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2021-01-11 李四家常事12138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東宮太子之位歷來是最危險的「職位」。雖說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他對上要面對皇帝的猜忌,對下要應付無數明槍暗箭和派系之間的權利爭鬥,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做了太子的人,可以說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擊敗所有競爭者,登頂皇位;要麼就是退位讓賢,等待清算,下場悽慘,沒有第三個選擇。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他自出生起基本上就奠定了太子之位的權威,他的25個兄弟從沒有那個,敢有過爭奪他太子之位的心思,包括了文韜武略的朱棣,都只能選擇蟄伏。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是明朝繼位最順利的皇帝。

要說太子朱標,我們先談下他爹,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老朱是歷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祖上世代貧農,到他出生時,又是元朝末年,民不聊生。他家已經沒有生存的資本,經常挨餓,最後只好去給地主家放牛,以換取一日兩餐。到長大點後,父母雙雙去世,再無所依靠的朱元璋,開始了流浪生活。他做過乞丐,出家當過和尚,最後在老鄉的引薦下參加了反元起義軍。憑藉自己的努力,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農民,逆襲成了大明的開國君王。

老朱的成功,充滿了傳奇色彩,到他成為皇帝後,因為幼時的經歷,使得他很是痛恨貪官汙吏,制定了嚴苛的律法約束他們。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皇帝,知道天下經歷了長久動亂,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民生經濟,他必須要有一個仁厚、穩重的接班人,繼續施仁政,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而太子朱標就是他選定的人選。

朱標出生於1355年九月,當時的朱元璋已在郭子興的義軍中嶄露頭角,成為了一軍主帥,時值正率大軍在攻打南京。聞聽長子出生的消息,他欣喜異常,在徵戰途中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此後幾年,朱標都由生母馬皇后撫養,一路跟隨著朱元璋的徵戰足跡輾轉各地。

也就是朱標出生後,朱元璋的事業開始突飛猛進。先是接手了郭子興的義軍,然後連戰連勝,迅速擴大了起義隊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隱忍6年後,大軍一出就席捲了天下。先大敗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後殲方國珍,最後將蒙元勢力徹底趕出了中原,從而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也是因此,朱標被朱元璋視為他的「貴人」,給他帶來了好運。

朱標5歲懂事後,朱元璋就讓宋濂等名儒做他師傅,開始授經講學,接受正規儒家教育。9歲時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朱標被立為世子;13歲時,朱元璋為鍛鍊他為君的本領,派他帶隊回臨濠祭拜祖墓,希望他能沿路體察民情,體會父親的創業艱辛;1368年,朱元璋稱帝,朱標被正式立為皇太子,並且選用朝中最好的大臣教導他;1371年,16歲的朱標迎娶了大將軍常遇春之女為妻;22歲後,朱元璋下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37歲巡視陝西後,回京病倒,最後英年早逝。

我們從朱標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他是如何的寵愛、信任。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出了名的多疑,錦衣衛就是出自他的手,但他對朱標是真的寵信,完完全全是把他當做一個繼承人來培養。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為君之道上,都煞費苦心地安排,言傳身教地教導他,甚至在朱標成年不久後就放權給他,讓他處理政事,鍛鍊其能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縱觀歷史上的君王,又有誰在壯年時就讓太子參政的?弒君奪位的慘劇還少了?但是,偏偏朱元璋這位多疑的帝王就做了這樣的事,可見對朱標的期望與信任之高,實在是無人能敵。

可惜的是,朱標染病,致使其英年早逝。即使如此,在朱元璋死後,朱元璋也沒有從另外的兒子當中再選太子,而是把皇太子之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朱元璋對朱標的寵愛。自古以來,皇儲的爭鬥很大程度是皇帝縱容的結果,如果皇帝旗幟鮮明地力挺太子,誰又敢陰謀詭計奪位?試問大家,朱元璋這位開國帝王,手段、權力、威嚴都在巔峰時期,他對朱標如此寵愛,哪個敢去忤逆他,爭奪太子的位子?所以說,只要朱元璋不發話,就沒人敢窺視朱標的太子之位。

這就是沒人敢跟朱標爭太子位的原因之一,朱元璋這個大BOSS罩著,其他人只有幹看著的份,朱棣那時候都不夠老朱一個手指頭按的。

其二:母親厲害。

朱標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馬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代賢后馬皇后。她是郭子興的養女,在朱元璋剛成為義軍將領時就嫁給了他,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和老朱婚後,一直跟隨著老朱南徵北戰,夫唱婦隨,患難與共,兩人感情非常深厚。馬皇后就是朱元璋成功背後支持他的那個女人。

