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標不死,其他王爺敢造反嗎?

2021-01-09 努力的威廉

古人造反,一般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也就是要師出有名。

看當時大明朝的政治情況,如果朱標不死,那麼皇帝大位的繼承人就不存在爭議,繼承人不存在爭議,造反就沒有理由,也就造不成反。

也就是說,如果朱標不死,那麼,那些王爺們(尤其是朱棣)就不會造反,或者說一時半會兒不會造反。

另外,從實力方面來說,當時爭奪皇位的熱門人選,其實並不多,主要集中在朱標和朱棣這兩個人之間。

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標是他與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1368年,朱元璋剛剛稱帝建立明朝時,就冊立朱標為太子了,如此急匆匆而又毫不猶豫地立朱標為太子,可見,朱元璋早就想過皇帝大位的繼承人問題了,而且人選就是這個朱標。

我們看看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的情況。

秦王朱樉是皇子中的老二,但朱元璋一直不喜歡他,雖然封他為秦王,但是,要不是朱標勸阻,朱元璋差一點就要把朱樉的王爵拿掉了。

晉王朱棡是老三,原來很受朱元璋喜愛,但被人舉報在五臺山藏匿兵器,有試圖謀反的跡象,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自古以來都是皇家大忌,更不要說以猛治國的朱明王朝的朱元璋了。這讓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不太感冒,而且和朱棣比起來,這個老三表現得相當弱智,尤其是帶兵打仗根本不行,讓朱元璋非常失望。

當父親的,總愛比較子孫的優劣。經過一番比較,朱元璋認為,朱棣是最像自己的。

朱棣面相忠厚,表面上全無心機,實際上是胸有城府,大智若愚,有勇有謀,非常有領袖氣質。而且,朱棣為人豪爽,不拘小節,又心細如髮。我們事後諸葛亮地看看他以後的作為,就會發現,他是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幾乎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對於皇位繼承人,朱元璋肯定是考慮過朱棣的,尤其是朱標死後。但是,在講究長幼尊卑的漢人政權中,嫡長制已經成為一種天經地義的綱常倫理,神聖不可侵犯。想選擇一個非嫡長子的人當皇帝,反對的聲音太大了。

當然,說朱元璋最希望立朱棣,顯然是後來那些歌功頌德派的附會,但說朱元璋從來也沒考慮過朱棣,恐怕也不符合事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任藩王於北平。如此重要的分封諸王事宜,朱元璋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北方邊境一直是漢人王朝的一塊心病,尤其是燕雲十六州以北,更是自從後晉石敬瑭以來,近五百年未被收復。如此重要的地區,讓朱棣駐守,可見對朱棣能力的信任。

但是在朱元璋心目中,朱標是無可替代的。

朱標以文質彬彬,心地善良得到許多歷史學家的肯定,以至於好多歷史學家談到朱標,都讓為如果朱標不死,大明王朝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這種說法確實也有一點事實依據,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朱標確實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有聖賢之君的氣象。我們非常願意相信他如果繼位,肯定會是一個好皇帝。

朱標得到了朱元璋的絕對的支持和喜愛,這是一種無可匹敵的政治資本。此外,朱標還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就是說,朱標的太子之位是穩如泰山了。

明太祖在位30年,而朱標做了25年的太子,這25年中,沒有發生過任何像康熙皇帝廢立太子的那種事情,可見朱標確實是坦坦蕩蕩的君子,不搞陰謀那一套。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朱元璋特務機構的眼皮底下,如果有什麼謀逆的事情,想要不被發現,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釋,大概只有說:這個太子朱標沒有缺點。

朱元璋曾經想遷都西安,畢竟這裡是歷代王朝非常偏重的地方,這裡南北有山脈保護,東西有雄關可守,是天然的建都處所,是周秦漢唐四大最強盛漢人帝國的都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派朱標去陝西視察。

