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只要我們都尊重歷史,就一定能夠得到真理。在這裡,星星君來為你分享歷史那些事。
文/星星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時代不斷地進步,有好的方面同時也有壞的方面,我們再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辨別,學會去分析,理智才是最為關鍵的東西,不然很容易陷入一個漩渦,最後讓你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了。對於傳統的技藝不僅僅要當做一種文化去看待,還應該去繼承和發揚,這就需要人們的勇氣了。
畢竟傳統的東西在現在的社會實用性還是比較小的,怎麼才能做到繼承與發揚呢,那就是努力考究,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其方式方法,將技藝轉變成自己的東西,或者通過自己更加深的層次的理解,然後用文字或者視頻的媒介記錄下來,當然對於詳細的過程要儘可能的描述,不能出現虛假的信息,不然還是會給他人造成學習的困擾了。
宋先生做學問就是實事求是,所以他的著作才能夠一直流傳開來,今天筆者繼續帶領學習關於養蠶過程中出現的病症、結繭的內容了。宋先生已經在前面介紹過關於蠶卵時期容易發生的病變了,這裡就不再贅述。孵化後要注意不要溼熱和堆壓,這些都是養蠶人所要做的工作了。
當蠶初眠時候,如果是用漆盒裝的,就不能蓋蓋子,這樣能夠讓水蒸氣及時散發。當蠶即將生病的時候,能夠看到腦部呈現透明發亮,身體發黃,並且頭部變大,而尾部會變小。另外,當蠶在該休息的時候沒有休息,吃的少了,都需要注意,因為可能生病了。
需要做的就是立即挑出去然後扔掉,避免發生傳染。對於健康、色澤好的蠶會在葉子上睡覺,被桑葉壓在下面的蠶,要麼體弱,要麼生病,並且蠶繭會薄。對於結繭和吐絲沒有規則的,絲窩鬆散的,都是不正常的並非懶惰。
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事情,蠶也會成長成熟,所以要及時的捉蠶結繭。蠶卵孵化的時間一般在上午七點到十一點,因此成熟的蠶也會在這個時間段結繭。老熟的蠶可以觀察到胸部是透明的。如果捉的不夠成熟的話,吐絲就會少;如果太老,因為有部分絲已經吐了,所以繭殼會薄些。
捉蠶的人要多加練習,做到萬無一失才是高手。對於黑膚色的蠶,就算是老熟了,也難以觀察到透明的部分,這就為捉蠶增加的難度。宋先生對於結繭也是有研究的,他認為處理蠶所結的繭時,最好學習嘉興、湖州地區的方法。因為在其他的地方都不會用火烘烤進行除溼。
而是由著蠶自己吐絲、結繭,從而導致蠶繭結在一些犄角旮旯如叢稈或者箱匣裡,這樣既不通風也不透氣。這樣的蠶絲織成的屯溪、漳州的絹,河南、四川等地的綢,不結實。而用嘉興、湖州產的蠶絲做衣服,即使多次洗滌,絲質仍然完好無缺的。那麼嘉興、湖州是怎麼做的呢?
就是用竹篾編蠶箔,然後在蠶箔下面搭上離地約六尺高的木架子,在地面放上炭火,不論前後左右間隔四到五尺就擺放一個。蠶開始結繭的時候,火力要小一點,因為暖和就開始結繭,也不再到處爬動了。當繭結好後,再在每盆炭火上添加半斤的炭,升溫。對蠶絲進行乾燥處理,這樣蠶絲就不會壞了。
蠶結繭的房子不能用樓板遮蓋住,因為用炭火烘烤需要及時通風。並且火盆正頂上的蠶繭也不能做蠶種,取種的要遠離炭火的。將稻稈和麥秸切割整齊然後扭結成山簇,直直的插到蠶箔上。要讓手藝好的人做山簇。如果蠶箔稀疏的話,要在上面鋪上一些稻草稈,這樣能夠預防蠶掉下去燒死了。
又真正的上了一堂課,對於蠶的養育知識又多了一分,真是通過學習我們就能夠增加很多的技能,獲益多多,所以還是應該多看書,尤其是一些實用性的書籍,因為在未來的日子說不定你就可以用到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星星君,愛好歷史,喜愛文學中的那些故事。喜歡文字,喜歡分享,也喜歡用文字去實現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