在朱元璋稱帝後,馬氏被封為皇后,也是朱元璋唯一冊封的皇后。朱元璋一直對她尊重與感激,從不對她發過脾氣,對她的建議也能認真聽取。而馬皇后也把老朱的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經常親自為朱元璋準備飯食、穿戴,對各個嬪妃、王子、公主也關心異常,是難得的後宮典範,天下共尊其為「賢后」。

朱元璋寵愛馬皇后,而朱標是馬皇后與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本身就身份就尊貴,天生就有著繼承王位的權利。並且朱元璋愛屋及烏下,對朱標自然也是喜愛的。特別是馬皇后死後,朱元璋把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朱標身上,希望將他教育成一位仁厚的君王,這樣才算對得起馬皇后。

可以說,馬皇后的地位在宮中是無人可撼動的。她掌管後宮14年之久,很多妃子都受過她的恩惠,幾乎所有的王子王孫都是經她手教導,撫養長大的。她總不會教導其他王子去搶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吧?而且能掌管後宮這麼久,積威已深,以年老色衰的模樣還能獲得朱元璋的獨寵,這樣的女人又怎麼會簡單?誰敢窺視她兒子的太子位,可能墳頭草都一米高了。

這是朱標太子位的第二個「防護罩」,來自馬皇后這位第二BOSS。

其三:太子黨實力太過雄厚。

朱標自小就被朱元璋認定為皇位繼承人,不僅自己下大力氣教育培養,同時也把其他王子的「路」給斷了。我們來看看老朱給朱標弄得「太子黨」,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沒人敢爭太子之位了。

朱標嶽父是大將軍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百官之首的左丞相李善長為太子太師;武將之首的右丞相徐達為太子少傅;這是朝廷官職最高,勢力最大的三人,都成為了太子的師傅,共同監督教導太子。其餘的還有: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老朱這一波操作,幾乎把朝廷的功勳大臣一網打盡,盡數讓他們輔佐太子處理政事。同時也是方便朱元璋自己外出徵戰期間,太子可以放心大膽監國。另外,朱元璋還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且從國子監中挑選最優秀的學生,充當太子伴讀,為他未來掌權培養人才。

試問,這樣勢力龐大的太子黨,有誰可以撼動?

其四:打鐵自身硬。

《明史》評價朱標說:「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由記載中可見,朱標在朱元璋和諸多大儒的教導下,成為了一個仁厚寬容,儒雅溫文的儲君。他自小聰穎,勤奮好學,又尊師重道,聽從教誨;長大後更是勤於政事,輔佐朱元璋處理朝政,從不貪圖享樂,對眾多弟弟們也非常愛護。在弟弟們犯錯被責罰時,總是出面向朱元璋求情,寧願自己挨罰。我們翻遍史書都很少發現記錄朱標驕奢淫逸,貪圖享樂之類的記錄,更沒有企圖造反的說法。這樣一位仁厚的儲君,是所有大臣都喜歡的,他將是未來以文治國明君。又怎麼會有人幫助其他王子謀權篡位呢?

再者說,朱標不僅僅有仁厚的一面,他也繼承了父親鐵血的一面。在朱標理政期間,大明的四大案之三都在此間發生::1380年的胡惟庸案,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1385年的郭桓案。這都是震驚朝野的大案,牽涉的人達幾十萬,上到高官,下到百姓都有被抓捕下獄的。朱標都親自參與了這幾起案件的調查審理,甚至是下令處置。除了給他的啟蒙老師宋濂求過情外,其他的人他都是照章辦事,沒有絲毫手軟,可見他並不是一個軟弱之人。

另外,他自22歲開始就,朱元璋就讓他處理朝政,期間一直沒停過,這也說明他的能力非常強,有做皇帝的潛力。並且他的政治意見、主張,必定是和朱元璋一樣的,要不然早被強勢的老朱踢走了。

既仁厚又不仁慈,能力又強,還尊老愛幼,這不是明君的表現嗎?誰能搶他的太子位?

