獅子在我們的印象中非常的威風霸氣,在草原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敢在它們面前造次,不過有時不知深淺的鬣狗會騷擾雌獅,但雄獅一登場,基本上鬣狗就會連滾帶爬的拋開。

這就是草原大哥和二哥之間的差距,大哥的實力明顯比二哥強了很多。

不過獅子們的生活其實看起了威風,實際上還不如食草動物們來的安逸,因為食草動物一低頭就是食物,每天都能吃到飽;

而獅子菜單上的食物一個比一個健壯、一個比一個警覺、一個比一個跑得快;雖說獅子威猛、而且是集體行動,但它們的捕食成功率其實非常低,十次能成功兩次都謝天謝地了。

因此獅子們經常是吃了上頓,下頓是沒有著落的,在食物匱乏的時期,再遇上天災,獅子種群會銳減。這就是為何人們現在一直保護獅子的原因。

所以俗話說得好,光見賊吃香的,沒見賊挨打的時候,獅子就是這樣,它們是自然界的弱勢種群。在獅子中,雄性獅子更為辛苦;

看到這你可能會反駁了?雌性整天捕獵,雄性轉來轉去,捕到的獵物雄性還必須第一個吃,活像一個老幹部的做派,雄性怎麼會辛苦?

我們又是被表象迷惑了,雄性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為快樂童年、流浪生活、爭奪天下、流浪生活、孤獨終老!

我們知道獅子是群居動物,一個獅群中最多會有20頭個體組成,主要都是雌性和幼崽,有些獅子群中還會有1到2名雄獅,但在這裡面只有一個是獅王。

獅王在獅群中跟皇上一樣,享受著任何事物的優先權,這包括食物和交配權,可以說獅群中的雌性否是他的後宮。

獅王在獅群中確實不打獵,但是他保護著整個獅群的安全,以及領地的安全。

獅子群中的幼崽都是獅王的後代,這些幼崽在6個月之前都是靠著母親哺乳生活,在這之後就會斷奶,幼崽們就會吃母親帶回來的食物。

1歲大的時候幼崽們就會開始跟隨地出徵的隊伍出去捕獵,它們更多的是學習技巧,這段時間是它們快速成長發育的階段,也是最為快樂的童年。

等到差不多兩歲大的時候,雌性和雄性幼崽都已經成熟,練就了渾身的本領,這時成年的雄性就會被獅王驅逐出獅群,其實它們也是心甘情願離開的,畢竟外面才有新的天地。

驅逐成熟的雄性表面上看是「一山不能容二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防止成熟的雄性和種群中的雌性交配,因為這些雌性要麼是雄性的姐姐、妹妹、要麼就是母親。

上文還說了,有些獅群中會暫時有其他雄性,但它們不是獅王,它們只會在獅群中待一段時間,畢竟誰也不想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這些被驅逐出獅群的成年幼崽(年輕一代),以及主動離開獅群的雄性(鬱郁不得志的中年)它們就會單身獨漢流浪草原;

由於草原上獨自一人捕食相當困難,是一個人不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這些流浪的雄獅會組成一個單身「男人幫」,它們之間是非常鐵的關係,一起捕食和抵禦外敵。

在這個單身男人幫中,還包括那麼年邁的老者,它們體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如果不是男人幫團體,這些雄獅估計能被餓死。

不過這個男人幫只是暫時的結合,其中年輕的一代和有著雄心壯志的中年雄獅,它們會不斷地挑戰各個獅群中的獅王,如果成功它們就會取代獅王的位置,走上人生巔峰,如果失敗就會繼續流浪。

它們對獅王的挑戰,取代獅王的位置不僅能更好地傳遞自己的後代,其實這樣做可以防止獅王在繁殖期與自己的雌性後代交配。

因此雄獅的輪換,就是獅子防止近親交配的方式。

不過在雄獅中能夠當上獅王的畢竟是少數,它們大部分都是在流浪中度過一生的。

就算是這樣,其實也不能完全阻止獅群中發生近親交配的現象,但是這樣的事情畢竟規模較小,不會影響種群基因的安全。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難道雄獅就認不出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嗎?

