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無子,養子趙曙卻能順利繼位,為何沒有皇儲之爭呢?

2021-01-10 老四劇說歷史

在我國曆朝歷代,皇儲之爭是非常常見的,各繼承人之間往往爭得頭破血流。但在宋朝卻是個例外,其皇儲之爭非常少。宋仁宗在位41年,曾生下3個兒子,卻都不幸夭折。宋仁宗最終在宗室選擇一子作為養子,養大成人並繼承皇位。

宋仁宗

這裡還有個問題,為什麼宋仁宗可以選擇養子繼承皇位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受五代十國的皇位繼承亂象的影響。從唐末到五代十國都處於亂世,多數皇帝在位時間較短,有些沒有子嗣,只能傳宗室之子,有些則是通過叛亂謀奪皇位。這使得皇位繼承時的倫理次序的原則被破壞,皇帝在選擇皇儲時就有了較大的自主權,即主要看皇帝的心意。當皇帝的心意遊移不定時,皇儲之爭很有可能會爆發。

宋朝的藩王政策也使得宋朝能夠避免因皇儲之爭而產生流血事件。宋朝吸取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教訓,對兵權控制極嚴。藩王自幼會被授予不同的爵位和官職,但大多是閒散官職或虛職,只拿俸祿,沒有實權,更不可能掌握兵權。既然沒有兵權和實權,藩王實力有限,不可能向朝廷叫板或參與皇儲之爭。這些藩王也只能老老實實地當個閒散王爺。縱觀整個宋朝,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藩王叛亂,這在我國曆朝歷代也是比較少見的。

趙曙小時候

由此可以看出,宋仁宗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有非常大的自主權的。他只需要在朝中群臣的監督之下,選擇一個合格的人繼承人。如果他沒有兒子,則需要從宗室中過繼養子來撫養並確定其繼承權。

宋仁宗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時在大臣的建議下開始在宗室中選擇養子的,我想他當時肯定不會高興,因為他年約25歲,正是生育的大好年華,卻被逼著去收養子。那麼,宋仁宗是如何選中趙曙的呢?

我想宋仁宗的想法應該是這樣的:

曹皇后

1.宋仁宗沒有兄弟,只能從他父親宋真宗的兄弟中找一脈繼承皇位。宋真宗排行第三,老大趙元佐因瘋被廢,雖後被恢復爵位,但選擇他的後代顯然不符禮法。趙元僖早逝,沒有後代。所以宋仁宗按順序選擇了老四趙元份這一脈。

2.能被宋仁宗選中的孩子年紀一定要小,能接入宮中撫養,便於接受皇儲教育。宋仁宗個人與趙元份的次子趙允讓感情較好,正好趙允讓第13子趙忠實年(即趙曙)約3歲,年紀正合適。

宋仁宗

所以,趙曙就這麼被選中,並被接入宮中撫養。從趙曙被接入宮的那時起,趙曙作為宋仁宗養子的身份就確定下來。其實趙曙入宮的時間只有4年,後因宋仁宗有兒子出生,趙曙則被接出宮外,即便如此,趙曙作為宋仁宗養子的身份卻不會改變。

那麼,宋仁宗還有其他養子嗎?各種史料均未記載宋仁宗還有其他養子,但在嘉祐三年(1058年)韓琦上諫立儲時,宋仁宗曾對韓琦講:「宮中曾收養兩個養子,小的那個不怎麼聰明,大的那個可以。」韓琦就問大的那個的名字,宋仁宗說大的那個正是趙曙。

曹皇后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傳第七十一》:會司馬光、呂誨皆有請,琦進讀二疏,未及有所啟,帝遽曰:「朕有意久矣,誰可者?」琦皇恐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聖擇。」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請其名,帝以宗實告。宗實,英宗舊名也。琦等遂力贊之,議乃定。

不過,這裡面卻讓人覺得有疑點。宋仁宗收了幾個養子,韓琦作為宰相,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況且這還涉及到皇位的繼承問題。所以,我認為宋仁宗和韓琦的這番對話可能是宋仁宗對韓琦的一番試探,韓琦也只是在假裝糊塗。事實是,宋仁宗只有趙曙一個養子,韓琦心中清楚得很。

為什麼宋仁宗不多收幾個養子,以便更好地做出選擇呢?我認為宋仁宗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範仲淹和韓琦