其五:兄弟們無能為力。

雖說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太子朱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這四兄弟都是同胞兄弟,為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大哥朱標一向都很照顧弟弟們,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建立了很高的威信。更何況,從小愛護自己的大哥做了太子,如果作為胞弟,想去奪位,這是沒有辦法獲得政治支持的,也站不住腳。所以這幾位王子是不可能去奪朱標的太子位的。

至於其他的王子,由於明朝採取的是「分封藩王」制度,王子們在成年後不久就必須離開京城,去到自己的封地就藩,遠離朝廷這個權利中心,只有太子能永久留在朝中。而藩王分封制又規定: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意思就是說,藩王在翻地上可以收稅,但是不能管理民生,也不能參與「士農工商」這些產業活動。並且朝廷還給他們規定了,藩王之間不可以私自見面,無召不可以私自進京,這些都是寫在祖制裡的,侵犯就是重罪。雖然說這個藩王分封制很大程度地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是卻使得藩王遠離了政治中心,很難對太子之位形成威脅。

種種原因來看,朱標的太子位穩如磐石,主要他不發傻去發動兵變,想提前奪位掌權,按原有的做法一直下去,那等朱元璋百年之後,他一定可以順利繼位,成為一代明君。可惜,天妒英才,使他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死,也就沒有了靖難之役,朱棣也不會造反,明朝歷史就少了個永樂大帝,真是時也命也。