雄獅在離開獅群的時候已經接近2歲,兩歲的年齡對於獅子的十幾年、二十年的壽命來說,就相當於人類的18歲左右,已經相當成熟。

它們對自己母親的模樣、以及一塊玩耍長大的兄弟姐妹肯定記憶猶新,除了視覺上的記憶外,貓科動物對氣味的辨識能力也非常強,通過氣味它們也能認識自己的親戚。

就算是在外流浪多年,有一天它們有幸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姐們,如果通過外表無法辨識的話,走過去聞一聞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它們就能知道這是它們的親戚。

不過能不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姐妹,跟會不會與它們發生交配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這是兩碼事,沒到繁殖季節的話,雄獅見到了自己的親戚會格外的興奮,互相玩耍,頭互相蹭蹭。

但是到了繁殖季節,在性激素的催動下,在它們眼裡只有雌雄之分,沒有道德可言。因此雖然雄性的流浪、王位的爭奪可以有效地防止近親之間的繁殖。

但是也難免在野外發生關係,不過這不影響大局。

相關焦點

  • 都說畜生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壞男孩組合」流浪獅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傳統,這是獅群中稱霸稱王的獅群容不得挑戰的象徵,因為獅群中的雄獅長大後,除了挑戰獅群中首領雄獅外,它們沒有第二條出路,所以獅群會在雄獅剛剛成年不久就會被逐出獅群!當然這個殘酷的背景下,也是為了更好的優生優育,雄獅留在獅群裡,它的交配對象可能就會有它的家族中的成員,當然雄獅不會明白這點,只是殘酷的權力之爭剛好避免了這個陷阱!正常情況下這些流浪的雄獅會自生自滅,當然它們想方設法加入另一個獅群!
  • 都說牲畜繁殖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都說牲畜之間的交配繁殖是六親不認,那麼近親繁殖以及回交的情況在野生動物群體中就時有發生。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發,近親繁殖有著本質上的缺陷(基因),這也導致一些不是那麼優質的個體出生。我們只能說野生動物有近親繁殖的可能性,舉最簡單的例子,一些卵生動物,它們的繁殖策略就是要數量,至於最後能存活多少子代,完全靠自己的運氣了。
  • 被獅群驅逐的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知自己的母親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雄獅的成長曆程。公平對待,優勝劣汰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少有的群居動物,在獅群中,至少有1頭雄性掌握著獅群的控制權,並且有著與獅群中其他雌獅交配的權利。成年的雌獅的妊娠期在3-4個月,之後會產下2-4隻幼崽。
  • 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因此很多幼年的雄獅就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被迫流浪 當獅群出去流浪的時候,幼年的獅子們是在家裡留守的,因此可能會遇到草原上其它的不是動物。因此為了逃命,很多的小獅子可能就和獅群走散了,走上了被迫流浪的道路。
  •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當獅子群內的雌獅幼崽成年(大約5歲)以後就會被趕出獅子群,所以這些成年的雄獅只能離開母親外出流浪。
  • 流浪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還能認得出來嗎?
    雄獅的成長過程異常艱辛,即有被獅群驅逐的無奈,也有獨自適應環境的困苦,更有挑戰權威的悲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獅能夠從流浪狀態躍升轉變為獅群的首領,之後還會不時面對著其它雄獅的挑戰。那麼,當流浪的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它還會認得出來嗎?
  • 流浪雄獅多年以後,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2歲左右的亞成年雄獅獨自踏上徵途,它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捕獵能力,因為它只能靠自己。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所以,當流浪雄獅再見到母親時,它是完全認得母親的。在某個獅群紀錄片中,雄獅被趕出獅群,照理說是不可能再見到母親的,但紀錄片工作人員將它引導至母親及姐妹前面。當時雄獅遠遠凝視著母親,似乎在不斷思考,並沒有展現出攻擊性,但母親卻作出了防禦姿態,因為它身邊還有其他孩子。
  • 雄獅如何能分辨出自己的孩子?
    從人類的角度看,在dna技術還沒有得到應用之前,人類分辨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從後代的長相、性格特徵以及出生的時間等方面進行判斷,當然準確率也不高。自從可以應用dna基因測序之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基因匹配。那麼,作為大型的野生動物,比如雄獅,它們是如何分辨自己的孩子呢?
  • 雄獅聯盟中,每隻雄獅都有交配權嗎?
    雄獅聯盟,是由雄獅組成的團夥,與雌獅組成的獅群相對應。獅群的領地在雌獅之間代代傳承,而小雄獅們長大之後就會被父母趕走,它們結夥進佔別的獅群,這就是雄獅聯盟。這是獅子避免近親繁殖的重要機制。那麼,雄獅聯盟是怎麼運作的,它們之中每隻雄獅都有交配權嗎?
