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讓宋仁宗頭疼的彌勒教是什麼來頭?原來是白蓮教前身
文/無計讀史
《清平樂》最近播出的幾集中「彌勒教」頻頻出現,宋仁宗甚至懷疑宮廷內亂的四人是受了「彌勒教」人的蠱惑吃了藥才導致精神失常,於是宋仁宗招了文彥博去平賊。彌勒教究竟有多大來頭?為何讓宋仁宗如此頭疼?下面我們為大家揭示。
彌勒教創立於梁武帝時期,創始人叫傅大士是南朝梁代著名尊宿,與達摩、寶志並成為「梁代三大士」。傅大士創立彌勒教前自稱「雙林樹下來解脫善慧大士」,彌勒教本意是普度眾生,因此廣受流傳,沒想到被很多有心人士藉此來造反。
彌勒教發展到了中期有了很多的受眾,教主就將米勒將魔化,改了求道要求,他們希望用血與火造成彌勒降世,所以他們的菩薩修行要求就是要多殺人。他們的口號是「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
公元515年,法慶和尚任彌勒教首領,他為人聰慧精通魔幻之術,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就吸引了很多教徒。法慶給這些教徒洗腦並贈送精神藥物,之後牢牢地控制了這些教徒們的精神思想。
法慶見教徒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於是開始了「起義」。他的部下多是沒有思想的」死士「,雖然有心但是基本都是三教九流的人物,」起義「一開始就遭受了很大的失敗。法慶的洗腦功夫倒是一流,失敗後他的部下趁機在周圍發展勢力展開遊說,立刻就把隊伍壯大到五萬人。
彌勒教的勢力遭到了當時北魏的忌憚,於是派出了十萬大軍圍剿,法慶方倒是不慌不忙,居然還敢主動攻擊,結果當然是法慶一方慘敗,他的教徒們在這次戰鬥中死傷慘重。法慶自己也被抓獲,送到洛陽當眾殺死。
此後,還不斷有人借彌勒教名號復出,在北宋慶曆七年,貝州人王則本是逐州農民,逃荒到貝州給地主放羊,後來起兵造反,自稱東平郡主,口號是」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當時的皇帝宋仁宗派了文彥博去平叛。
因為彌勒教資金有限,所以教徒們的教服統一是白色(染色衣服較貴)。在北宋時期彌勒教和摩尼教(明教)逐漸融合,在南宋之後又和當時並不壯大的白蓮教融合,於是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白蓮教。
白蓮教在明、清兩朝影響甚大,多次起義造反,最後一次造反在乾隆晚年時期,波及了四川、陝西、河南、湖北四個大省,時間長達九年,惹得清廷苦不堪言,直接讓當時的康乾盛世轉向了衰退。白蓮教自己也受到重創,慢慢的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