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停止自轉的地球真的可以去流浪嗎

2020-12-0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因為電影《流浪地球》的上映,2019年已被冠以「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稱謂,許多觀眾讚嘆電影裡不輸好萊塢大片的視覺特效,但也有觀眾質疑「帶著地球去流浪」的可行性。科幻的歸科幻,科學的歸科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學教授苟利軍將在本文裡探討,人類是否能建造行星發動機把整個地球搬離太陽系。

在大家的期盼當中,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終於在大年初一上映了,它在之前的點映當中就飽受讚譽。這部影片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而來。講述了太陽即將死亡,即將進入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即將被膨脹的太陽大氣所淹沒。在人類命運即將面臨存亡的關頭,人類聯合政府做出了一項決定,將地球作為一個龐大的飛船駛離現有軌道,駛向距離我們最近、4.2光年的比鄰星。

《流浪地球》海報

從地球原有軌道到遙遠的比鄰星,按照小說而言,這是一場長達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計劃,它分為了五個階段:(1)剎車階段:憑藉赤道上的「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轉;(2)逃逸階段:全功率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加速駛出太陽系;(3)先流浪階段:利用太陽和木星完成最後的加速,駛向人類選定的新家園「半人馬座比鄰星」;(4)後流浪階段:駛出太陽後,行星發動機全功率開啟,利用500年時間將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後滑行1300年;然後調轉發動機,利用700年進行減速;(5)新太陽時代: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衛星。

儘管計劃所需時間極為漫長,然而小說也僅僅橫跨百年,以一個人的一生作為背景,描述了人類在地球離開太陽系過程中的各種境況。作為電影,它更是僅僅展現了一個極短的場景,也就是上面所講的後流浪階段。地球在利用木星實現引力彈弓加速的時候,因為行星發動機的失效,地球被木星所吸引,彼此距離不斷減小。為了避免地球撞毀到木星上,在嘗試了一系列的地面方法失敗之後,地面上的救援隊想出利用行星發動機噴出的高能氣體流來點燃木星大紅斑的方法,以期望產生的超強衝擊波將地球推開。不過最終因為行星發動機的的動力不足,還是依靠中國太空人劉培強最後將太空站點燃在離子流上,補足了能量,從而使得大紅斑被成功點燃,釋放出超強的衝擊波,地球被成功挽救,繼續開啟了駛向比鄰星的流浪旅途。

《流浪地球》劇照

我有幸之前受邀去導演工作室觀摩,並且在電影上映當日在影院觀看。電影院裡將影片當中的特效展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完全沉浸其中並且為不少場景所感動。電影以非凡和逼真的特技效果,再現了地球在流浪過程當中所遭遇的世界末日的恢弘場景。整部片子從特效上而言,已經堪比好萊塢大片,故事情節也是有松有馳,緊張之中也不乏一些輕鬆有趣的對話。作為中國科幻第一片,的確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此部電影被定義為硬科幻,肯定是包含有不少的科學成分。比如太陽在燃燒完最中心的氫之後,因為中心氦發生進一步聚核反應而產生更多熱量,從而發生膨脹,這一點就已經為很多人所熟知,完全符合我們的科學認識,而流浪地球就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比鄰星,這也是符合我們的認識,而且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也是以比鄰星為背景的,就是因為它是一個三體恆星系統。

《流浪地球》劇照

整個電影的場景是發生在地球脫離原有軌道之後。在電影當中,因為地球遠離太陽,接收到的太陽能量減少,所以地球表面溫度急劇下降,所以我們看到的人類都已經轉入地下生活,而地面上的城市保持完整,不過都已經被冰凍起來,成為了一個冰雪世界。

整部電影涉及到非常多的天文知識,今天,讓我們就以科學的角度,選取電影當中提及的幾個場景,深入審視看其看是否符合科學的原理。

人類是否能夠讓地球停止轉動?

