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東宮太子之位歷來是最危險的「職位」。雖說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他對上要面對皇帝的猜忌,對下要應付無數明槍暗箭和派系之間的權利爭鬥,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做了太子的人,可以說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擊敗所有競爭者,登頂皇位;要麼就是退位讓賢,等待清算,下場悽慘,沒有第三個選擇。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他自出生起基本上就奠定了太子之位的權威,他的25個兄弟從沒有那個,敢有過爭奪他太子之位的心思,包括了文韜武略的朱棣,都只能選擇蟄伏。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是明朝繼位最順利的皇帝。
要說太子朱標,我們先談下他爹,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老朱是歷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祖上世代貧農,到他出生時,又是元朝末年,民不聊生。他家已經沒有生存的資本,經常挨餓,最後只好去給地主家放牛,以換取一日兩餐。到長大點後,父母雙雙去世,再無所依靠的朱元璋,開始了流浪生活。他做過乞丐,出家當過和尚,最後在老鄉的引薦下參加了反元起義軍。憑藉自己的努力,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農民,逆襲成了大明的開國君王。
老朱的成功,充滿了傳奇色彩,到他成為皇帝後,因為幼時的經歷,使得他很是痛恨貪官汙吏,制定了嚴苛的律法約束他們。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皇帝,知道天下經歷了長久動亂,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民生經濟,他必須要有一個仁厚、穩重的接班人,繼續施仁政,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而太子朱標就是他選定的人選。
朱標出生於1355年九月,當時的朱元璋已在郭子興的義軍中嶄露頭角,成為了一軍主帥,時值正率大軍在攻打南京。聞聽長子出生的消息,他欣喜異常,在徵戰途中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此後幾年,朱標都由生母馬皇后撫養,一路跟隨著朱元璋的徵戰足跡輾轉各地。
也就是朱標出生後,朱元璋的事業開始突飛猛進。先是接手了郭子興的義軍,然後連戰連勝,迅速擴大了起義隊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隱忍6年後,大軍一出就席捲了天下。先大敗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後殲方國珍,最後將蒙元勢力徹底趕出了中原,從而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也是因此,朱標被朱元璋視為他的「貴人」,給他帶來了好運。
朱標5歲懂事後,朱元璋就讓宋濂等名儒做他師傅,開始授經講學,接受正規儒家教育。9歲時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朱標被立為世子;13歲時,朱元璋為鍛鍊他為君的本領,派他帶隊回臨濠祭拜祖墓,希望他能沿路體察民情,體會父親的創業艱辛;1368年,朱元璋稱帝,朱標被正式立為皇太子,並且選用朝中最好的大臣教導他;1371年,16歲的朱標迎娶了大將軍常遇春之女為妻;22歲後,朱元璋下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37歲巡視陝西後,回京病倒,最後英年早逝。
我們從朱標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他是如何的寵愛、信任。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出了名的多疑,錦衣衛就是出自他的手,但他對朱標是真的寵信,完完全全是把他當做一個繼承人來培養。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為君之道上,都煞費苦心地安排,言傳身教地教導他,甚至在朱標成年不久後就放權給他,讓他處理政事,鍛鍊其能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縱觀歷史上的君王,又有誰在壯年時就讓太子參政的?弒君奪位的慘劇還少了?但是,偏偏朱元璋這位多疑的帝王就做了這樣的事,可見對朱標的期望與信任之高,實在是無人能敵。
可惜的是,朱標染病,致使其英年早逝。即使如此,在朱元璋死後,朱元璋也沒有從另外的兒子當中再選太子,而是把皇太子之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朱元璋對朱標的寵愛。自古以來,皇儲的爭鬥很大程度是皇帝縱容的結果,如果皇帝旗幟鮮明地力挺太子,誰又敢陰謀詭計奪位?試問大家,朱元璋這位開國帝王,手段、權力、威嚴都在巔峰時期,他對朱標如此寵愛,哪個敢去忤逆他,爭奪太子的位子?所以說,只要朱元璋不發話,就沒人敢窺視朱標的太子之位。
這就是沒人敢跟朱標爭太子位的原因之一,朱元璋這個大BOSS罩著,其他人只有幹看著的份,朱棣那時候都不夠老朱一個手指頭按的。
其二:母親厲害。
朱標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馬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代賢后馬皇后。她是郭子興的養女,在朱元璋剛成為義軍將領時就嫁給了他,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和老朱婚後,一直跟隨著老朱南徵北戰,夫唱婦隨,患難與共,兩人感情非常深厚。馬皇后就是朱元璋成功背後支持他的那個女人。