1.宋仁宗心中不希望收那麼多養子,而是希望自己能生兒子,宋仁宗直到嘉祐三年(1058年)都沒有放棄生兒子的希望。只是那年後宮董淑妃有身孕,生下的是袞國公主。那時宋仁宗已48歲,才斷絕生兒子的希望,且宋仁宗已有病在身,此時如再收養子,在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2.多收養子容易導致出現皇儲之爭。宋仁宗只有趙曙一個養子,趙曙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如有多個養子,則各養子之間肯定會競爭皇儲,朝中大臣也會站隊結黨,甚至會重現歷史上那些因皇儲之爭而流血的場面,這不是宋仁宗希望看到的。

文彥博

3.趙曙作為宋仁宗養子和皇位繼承人的身份已經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承認,很多歷史史料均可以說明這點。例如《宋史》記載韓琦、歐陽修等進諫立太子時,得知宋仁宗選擇的是趙曙,則「琦等遂力贊之,議乃定」。趙曙繼位之後,曾對文彥博談起當年文彥博曾支持他當太子之事,曾說「朕之立,卿之力也。」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曾大病,昏迷不醒。當時任宰相的文彥博、富弼、劉沆三人住在大慶殿,文彥博、富弼曾與曹皇后秘密協商寫下遺詔,一旦宋仁宗駕崩,則扶持趙曙為帝。宋仁宗病有好轉後,對此事肯定是知情的,畢竟連詔書都已經擬好,不可能瞞過宋仁宗。這讓宋仁宗明白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坐鎮後宮的曹皇后,都認為趙曙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宋仁宗對此事隻字不提,也表明宋仁宗認為文彥博、富弼、劉沆與曹皇后的做法並無不妥之處,顯然宋仁宗也認為他無子,駕崩之後理應由趙曙繼位。文彥博和富弼的做法也讓宋仁宗明白,就算他不立太子,他駕崩之後,朝中群臣照樣能扶持趙曙為帝。那麼,對於宋仁宗來講,立不立太子並不是一件迫切的事情。

包拯與宋仁宗

王鞏《聞見近錄》:至和間,仁宗寢疾。時相富文忠密通意光獻立後,而慈聖意在英宗,傳道內膽外者,張茂則也。而伺察英宗起居狀者,王廣淵也,蔡抗也。事垂成,語文潞公。潞公為首相,與富公議協,密諭王文忠為詔草,常懷之以待非常。

綜所上述,趙曙能夠順利繼位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早早就確立下來,並得到朝中群臣的承認。宋仁宗在這事上的想法也是堅定不移:如果他沒有兒子,則由趙曙繼位。

韓琦

當面對群臣的勸諫時,宋仁宗其實早已打定主意,卻曾故意出言試探韓琦和包拯,即詢問他們支持立誰。其目的可能擔心立趙曙為太子後,日後他再生下兒子,也不可能輕易廢掉趙曙,到時才會真的爆發皇儲之爭。韓琦是個聰明人,直接假裝糊塗,當宋仁宗自己說出趙曙時,韓琦則稱讚宋仁宗。包拯一心為公,直接懟回宋仁宗:「我請求早立太子只為江山社稷著想,皇上問我要立誰,這是懷疑我啊,我都快70歲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啊!」宋仁宗聽到包拯的回答,歷史記載當時他的心情是高興。韓琦和包拯的答案讓宋仁宗明白:他一旦生下兒子,包拯一定會支持他兒子,韓琦卻有可能仍然支持趙曙。

包拯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包拯)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

