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宋仁宗駕崩,享年54歲。當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開封的百姓痛哭流涕、如喪考妣,商人罷市舉哀,哭泣之聲傳遍了大街小巷。「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廟號帶「仁」字的皇帝,趙禎是第一個,從他駕崩之後舉國內外可以看出,他當之無愧。從這點來說,趙禎做皇帝顯然是很成功的,宋朝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人口不斷增長,然而卻偏偏自己沒有傳位的子嗣,實在可惜。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呢?筆者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探究,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一、家族原因?
宋朝皇室很有可能是有家族遺傳病的,或者是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問題,比說仁宗的父親宋真宗,42歲才生下仁宗,而之前的5個兒子全部夭折。宋仁宗自己生出過3個兒子、13個女兒,但3個兒子全部沒有長成年就夭折,女兒也只有5位成年,其餘的也是全部夭折。後來的英宗(享年36歲,在位5年)、哲宗(享年24歲,在位16年)、光宗、理宗、度宗等等。早逝,無子,精神病,反正有很多問題,平均三代就斷子絕孫。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即使排除掉後宮鬥爭,那些已出世的皇子經常無故夭折,這本身就十分詭異,似乎趙氏這一脈冥冥之中受到了詛咒,這在歷代帝王中都屬於不正常現象。
二、後宮爭鬥?
仁宗13歲即位,成長於太后的威嚴之下,遇到喜歡的人也不能做主。張貴妃與郭皇后一同進宮,仁宗欲立張氏為後,卻被劉太后強立郭氏為後。劉太后教子甚嚴,禁止仁宗隨意親近妃嬪,郭皇后又恃著劉太后寵愛,除了張氏偶爾能侍寢外,其他妃嬪根本沾不上邊,宋仁宗敢怒卻卻不敢言。劉太后死後,宋仁宗也不再理會郭皇后,自然郭氏難得子嗣。
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是曹氏,她和宋仁宗一起生活了有30多年,可是因為後宮爭鬥加上她和皇帝的關係十分緊張,這麼長的時間裡,他們一個孩子都沒有。她為了保住自己皇后的位置,她自然不希望宮中出現皇子,否則她的位置就要拱手相讓給皇子的母親了。所以曹皇后也是想盡辦法驅除皇子。
張貴妃是最受宋仁宗寵愛的妃子,她為了爭奪名利,只要知道有其他宮女或妃子懷孕了,張貴妃都會想方設法的把她們肚子裡的孩子打掉,即便是幸運出生,她也會想盡各種辦法除去。所以後宮的爭鬥過於激烈。相互勾心鬥角,相互迫害,所以懷孕後的成活率非常低,所以別說兒子了,就算出生的孩子都很少,最後就只有5個女兒成人,所以說不是宋仁宗生不出兒子,而他的妃子們根本保不住自己的兒子。
三、自身原因?
仁宗本就屬於真宗中年得子,先天不足。再加上長期生活中宮廷之中,宋朝「重文輕武」,所以仁宗的身體素質可想而知。廢后之後,仁宗又處於放飛自我的階段,身體透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宋仁宗年齡逐漸增大時, 因為沒有兒子使得宋仁宗壓力倍增。可往往對子嗣的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特別是子女的相繼夭折,沉重地打擊了他得子的信心。所以到了後來,年老力衰,仁宗就徹底不做指望了。最終只得於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趙宗實為皇子,即後來的宋英宗。
結語:作為一個在位42年的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正常來說應該子嗣繁盛才對,但宋仁宗至死無一子存活,一代明君如此境遇令人唏噓。這其中的緣由必然是多方面的,上述三條理由僅作猜測,各位朋友,你們的想法呢?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