朱標在陝期間,收集整理了很多對政治有用的資料,並且繪製了詳盡的軍事地圖。

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獻上關中地圖後,就一病不起。同年五月十七,朱標在南京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時,假如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不敢以清君側名義造反?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至極,從此再也不立皇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僅用四年奪得皇位。假如馬皇后能一直活到朱允炆即位,那朱棣還敢起兵反叛嗎?朱棣是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開創了永樂盛世,把明帝國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的創業史並非那麼光明正大。
  • 朱標究竟有多厲害,為什麼說他不早死,朱元璋子孫就不會內鬥
    朱標真的非常的厲害,如果朱標年輕時不死,朱元璋的後代肯定不會發生內訌。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朱標在兄弟中擁有絕對的權威。朱標在整個朱元璋家族中擁有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由朱標的地位決定,朱元璋對他的崇敬和朱標本身的能力決定。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他自出生起基本上就奠定了太子之位的權威,他的25個兄弟從沒有那個,敢有過爭奪他太子之位的心思,包括了文韜武略的朱棣,都只能選擇蟄伏。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是明朝繼位最順利的皇帝。要說太子朱標,我們先談下他爹,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老朱是歷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祖上世代貧農,到他出生時,又是元朝末年,民不聊生。
  •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造反嗎?
    心地善良的馬皇后去世時年僅51歲,死在了自己丈夫朱元璋和長子朱標前面,在朱棣繼位之後,為馬皇后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可見朱棣十分重視馬皇后,這不禁讓人們發問,如果靖難之役時,馬皇后沒有死,那朱棣還會不會造反呢?第一種:很大概率不會朱棣造反為什麼說不會呢?
  • 假如馬皇后沒死,朱棣能成功造反嗎?
    馬皇后病逝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壽享51歲,我們現在假設馬皇后活到了建文年間,而朱棣又起兵造反了,那他造反能不能成功呢?馬皇后是大戶人家出生,自幼聰明伶俐,能詩會畫,貫古通今。胡惟庸謀反罪牽連到開國元勳,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朱元璋想要殺他,馬皇后極力為宋濂求情,最後朱元璋只將他免死發配。馬皇后有母儀天下之範,深得天下臣民的尊敬而愛戴,由於長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南徵北戰,馬皇后對政務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她主張以「寬柔」治天下,對朱元璋的「嚴猛治國」經常進行言語上的勸止,可以說馬皇后很早就參與了政務,是具備一定政治水平的。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馬皇后(圖片借鑑,侵權可刪)除開兩父子的爭端不說,眾皇子不敢和朱標爭奪太子之位的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朱標尊崇的地位;朱元璋在創建明朝之時,就已經對老朱家如何世世代代統治江山問題下過結論,做過思考;特別是皇位繼承問題
  • 明朝為什麼不準王爺進京?清朝為什麼不準王爺出京?哪個效果更好
    說白了明朝的王爺就是被朝廷當豬養起來了,什麼都不用幹,一生無憂無慮的等死就好。一語概括:「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王爺坐鎮一方就以保護封地為由來練兵,慢慢的形成地方勢力過大,中央權力衰減,造成了大一統盛世竟然出現了朱棣靖難的情況。而且明朝的藩王分封不斷,只要是皇室子弟就會有爵位,皇帝的兒子是親王、親王的兒子是郡王、郡王的兒子是鎮國將軍以此類推。(除了長子世襲爵位,其他都降一等。) 到天啟皇帝的時候明朝宗室養了六十多萬人,這些人都啥也不幹,就靠皇家養著。
  • 朱元璋為何要把太子之位給朱標?而不是朱棣?
    比如,秦始皇覺得嫡長子扶蘇「不類我」,把他發配到邊關修長城。劉邦覺得劉盈「不類我」,就算已經立劉盈為繼承人了,也想把他換掉。朱棣覺得他的嫡長子朱高熾「不類我」,遲遲不願立他為太子。趙匡胤也是覺得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不類我」,沒有很快確立他們為繼承人,才給弟弟趙光義留了機會。康熙皇帝(他從功績上說,其實也算一個開國皇帝)也是覺得他立的繼承人胤礽「不類我」,因此,雖然很小就把他立為太子,但後來兩次廢黜了他。
  • 古風腐文,攝政王跪在王爺門口:「寶貝,我再也不敢納妾了!」
