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當我們跨入計程車或客車,或是走入婚禮殿堂跨入新房時,總會發現掛在車內或屋中的玲瓏剔透顫悠悠的中國結。看到那中國結,就會有一種親和力,就會有一種別樣的情致,仿佛是置身於絲竹管弦之中,有一種高雅、有一種纏綿的情愫在體內蕩漾,也許這就是中國結受人們喜歡的緣故,其實說盡然也不盡然,歸根結底,還是中國人特有的風俗習慣。
因為中國結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是我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繩索裝飾品,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漫長的文化積澱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
遠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的遺蹟中,便發現了「骨針」的存在。既然有針,那時就一定會有繩線。由此推斷,當時應具備簡單的結繩和縫紉技術;就是在文字的產生中,古書記載「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有記之曰「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戰國銅器上的數字符號上還有結繩的形狀。可想中國結起源之早,並且應用廣泛,不但應用於文字作為輔助記憶的工具,還應用於穿著、裝飾。宣威彝族在過去的衣服上是沒有紐扣、拉鏈的,都是用結來代替紐扣的作用,穿鞋時也是用鞋帶打結固定。
中國人一向有佩玉的習慣,歷代玉佩形制如玉璜、玉瓏等,在其上都鑽有小圓孔,以便於穿過線繩,將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笛子上、扇柄上、劍柄上、菸袋上等等。另外還有一種成套的玉佩,是由好幾種不同的玉佩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長串,而其連結的方法當然也非靠穿繩打結不可。
如今流行的是百福結對聯掛件、大蝴蝶結、盤長結、如意結、吉祥結等。而這些結都是從頭到尾使用一根絲繩通過結、穿、繞、編、抽等多種工藝做成的飾品。節日中將百福結對聯掛件結掛在牆上,頓時滿室生輝,紅光閃爍,充滿一種喜慶氣氛。在新婚的帳鉤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心態,而到了現代,這結的意境早變了,已成了男女之間表達情愛而採用的委婉形式,義不容辭的成了相思相戀的信物,縷縷絲繩編織成結,贈與對方,萬千情愛,綿綿思戀也都蘊涵其中了,正如梁武帝之詩「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如今不是夢,是婚禮殿堂上的「永結同心」,是一顆幸福、喜慶、歡樂的「紅心」。裝飾的「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之意。
事實上,中國結早已被人們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從髮夾、別針、項鍊、耳環、腰帶到鞋帶,處處可見它的蹤跡,端午節小孩脖子上掛的紅絲繩,被稱為「長命縷」,等等這些結,都寄寓著吉祥之意。
「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髮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採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範疇。「吉」就是人類永恆追求的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流傳古今。
結,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結使我們「心有千千結」,永結同心,同舟共濟。
(聲明:配圖來自網絡,如有異議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