在「流浪地球計劃」中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讓地球停止轉動,儘管在電影中沒有直接展現這一場景,但是電影當中的旁白中有所提及,讓我們就先來看一下這個停止轉動是否可以實現。

在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地球的轉動能量的多少。關於能量的多少,我們很容易的從網絡上搜索到,地球的轉動能是2.24E29焦耳,這個能量是非常的巨大。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從而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這個能量巨大,一個原子彈釋放出來的能量差不多相當於1百萬個TNT當量,或者就相當於是4.2E15焦耳,而歷史上曾經實驗過的釋放能量最強的大伊萬氫彈,釋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萬TNT當量,或者就是2.1E17焦耳,然而相比較地球的轉動能量,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大約相當於1萬億(1E12)個大伊萬的氫彈同時爆炸。

《流浪地球》劇照

不過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果能夠熟練掌握了重核聚變能力的話,產生的能量的能力將極大提高。按照電影所說,每個行星發動機通過重核聚變能夠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而現在的太空梭的推力大約在2000萬牛頓,也就是未來的推力大約是現在推力的100億倍)。那讓我們來利用這個估算一下應用到地球質量上,所以很容易地就知道產生的加速度是0.00000025 (或者2.5E-7)米/秒2。在赤道附近的轉動速度大約就是每秒460米。對於一個發動機而言,如果能夠持續不斷的產生反推力,那麼也需要21857天(大約60年)的時間才能夠讓地球停止。不過按照電影所言,在這一萬個行星發動機當中有一部分是位於赤道之上用於減速的,如果數量可以達到100左右的話,那麼就可以在相對很短的時間來停止地球轉動。不過必須要求這些發動機是持續不斷並且提供相同的反推力。所以我們看到這個難度可是非常的高,對於地球人類幾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

一旦地球停止轉動,地球將會發生什麼?

如果地球一旦停止轉動,那麼地球上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或許你會想著,地球不是類似於物理學當中的剛體麼,難道沒有了轉動,就會發生很巨大的變化麼?

最直接的一個效應就是沒有了轉動,目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大陸都會被海洋所淹沒,這一點的確在電影當中有所提及,原因很簡單。在地球轉動的時候,因為離心力的緣故,作為液態的海洋會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轉動,這些水會向兩極流動,從而造成大陸被淹沒。根據美國ESRI公司的動畫模擬,最終幾乎所有的大陸都會被淹沒,只剩下赤道附近的一圈超級大陸凸顯出來,如果人類要想繼續在大陸上生存下去的話,這將會是唯一的一個希望,不過在電影當中,人類是移居到了地下生活。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對於赤道附近的唯一大陸,也是充滿了很多危險。在轉動的時候,同樣是因為離心力的作用,地球的赤道地殼會顯得更為突出一點,然而在沒有轉動的時候,那麼赤道附近缺少離心力,所以很可能會導致板塊坍縮,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全球地震或者海嘯。所以我們將很難看到那些完整保持的城市,不僅在地面上修建的那些行星發動機或許就很難存在了,而且居住在地下或許也非常困難的。

因為沒有了轉動,所以地球將會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陽,另外一面而將一直處於黑夜當中,就仿佛我們在南極或者北極所經歷的極晝或者極夜那樣。儘管有地球大氣的存在,但是遠離太陽的一面,還是會因為長期得不到太陽的照射,從而溫度變得很低,不太適合生命的存在。

儘管我們對於磁場的產生機制並不是非常的清楚和確定,一種流行的說法就是因為地球外殼層和內核之間的轉速不同導致的。如果地球自轉停止,而且兩個區域都停止,那麼地球磁場有可能會突然消失。通常情況下,地球磁場的存在,它不僅僅能夠為我們指明南北方向,更重要的是磁場起到了保護作用,能夠將來自於太陽的帶電粒子屏蔽於地球大氣之外,從而太陽粒子很難直接穿過磁場,直接進入低層大氣,保護了地球大氣層不會丟失掉。不過這些帶電粒子會沿著磁力線向兩極運動,帶電粒子最終與大氣中的粒子相互作用,使得粒子發生激發,從而產生我們所看到的極光。而沒有了磁場,太陽風能夠不受任何阻礙,長驅直入進入地球大氣,從而在全球各個地方形成我們所說的極光,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地球大氣有可能逐漸損失掉。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現在的火星大氣目前僅僅是地球大氣質量的百分之一,然而在三四十億年之前,火星也像目前的地球一樣,有著海洋,有著濃厚的大氣,非常溫暖,非常適合生命的居住。然而就是因為後來火星整體磁場的消失,在太陽風的衝擊之下,火星大氣就逐漸逃逸到了太空當中,越來越少。如果地球沒有了磁場,那麼我們的地球也將經歷這樣的遭遇。目前,正是地球的磁場保護了我們人類,使得我們免受太陽風的衝擊。

《流浪地球》劇照

電影當中展現了一個被冰雪封凍但保存完整的世界,所以我們通過上面的分析看到,如果我們能夠讓地球逐漸停止,那麼其實在地球逐漸停止的過程當中,地球已經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建築早已經在地殼的變化過程當中不復存在了,完全不是電影當中所展現的那樣。

脫離木星引力的方法合理嗎?