  • 狗長大後為什麼與母犬繁殖,難道它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裡,中國人一直都講究母慈子孝,倫理道德,兄弟姐妹間不得通婚,否則就是大不孝,但是在我國一些特別貧窮落後的民族中其實還留存著族內通婚的習俗,比如兄弟姊妹、叔叔妹妹等等,不過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現在的人們都知道了近親結婚會給後代帶來一些隱性疾病,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卻不是人類間的近親結婚,而是狗狗,你知道為什麼小狗在長大之後會和自己的母親繁殖嗎?難道它們不知道這是它們的媽媽?
  • 雄獅能認出自己的孩子嗎?如何辨認?會不會誤殺?
    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新獅王趕走老獅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老獅王的幼仔全部咬死,目的是刺激雌獅發情,這在行為學上被稱為「殺幼行為」。「殺幼」對新獅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幼獅就是雌獅的「移動避孕裝置」,如果幼獅活著,雌獅直到它們一歲半以後才會發情;但如果幼獅死了,雌獅會很快再次發情。
  • 狗長大後為何與母親繁殖,難道狗狗不認識自己母親嗎?萬萬沒想到
    狗這種動物是最接近我們人類生活的動物,而且還是一種非常忠誠的陪伴者,在我們人類的常識裡面母親和兒子是不能夠生孩子的,但是有很多小狗在長大後都會和自己母親交配,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道德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 獅群中如果有2隻雄獅,誰可以和母獅交配?另一隻只能幹看著?
    在非洲大草原上,由於草原低曠,沒有遮擋物,使得這裡的許多食肉動物必須依賴群居而生,以群體圍捕的方式捕獵,獅子也是其中一種。獅子雖然是群居動物,但為了避免近親交配,大多數未成年雄獅會離開自己原有的部落,通過挑戰別的獅王,來加入別的獅群。
  • 雄獅聯盟:兄弟如手足,妻子如布衣
    放眼望去,萬裡晴空下是繁衍不息的動物王國。母獅子是領地長期持有者,而雄獅通過競爭上崗,武力徵服,佔有領地,坐擁後宮。年輕力壯的雄獅,佔領母獅群後,開始進行交配播種工作,同時也要接受其它流浪雄獅的挑戰。稍有不慎,雄獅輕則被奪走獅王寶座,開啟四處流浪的生活,重則當場殞命。
  • 大自然中地主雄獅的王位是父子相繼的嗎,就像木法沙傳給辛巴?
    因此,小雄獅最早可能在16個月大的時候就被迫離群了。如果它們被逐的年紀還太小,就勢必要餓肚子了。對斑鬣狗的研究表明,雌鬣狗只對它們出生後才進群的雄鬣狗感興趣,因此雄鬣狗長大後必須放棄在母親身邊舒適的生活,加入別的群才能尋得交配機會。
  • 動物之間有親情嗎?成年的獅子離家後,還能認出母親嗎?
    成年雄獅會被逐出獅群,過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它還能認出母親嗎?筆者:龍葵草獅子作為野生動物的一員,它與其他野生動物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性。雖然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成年的雄獅需要通過離開獅群,獨自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人類社會截然不同,孩子在生成過程中一般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愛。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親人,自打懂事開始,就已經難以忘記了。
  • 最搞動物照的背後,是雄獅對流言蜚語的辯白,以及獅子生存的邏輯
    等到6周之後,雌獅會將自己的幼崽帶回獅群,因為受雄獅在差不多時間裡面與之交配的影響,所以獅群裡大多數雌獅都趨向於在同一時間段內懷孕產子,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有的雌獅,包括為生產的雌獅,都會將獅群裡面的所有幼崽當成是自己親生的對待,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包括哺乳,在獅群裡面,阿姨、外婆等照顧幼崽的情況十分普遍。
  • 小雄獅被父親趕出來過個幾年會去挑戰父親嗎?
    ,在外流浪了3年,實在是因為無處可去,又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地方。原因是相同的,由於地理條件的受限,雄獅如果想繁衍後代的話,只能挑戰自己的父親。 挑戰父親的現象常見嗎? 只能說雄獅流浪回來挑戰自己父親的案例有,但是非常個別,杜巴男孩就算一個。 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雄獅到達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被驅逐出獅群呢?為什麼雄獅必然走上流浪的道路呢?
  • 獅子王可不是那麼好當的,動物當中最累的交配
    最厲害的不是「金毛獅王」,而是棕毛獅王,特別是顏色深到接近「墨」色,那這隻獅王就是這片領地上最強大的存在。當雌獅捕食到獵物之後,雄獅總是第一個開始吃的,雄獅吃飽之後才會讓雌獅進食。平日裡的雄獅都是躺在草地上睡覺,偶爾會去自己的領地當中環視一圈。獅王明明每天都是這麼悠閒的生活,為什麼會這麼的勞累,每天都在睡覺呢?畢竟沒有耕壞的田,只有累死的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們以為的後宮佳麗三千是種幸福,就拿母獅來說吧。
  • 動物中獨立的幼崽,若干年後還會認識母親嗎?看完還挺心酸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著很多有趣的事情,而小編就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事情,並且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一些世界上各種有趣的事情,而今天分享的原創文章是「動物中獨立的幼崽,若干年後還會認識母親嗎?看完還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