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反,一般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也就是要師出有名。
看當時大明朝的政治情況,如果朱標不死,那麼皇帝大位的繼承人就不存在爭議,繼承人不存在爭議,造反就沒有理由,也就造不成反。
也就是說,如果朱標不死,那麼,那些王爺們(尤其是朱棣)就不會造反,或者說一時半會兒不會造反。
另外,從實力方面來說,當時爭奪皇位的熱門人選,其實並不多,主要集中在朱標和朱棣這兩個人之間。
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標是他與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1368年,朱元璋剛剛稱帝建立明朝時,就冊立朱標為太子了,如此急匆匆而又毫不猶豫地立朱標為太子,可見,朱元璋早就想過皇帝大位的繼承人問題了,而且人選就是這個朱標。
我們看看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的情況。
秦王朱樉是皇子中的老二,但朱元璋一直不喜歡他,雖然封他為秦王,但是,要不是朱標勸阻,朱元璋差一點就要把朱樉的王爵拿掉了。
晉王朱棡是老三,原來很受朱元璋喜愛,但被人舉報在五臺山藏匿兵器,有試圖謀反的跡象,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自古以來都是皇家大忌,更不要說以猛治國的朱明王朝的朱元璋了。這讓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不太感冒,而且和朱棣比起來,這個老三表現得相當弱智,尤其是帶兵打仗根本不行,讓朱元璋非常失望。
當父親的,總愛比較子孫的優劣。經過一番比較,朱元璋認為,朱棣是最像自己的。
朱棣面相忠厚,表面上全無心機,實際上是胸有城府,大智若愚,有勇有謀,非常有領袖氣質。而且,朱棣為人豪爽,不拘小節,又心細如髮。我們事後諸葛亮地看看他以後的作為,就會發現,他是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幾乎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對於皇位繼承人,朱元璋肯定是考慮過朱棣的,尤其是朱標死後。但是,在講究長幼尊卑的漢人政權中,嫡長制已經成為一種天經地義的綱常倫理,神聖不可侵犯。想選擇一個非嫡長子的人當皇帝,反對的聲音太大了。
當然,說朱元璋最希望立朱棣,顯然是後來那些歌功頌德派的附會,但說朱元璋從來也沒考慮過朱棣,恐怕也不符合事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任藩王於北平。如此重要的分封諸王事宜,朱元璋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北方邊境一直是漢人王朝的一塊心病,尤其是燕雲十六州以北,更是自從後晉石敬瑭以來,近五百年未被收復。如此重要的地區,讓朱棣駐守,可見對朱棣能力的信任。
但是在朱元璋心目中,朱標是無可替代的。
朱標以文質彬彬,心地善良得到許多歷史學家的肯定,以至於好多歷史學家談到朱標,都讓為如果朱標不死,大明王朝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這種說法確實也有一點事實依據,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朱標確實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有聖賢之君的氣象。我們非常願意相信他如果繼位,肯定會是一個好皇帝。
朱標得到了朱元璋的絕對的支持和喜愛,這是一種無可匹敵的政治資本。此外,朱標還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就是說,朱標的太子之位是穩如泰山了。
明太祖在位30年,而朱標做了25年的太子,這25年中,沒有發生過任何像康熙皇帝廢立太子的那種事情,可見朱標確實是坦坦蕩蕩的君子,不搞陰謀那一套。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朱元璋特務機構的眼皮底下,如果有什麼謀逆的事情,想要不被發現,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釋,大概只有說:這個太子朱標沒有缺點。
朱元璋曾經想遷都西安,畢竟這裡是歷代王朝非常偏重的地方,這裡南北有山脈保護,東西有雄關可守,是天然的建都處所,是周秦漢唐四大最強盛漢人帝國的都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派朱標去陝西視察。
朱標在陝期間,收集整理了很多對政治有用的資料,並且繪製了詳盡的軍事地圖。
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獻上關中地圖後,就一病不起。同年五月十七,朱標在南京去世,享年三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