整部電影所展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擺脫木星的「剛性洛希極限「點。這其實就是「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三個「先流浪階段「。這裡我們需要明白地球駛入木星周圍的原因。木星引力是如此之強,為何地球不躲著木星行駛?其實在電影當中,聯合政府本來想通過一種叫做引力彈弓(gravitational slingshot)的效應,使用木星對地球進行加速,沒想到部分行星發動機失效,導致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逐漸進入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出現了電影當中所呈現的災難。其實引力彈弓效應在探測器飛行中被廣泛使用,通常被當做一種節省能源的加速方式,旅行者一號就是利用木星和土星兩次引力加速,才得以逃出太陽系。

這個效應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因為行星本身也在圍繞太陽轉動,所以當行星吸引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的同時,就實際上賦予了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一部分速度,當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逃離出去的時候,就相當於被加速了。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類似例子來理解。如果我們站在靜止的地面上向運動的火車頂上扔一個網球,在網球被彈起來的時候,地面上靜止的人看到網球的速度,其實就是火車速度和網球原來速度的疊加。所以當天體從某個行星周圍逃離的時候,其實就是本來的速度和天體速度的疊加。

木星

接下來我們再來簡單解釋一下電影中出現的另外一個燒腦名詞:剛體洛希極限。簡單說來,就是一個類似地球的巖質天體被木星的潮汐力撕碎的極限半徑。因為距離木星很近,在靠近木星和遠離木星的地球表面上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木星引力,我們把這種力的差別稱之為潮汐力。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距離木星越來越近的情況下,這種潮汐力會變得越大。在靠近木星一定距離時,大到一定程度時,整個地球就會被撕裂,這個特殊的臨界距離被科學家們稱之為剛體洛希極限。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旦地球跨過了這個點之後,地球會被粉碎,地球上的人類肯定無一生存,流浪地球的計劃也將隨之破滅。而按照電影當中所言,這也是為什麼聯合政府看到地球即將跨過洛希極限點的時候,就已經打算放棄地球,而保留了太空站,讓太空站成為人類文明生存的諾亞方舟。

《流浪地球》劇照

接下來再讓我們看一下電影當中讓地球擺脫木星引力的場景:在地球即將進入木星的洛希極限點之前,地面上的救援隊試圖用所有行星發動機的能量集中到其中一個,然後去噴射點燃木星的大紅斑,不過因為部分發動機沒有完全工作,所以總共7萬公裡的距離還差5000公裡才能得以點燃。在這涉及地球存亡的緊急關頭,吳京所扮演的太空人劉培強駕駛著空間站在粒子流當中爆炸,空間站攜帶的巨大能源彌補了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不足,最終木星大紅斑被成功點燃,產生劇烈的衝擊波,這股來自於木星的氣體巨浪將地球從木星周圍推走,避免了被木星引力撕碎的危險。木星大紅斑中的氫可能被點燃嗎?木星的氣體衝擊波真可能將地球推走嗎?簡單的答案就是這兩個情形都不太可能發生。如果要想讓大紅斑中的氫燃燒,需要地球有充分的氧氣混合。不是被木星吸積的地球大氣中包含有大量氧氣麼?但是需要知道,即使包含有氧氣的地球大氣在吸積到木星表面的時候,因為時間很很短,也不會和氫氣均勻混合,所以產生大規模燃燒的可能性非常小。假若可以燃燒發生爆炸,產生非常強的衝擊波,也不太可能對地球本身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這個衝擊波是什麼?其實就是高速運動的氣體粒子,非常類似於來自於太陽的巨型爆發產生的太陽風。依靠燃燒氫氣釋放能量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加速氣體的很好方式,最終的速度不一定有太陽風的速度快。即使快很多,當這些高速運動氣體抵達地球時,地球因為有磁場的保護,通常這些氣體並不會直接打到地球表面。即使這些粒子能夠穿透磁場,其實更多的作用將會是地球大氣的中的粒子相互作用,產生非常壯觀的極光現象,並不會產生很強的推力。這個衝擊波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類似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蚍蜉撼大樹——自不量力。不過,如果所謂的衝擊波很強的話,地球大氣倒是很有可能被衝擊波部分剝離掉的。