    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獻上古風腐文,攝政王跪在王爺門口:「寶貝,我再也不敢納妾了!」第一本《殘情王爺,溺寵二嫁妃》——暮雨林簡介:「爺,王妃在長安街把人給打了!」「她沒事吧?」君莫言擔心了。暗衛滴汗:「爺,王妃沒事。但……但是打的人是榮貴妃!」「榮貴妃?派人去告訴皇上,從今後本王不想再見到榮貴妃。」
  • 實在搶不了
    歷朝歷代爭奪皇位之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唐朝李世民弒兄奪位,血濺玄武門;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數位皇子被囚禁而死,終免不了手足相殘的悲劇。然而在明朝朱元璋時期,雖然老朱閣下也有二十多位皇子,數量不少,但是在太子朱標在位時期,卻並沒有發生有其他皇子爭奪太子之位的事件,這是為什麼呢?
  • 開封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八王爺篡位失敗被貶小皇帝繼位
    本文由文龍說歷史獨家原創首發,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文龍說歷史百家號開封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八王爺篡位失敗被貶小皇帝繼位正在出宮的包拯因為宮門緊閉,因此包拯被攔截下來,被帶到了八賢王面前,八賢王為了確定皇上是否將下毒懷疑到他身上,從而起疑心,於是便查問包拯。
  • 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姑且,鰲拜手中真的握有40萬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命於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向來都是只聽從旗主的命令。而鰲拜只是鑲黃旗,他並不是旗主。除了鑲黃旗,還有正黃、正白旗,這些都是皇帝直接統領。
  • 知否:同樣是貴妃造反,何以劉貴妃令人討厭,榮妃卻讓人心疼?
    劉貴妃造反完全是因為欲壑難平,她太貪心,想要的更多,所以無視了皇上的恩寵,皇后的寬容,所以她這樣的行為是讓人不齒。皇上可以原諒太后的偏執,但絕對不會放過劉貴妃的忤逆。造反失敗,劉貴妃還寄希望於太后能出面,自己的丈夫自己不信任,想著太后說的皇上無德,不配大位,不想想自己是皇上的貴妃,離了皇上自己是什麼?孩子那麼小,怎麼做皇帝?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生下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沒有人對朱標下手
    也正是由於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以他自從做到皇帝之位上,在明朝的初期,他又已經對於以後的皇帝繼承人有了人選,那就是朱標。朱標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在小時候就已經被朱元璋立為儲君,而且一直都非常細心的對其進行栽培。在這裡就能夠看得出來,其實朱元璋對於他這個長子也非常滿意,朱標也是一個可塑之才,在朱元璋的要求之下,他都能夠完成。
  • 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六國,他活著的時候有人敢造反嗎?其實還真有
    秦始皇嬴政 前兩個時期還沒有統一天下,還不叫秦始皇,所以此處不用討論,主要說的是第三個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到去世前,天下有人起義嗎?
  • 朱元璋喜歡朱標,是因為他是皇后所生,還是因為嫡長子的緣故?
    他與馬皇后所生的有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有人說朱棣和朱橚也是馬皇后所生,不過始終存疑。朱元璋有很多妃嬪,但在眾多妃嬪中,他最敬重的還是結髮妻子馬氏。朱元璋與馬氏的感情非常好,各種關於馬皇后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馬氏的父親是馬公,由於他沒有兒子,所以將馬氏視為掌上明珠。馬氏非常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不過美好的日子沒有多久,父親馬公因為殺人外逃了。
  • 大將軍嘲笑皇帝:皇帝舒服還是王爺舒服?皇帝微笑道謝,殺心大盛
    但是有一缺點,就是性格不好,不但脾氣暴躁,容易衝動壞事,更是不知道進退。他的這個缺點可是由來已久,想當初和陳霸先一起開創基業,決定攻城,順利到達,但是在兵臨城下的關鍵時刻,陳霸先卻下令不進攻等候命令。這個時候作為先鋒的候安都本該是靜觀其變,或者提出建議,但衝動暴躁的候安都直接跑人面前去開罵:"我們本來就是造反的,還在這裡墨跡等死嗎?"
  • 迎新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這一年,奶奶吃過早飯,就念念叨叨的給灶王爺上供,有糖瓜和其他的一些東西。晚上就把糖瓜撤下,把灶王爺點燃,讓他上天。奶奶這樣還不算,還的囑咐灶王爺,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上天說好事,賴話別提。灶王爺就這樣完成了他一年的使命,然後在奶奶的糖衣炮彈轟炸下,飛升上天。做了一年的一家之主,只有在這幾天裡算是天上的人。然後給玉皇大帝匯報我家的一年情況,他也一年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