可惜宋仁宗最終仍然沒能生出兒子,最後只能立趙曙為太子

相關焦點

  • 從「濮議之爭」,看宋英宗因追封生父為皇考,給宋朝留下兩個隱患
    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是兩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長達42年,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宋仁宗嬪妃眾多,但總共卻只給他生下了三個兒子,還先後早夭。因此,在宋仁宗晚年的時候,立養子趙曙為皇太子,待宋仁宗駕崩之後,趙曙即位,是為宋英宗。
  • 苦命皇帝宋仁宗的三大不幸:不知生母、夫妻失和、無子而終
    宋真宗想要將仁宗的養母劉娥晉為皇后,但是劉娥因為出身低微,並且在入宮之前還嫁過人,所以真宗欲立其為皇后的想法招致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對之聲,而此時的劉娥已經過了適合生育的年齡,因此宋真宗將當時還是宮人的李氏所生之子交由劉娥撫養,對外則宣稱劉娥生子,而劉娥也憑藉著宋真宗的寵信和這個養子,讓自己母憑子貴,成為了德妃,進而一舉封后,後來又在真宗駕崩、仁宗登基後憑藉宋真宗「輔佐幼主」的遺詔臨朝稱制十餘年
  • 宋仁宗為什麼沒有兒子?他把皇位傳給誰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後宮佳麗為什麼就沒人能給宋仁宗生下一個大胖小子呢?答案是:生下了卻養不大。歷史上有些帝王生育能力很差,但宋仁宗在這方面還是可以的。他一生共有3個兒子、13個女兒,用兒女成行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可是這16個子女中,只有5位公主活到了成年,其他11人都早夭,宋仁宗滿懷期待的3個皇子沒有一個活過2歲。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所以嬰兒早夭的情況很常見。
  • 宋仁宗無子,是「他」的謀害還是禍起蕭牆?真相原來是這樣……
    就是這樣一個好皇帝,為什麼皇子接二連三的夭折呢?讓人唏噓不已。難道是不能生?還是後宮妃子迫害?或者是趙宗實暗中害死?這三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他先後擁有過3個兒子和13個女兒,只是到了最後活下來的只有4個活到成年,而他僅有的3個兒子,沒有一個活過4歲。所以說他身體上沒有問題。
  • 清平樂 宋仁宗無子之謎
    嘉祐八年,宋仁宗駕崩,享年54歲。當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開封的百姓痛哭流涕、如喪考妣,商人罷市舉哀,哭泣之聲傳遍了大街小巷。「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 《清平樂》趙宗實父子先後進宮做「備胎」,父親成功「招弟」,子...
    01、如果沒有宋仁宗,他便是宋真宗之後的大宋皇帝近期播出的《清平樂》中,小皇子「最興來」誕生了,曹皇后身邊的宮女心疼其膝下無子,便主張曹皇后留下乖巧懂事的「養子」趙宗實。趙真宗將趙允讓接進宮有自己的考量,一來是怕自己萬一有個不測,國無儲君,反正有備無患是沒有錯的;二來,他希望趙允禮在宮中作為「養子」能把自己的孩子招來,至今民間也有這種說法,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不過,趙允讓倒是個「福娃」,還真把趙恆的孩子給招了來,便是之後的仁宗趙禎。
  • 宋仁宗趙禎一代明君卻一生無子?原因可能是萬惡的宮鬥
    《孫公談圃》中記載,在宋仁宗駕崩之後 「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孩,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也就是說在宋仁宗去世後,京城大街小巷都是哭聲,就連氣乞丐和小孩也都為仁宗燒紙錢哭泣。不僅如此當鄰國遼國國王耶律洪基得知宋仁宗去世的消息後也哭了,還給宋仁宗立了一個衣冠冢,讓歷代人供奉。就是這樣一個明君卻一生無子,最後不得以只能立了宗室之中的趙宗實為繼承人。
  • 宋仁宗無子背後的秘密,被忽略的兩場大火,斷送了宮中後代的生計
    宋仁宗的十六個孩子中,只有四個女兒長大成人。國家沒有繼承人,大臣們很著急。1035年,皇帝仍沒有後代,這個早婚的年代,25歲的仁宗自己心裡也在打鼓:是不是真的不能生育?最終,在上下一致的壓力下,不得不從宗室中選擇了一個養子:趙宗實。宋仁宗本人更是著急。兩年後,27歲的皇帝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卻很快夭亡。
  • 曹皇后無子嗣,卻培養一對帝後,30載相守太甜了
    趙宗實,是宋真宗的弟弟趙元份的孫子、濮王趙允讓的第13子,是宋仁宗的堂侄。不過趙宗實進宮,並不是當太子,畢竟仁宗對自己的生育能力還是抱有很大信心的!那趙宗實進宮是幹嘛來的呢?招弟。趙昕2歲時,宋仁宗又有了第三個兒子趙曦。到這為止,似乎趙宗實圓滿完成任務,也該回歸他本有的生活了。但是,萬萬沒想到,趙曦和趙昕又先後夭折,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再次沒了兒子。皇帝無子,除了悲痛,皇位繼承更是關乎國家命脈的大事,曾經被養育在宮中的趙宗實,再次被大臣提及。