相關焦點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人的普遍傳統思想都是多子多孫,包括古代的封建帝王都一樣,認為多子就是多福,江山後繼有人。「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
  • 朱元璋為何要把太子之位給朱標?而不是朱棣?
    朱棣覺得他的嫡長子朱高熾「不類我」,遲遲不願立他為太子。趙匡胤也是覺得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不類我」,沒有很快確立他們為繼承人,才給弟弟趙光義留了機會。康熙皇帝(他從功績上說,其實也算一個開國皇帝)也是覺得他立的繼承人胤礽「不類我」,因此,雖然很小就把他立為太子,但後來兩次廢黜了他。
  • 如果朱標不死,其他王爺敢造反嗎?
    另外,從實力方面來說,當時爭奪皇位的熱門人選,其實並不多,主要集中在朱標和朱棣這兩個人之間。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標是他與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1368年,朱元璋剛剛稱帝建立明朝時,就冊立朱標為太子了,如此急匆匆而又毫不猶豫地立朱標為太子,可見,朱元璋早就想過皇帝大位的繼承人問題了,而且人選就是這個朱標。我們看看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的情況。
  • 朱元璋最長壽的兒子,12歲封王,72歲去世,為何3次被貶為庶民?
    古代皇帝最讓人羨慕的地方,就是擁有後宮佳麗三千,每一位妃嬪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從眾人當中脫穎而出,長相肯定毋庸置疑。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皇帝不英年早逝,身體素質不太差,生下十個八個兒子應該沒問題。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光兒子就二十六個,皇長子朱標和四皇子朱棣最為知名。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於朱棣?帝王心術究竟是什麼?他想學成吉思汗
    因為朱元璋已經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做好了所有的安排,每個兒子都是地方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這儼然跟地方土皇帝沒什麼區別。劉伯溫等人似乎是反對分封諸侯王的,理由很簡單,不利於大明朝延續。難道朱元璋不知道這個道理?春秋戰國的事情朱元璋都知道,會不知道西漢分封諸侯王的結果?我想這是朱元璋有意而為之。
  • 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為啥朱標的太子之位如此穩固?實在搶不了
    朱元璋對朱標有多寵愛呢,甚至有人說就算朱標帶隊造反,老朱都會大開城門歡迎。為了能讓太子順利即位,朱元璋早早就為朱標打造了領導班底,在歷史上皇帝和太子共有一個班底團隊的應該說朱元璋和朱標獨一份吧。所以當時太子左有藍玉右有沐英,後面跟著常家三虎,也有人認為不是其他皇子不想爭太子,而是太子這幕僚配置簡直就是和朱元璋共享資源,實在太不好惹了,你們說是嗎?
  • 朱元璋給兒子剝桔子吃,兒子很是開心,母親得知後:趕緊逃命吧!
    坊間有一說法稱,朱棣的生母是一個高麗美女,長得丰韻迷人,別有異國風情,當年朱元璋第一眼見到她就被其美貌吸引,遂後納入後宮,封為碽妃,所以韓國人又有的吹了。起初,碽妃入宮,朱元璋還是對她較為寵信,後來有了兒子朱標,就開始寵愛此子,冷落了不少妃子。就算朱棣出世,當爹的朱元璋也沒多開心,一心從政,剷除有威脅的功臣老將。
  • 靖難之役時,假如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不敢以清君側名義造反?
    朱棣是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開創了永樂盛世,把明帝國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的創業史並非那麼光明正大。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把因為悲痛和思念,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而沒有立他的其他兒子為太子。自古皇室爭端殘酷且血腥,本應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其他兒子會甘心嗎?朱棣雖是四子,但他並非沒有機會成為繼承人。
  • 彌天大謊:朱棣竟然說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那麼為什麼朱棣反其道而行之呢?這與他得來皇位的不正當有巨大的關係。 皇位對任何皇子來說都有巨大的誘惑力。朱元璋開創了大明朝,也生了很多兒子。他把嫡長子,馬皇后所生的太子朱標立為皇位繼承人。朱標仁厚,有能力,很有人緣,頗得大臣和父皇的賞識,所以他繼位是眾心所歸,大家都沒有異議,他的弟弟們也都擁護他。
  • 朱元璋喜歡朱標,是因為他是皇后所生,還是因為嫡長子的緣故?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他與馬皇后所生的有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有人說朱棣和朱橚也是馬皇后所生,不過始終存疑。朱元璋有很多妃嬪,但在眾多妃嬪中,他最敬重的還是結髮妻子馬氏。朱元璋與馬氏的感情非常好,各種關於馬皇后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生下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沒有人對朱標下手
    相信有很多人對於朱元璋也是非常熟悉了,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很早的時候,他能夠成為開國皇帝必然也擁有著非常大的能力,在坐上皇帝之位的時候,他就開始立下了祖訓。他所立下的祖訓就是家裡的繼承人也只能傳給長子,無論其他的兒子有多麼優秀,最終的皇帝繼承人只能是長子。
  • 朱元璋臨終前曾吃力地念叨4個字,眾皇子皇孫卻都假裝聽不到!
    文/行走天涯朱元璋臨終前曾吃力的念叨4個字,眾皇子皇孫卻都假裝聽不到!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相比較很多朝代的開國皇帝而言,朱元璋應該是最勤勉的一位,雖說他對自己的兄弟們的手段令人不恥,但是對待百姓的心卻是親厚的,因此朱元璋依舊是一位名垂千史的好皇帝。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如何對待他妻兒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紛爭,對於古代皇子皇孫來說,看似光鮮亮麗、錦衣玉食,其實危險重重,不得不讓人發出「無情最是帝王家」之感嘆。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對皇位沒興趣?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在皇位的繼承人上一直糾結不斷,他不知道該傳給孫子朱允炆還是四子朱棣。  但在建文帝削藩後,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名義當上皇帝,讓人奇怪的是,為何其他幾十個藩王不反對呢?
  • 朱棣最為尊敬的敵人,只是一送糧小官,死前吃自己的肉連說好吃
    ,計劃把皇位傳給太子朱標,可沒想到朱標卻早一步離世。這讓朱元璋悲痛不已,但卻愛屋及烏把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燕王朱棣對此很不滿意,再加上朱允炆一上位就打著削藩的旗號四處瓜分藩王的權利,燕王朱棣最終在壓迫中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造反了。  燕王朱棣帶著自己的軍隊一路揮師南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抗戰。
  • 朱元璋臨死前,一直硬撐著念叨4個字,在場眾人卻全都裝聾作啞,置若...
    為了給兒子鋪平道路,朱元璋多次委託他完成重要任務。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想把首都遷到西安,於是派朱標去視察。然而,由於長途旅行和不斷的旅行,朱標生病了,當時,古老的醫療技術並不發達,朱標很快去世,享年37歲。此時,70多歲的朱元璋非常悲痛,他心愛的兒子去世了,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會死去。因此,朱元璋花了大量精力訓練皇子。
  • 朱標究竟有多厲害,為什麼說他不早死,朱元璋子孫就不會內鬥
    朱標真的非常的厲害,如果朱標年輕時不死,朱元璋的後代肯定不會發生內訌。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朱標在兄弟中擁有絕對的權威。朱標在整個朱元璋家族中擁有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由朱標的地位決定,朱元璋對他的崇敬和朱標本身的能力決定。
  • 明成祖朱棣:愛生活!愛搬家
    「北漂」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過,大多數人對「北漂」的印象,不是艱苦就是心酸;雖然成功的也不少,但總的來說都是離不開一個字——「難」。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就有一位老兄,他不僅成功北漂,還很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成功的「北漂」。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威武的前期前期三位,明太祖洪武和明成祖永樂聲名赫赫就不用多說了,他倆之外,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被能徵善戰的四叔朱棣奪走了皇位,但並非他有什麼不堪。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