在朱元璋稱帝後,馬氏被封為皇后,也是朱元璋唯一冊封的皇后。朱元璋一直對她尊重與感激,從不對她發過脾氣,對她的建議也能認真聽取。而馬皇后也把老朱的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經常親自為朱元璋準備飯食、穿戴,對各個嬪妃、王子、公主也關心異常,是難得的後宮典範,天下共尊其為「賢后」。
朱元璋寵愛馬皇后,而朱標是馬皇后與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本身就身份就尊貴,天生就有著繼承王位的權利。並且朱元璋愛屋及烏下,對朱標自然也是喜愛的。特別是馬皇后死後,朱元璋把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朱標身上,希望將他教育成一位仁厚的君王,這樣才算對得起馬皇后。
可以說,馬皇后的地位在宮中是無人可撼動的。她掌管後宮14年之久,很多妃子都受過她的恩惠,幾乎所有的王子王孫都是經她手教導,撫養長大的。她總不會教導其他王子去搶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吧?而且能掌管後宮這麼久,積威已深,以年老色衰的模樣還能獲得朱元璋的獨寵,這樣的女人又怎麼會簡單?誰敢窺視她兒子的太子位,可能墳頭草都一米高了。
這是朱標太子位的第二個「防護罩」,來自馬皇后這位第二BOSS。
其三:太子黨實力太過雄厚。
朱標自小就被朱元璋認定為皇位繼承人,不僅自己下大力氣教育培養,同時也把其他王子的「路」給斷了。我們來看看老朱給朱標弄得「太子黨」,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沒人敢爭太子之位了。
朱標嶽父是大將軍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百官之首的左丞相李善長為太子太師;武將之首的右丞相徐達為太子少傅;這是朝廷官職最高,勢力最大的三人,都成為了太子的師傅,共同監督教導太子。其餘的還有: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老朱這一波操作,幾乎把朝廷的功勳大臣一網打盡,盡數讓他們輔佐太子處理政事。同時也是方便朱元璋自己外出徵戰期間,太子可以放心大膽監國。另外,朱元璋還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且從國子監中挑選最優秀的學生,充當太子伴讀,為他未來掌權培養人才。
試問,這樣勢力龐大的太子黨,有誰可以撼動?
其四:打鐵自身硬。
《明史》評價朱標說:「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由記載中可見,朱標在朱元璋和諸多大儒的教導下,成為了一個仁厚寬容,儒雅溫文的儲君。他自小聰穎,勤奮好學,又尊師重道,聽從教誨;長大後更是勤於政事,輔佐朱元璋處理朝政,從不貪圖享樂,對眾多弟弟們也非常愛護。在弟弟們犯錯被責罰時,總是出面向朱元璋求情,寧願自己挨罰。我們翻遍史書都很少發現記錄朱標驕奢淫逸,貪圖享樂之類的記錄,更沒有企圖造反的說法。這樣一位仁厚的儲君,是所有大臣都喜歡的,他將是未來以文治國明君。又怎麼會有人幫助其他王子謀權篡位呢?
再者說,朱標不僅僅有仁厚的一面,他也繼承了父親鐵血的一面。在朱標理政期間,大明的四大案之三都在此間發生::1380年的胡惟庸案,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1385年的郭桓案。這都是震驚朝野的大案,牽涉的人達幾十萬,上到高官,下到百姓都有被抓捕下獄的。朱標都親自參與了這幾起案件的調查審理,甚至是下令處置。除了給他的啟蒙老師宋濂求過情外,其他的人他都是照章辦事,沒有絲毫手軟,可見他並不是一個軟弱之人。
另外,他自22歲開始就,朱元璋就讓他處理朝政,期間一直沒停過,這也說明他的能力非常強,有做皇帝的潛力。並且他的政治意見、主張,必定是和朱元璋一樣的,要不然早被強勢的老朱踢走了。
既仁厚又不仁慈,能力又強,還尊老愛幼,這不是明君的表現嗎?誰能搶他的太子位?
其五:兄弟們無能為力。
雖說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太子朱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這四兄弟都是同胞兄弟,為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大哥朱標一向都很照顧弟弟們,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建立了很高的威信。更何況,從小愛護自己的大哥做了太子,如果作為胞弟,想去奪位,這是沒有辦法獲得政治支持的,也站不住腳。所以這幾位王子是不可能去奪朱標的太子位的。
至於其他的王子,由於明朝採取的是「分封藩王」制度,王子們在成年後不久就必須離開京城,去到自己的封地就藩,遠離朝廷這個權利中心,只有太子能永久留在朝中。而藩王分封制又規定: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意思就是說,藩王在翻地上可以收稅,但是不能管理民生,也不能參與「士農工商」這些產業活動。並且朝廷還給他們規定了,藩王之間不可以私自見面,無召不可以私自進京,這些都是寫在祖制裡的,侵犯就是重罪。雖然說這個藩王分封制很大程度地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是卻使得藩王遠離了政治中心,很難對太子之位形成威脅。
種種原因來看,朱標的太子位穩如磐石,主要他不發傻去發動兵變,想提前奪位掌權,按原有的做法一直下去,那等朱元璋百年之後,他一定可以順利繼位,成為一代明君。可惜,天妒英才,使他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死,也就沒有了靖難之役,朱棣也不會造反,明朝歷史就少了個永樂大帝,真是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