  • 宋仁宗一生無子的真相,被忽略的兩場大火,斷送了皇室後代
    北宋皇室的子嗣問題一直困擾著各位官家,其中宋仁宗趙禎的孩子們大多都早夭,因為沒有皇子繼承皇位,所以只能讓收養宗室子趙英實,在很多宮鬥劇中後宮嬪妃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登上皇位,於是就明爭暗鬥使用各種陰謀詭計,不過宋仁宗時期後宮並沒有這些見不得人的事情,他之所以一生無子其實是因為宮中發生的兩場大火,也斷送了北宋皇室的後代。
  • 乾隆皇帝為何「類祖不類父」?
    在康熙皇帝思想的指導下,乾隆皇帝將大清王朝推向了鼎盛時期,可如果沒有雍正皇帝十三年的殫精竭慮,為乾隆朝打下堅實基礎,他又怎麼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可在乾隆皇帝眼中,其父雍正皇帝只是一個過渡,甚至是一個存在感全無的皇帝。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走進乾隆皇帝的內心,或許這些疑問都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他自出生起基本上就奠定了太子之位的權威,他的25個兄弟從沒有那個,敢有過爭奪他太子之位的心思,包括了文韜武略的朱棣,都只能選擇蟄伏。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是明朝繼位最順利的皇帝。要說太子朱標,我們先談下他爹,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老朱是歷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祖上世代貧農,到他出生時,又是元朝末年,民不聊生。
  • 無兒無女無寵愛,卻在宋仁宗三位皇后中笑到了最後,曹皇后憑啥?
    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太皇太后曹氏病逝,享年64歲,頗為諷刺的是,這個一生不得丈夫寵愛的女人最終被與自己的丈夫宋仁宗合葬在一起。一生無兒無女歷經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大宋王朝傳奇皇后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成為了宋仁宗三位皇后中最後一位去世的。那麼為何曹皇后能夠在不得皇帝寵愛又無兒無女的情況下笑到了最後呢?這裡面其實有著深刻的原因。
  • 宋高宗大可跟金國談判召回侄子來過繼,為何要選擇太祖後人繼位?
    同樣一件東西,給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效果,如果能發揮出最大效果,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很明顯宋高宗趙構就是一個會將東西最大價值發揮出來的頂級高手。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將皇位傳於他人呢?宋高宗為什麼選擇太祖系,而非太宗系呢?因為隨著靖康之恥,北宋宗室被一網打盡,宋高宗已經沒有近親,別說侄子了,就連堂侄甚至更遠一些的侄子都沒有。當然也能找到太宗後人,像宋太宗的長子一脈就在南方開枝散葉,但已經跟宋高宗的血緣關係很遠了,早已出了五服。
  • 宋仁宗傳位給誰為什麼無子 清平樂宋仁宗與曹皇后的故事簡介
    宋仁宗狸貓換太子是怎麼回事?北宋宋仁宗時期有過很多的故事傳說,像是狸貓換太子便是出於此。電視劇《清平樂》講述的也是這段時期的故事,在劇中宋仁宗和曹皇后之間有諸多隔閡,成為本劇看點。據悉,宋仁宗趙禎的前後兩位皇后都不是自己選擇的,對此不少網友表示十分好奇劇中宋仁宗愛曹皇后嗎?宋仁宗和曹皇后之間有愛情嗎?他們之間有親熱戲嗎?
  • 德國皇室家族爭遺產 前皇儲納粹密史成大阻礙
    現在,這個家族希望能重新成為曾經擁有的宮殿 撇開曾舉辦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的歷史價值,位於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塞琪琳霍夫宮(Cecilienhof),是一棟內含 176間房間、四季如春的花園和數座雄偉噴泉的豪宅,更是人們每次到訪,就會忍不住想像自己是宮殿之主的地方。
  • 秦國史話十:《本紀》中令人感傷的1次繼位,其背後更是謎題重重
    然而,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真正在憲公之後立刻繼位的人乃是小兒子秦出子。正是出子在大庶長弗忌等人的擁戴下,廢掉了武公這位太子,才成為了秦國新一任的國君。如此看來,武公沒能順利繼位,需要通過日後的「努力」才能搶回君位,他一定是「閒敘」你說的那位命運悲慘的秦君了吧?但各位這次真的沒有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