《流浪地球》劇照

當然地球在太空流浪的徵途之後也並非一番風順,逃離木星洛希極限點也僅僅是萬裡徵途當中所碰到的一個小插曲而已,在前往比鄰星的路途當中,還有很長的距離等待著地球去走。木星軌道之外,有著包含冥王星的小行星帶,俗稱柯伊伯帶之外,最外層還有一個呈現為球形的奧爾特星雲,這些區域都布滿了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小行星,而且這些區域的尺度非常大,尤其奧爾特星雲一直可以延伸到大約比鄰星距離的一半,所以地球在抵達比鄰星之前,如何安全地經過這些小行星帶,如何避免被小行星不斷相撞也是很有挑戰的。即使人類的技術能夠順利抵達比鄰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比鄰星的周圍並不適合生命的居住。比鄰星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七分之一,所以適合生命發展的宜居區也是距離中心恆星很近,劇烈的爆發有可能會將存在的生命殺死。而且在2016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在比鄰星周圍已經發現了一個位於宜居區內的行星,所以到時如何讓地球精確的存在於宜居區的另外一個軌道上,而不與現有行星相撞,對於地球人類也是極大的挑戰。

無論如何,地球的流浪之路會是非常艱辛。不過我們需要知道,在整個人類面臨危機的時候,將地球整個當做一個飛船移走,是一個非常大膽且富有想像的想法,儘管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人類的能力無法實現。不過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它不完全是生活或者科學的完全再現,所以儘管這部電影當中包含了許多不科學的想像,但是依舊需要我們為之鼓掌。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而想像則為人類進步指明了方向。作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讓我們先去享受《流浪地球》電影帶給我們的欣喜。

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也如中國的科學發展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需大家共同努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流浪時代I(加速),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流浪時代II(減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新太陽時代,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把地球推到其他星系真的可能實現嗎?
    簡單說就是發達到可以把地球推到另一個星系的程度,那麼地球確實可以被推走!(廢話) 但事實上呢? 不知道你想過沒有,如果人類科技真的能達到把地球推到其他星系的高度,人類還需要把地球推到其他星系嗎?那個時候人類肯定早就飛出太陽系,銀河系,甚至人類物足跡早就遍布宇宙,什麼戴森球早就實現了,人類「吃飽了撐的」沒事去推動地球玩?
  •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在之前我們也看到過不少劉慈欣的作品,那裡面有一部特別的突出,它描繪了一個叫做流浪地球的概念。在這種絕境之中人類為了尋求未來的發展,因此把整個地球改造成了宇宙飛船,通過極為巨大的13顆噴射注,讓地球進入到加速狀態,最終變成了流浪在宇宙中的地球宇宙飛船。這雖然是一部科幻作品,但它其中所提到的那些科幻概念實在是讓人震撼,這之中蘊含著很多的科技道理都值得我們借鑑。
  • 流浪地球:終有一天,我們需要帶著家去流浪
    雖然等我拖拖拉拉去看電影的時候,勤快的師兄已經寫完影評了,但是看在藍楹好不容易想更文的面子上,師兄似乎好像應該是答應了發我的觀後感。師兄的影評一定包含很多方面,所以藍楹就估摸著寫一些自己覺得師兄應該沒有寫過的東西。帶著地球去流浪在眾多安利下,沒文化的藍楹仍然沒有看過劉慈欣的小說,當然也沒有看過原著《流浪地球》。接下來,就來談一談這部「上了天」的科幻電影吧。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你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嗎?大年初三《流浪地球》票房逆襲
    從大年初一上映以來,《流浪地球》口碑上揚,大年初二《流浪地球》票房環比大漲37.5%,到初三,累計票房早已經超過9個億。除了好成績,還有不少的傳說。比如,有很多人看完這片子不禁感慨:「這電影真的是咱中國人拍的?」
  • 現實版「流浪地球」,帶你去流浪
    春節至今,硬核電影《流浪地球》刷爆朋友圈、微博,也刷新了人們對國產科幻影片的印象,突破36.51億的票房成為內地電影史的亞軍。在劉慈新原著小說的框架下,太陽即將毀滅,面對絕境,人類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踏上尋找新恆星的流浪之旅…
  • 流浪地球:0.17%的光速,2500年100代人,開著地球去流浪的結局
    《流浪地球》和《三體》都是劉慈欣所寫的科幻小說,但二者之間並無聯繫,劉慈欣是一名科幻小說家,2015年,他憑藉《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書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流浪地球》則獲得了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
  • 《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
    《流浪地球》目前是中國歷史票房第三高的電影,與第二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相差不到4億元,隨著本周《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的上映,兩者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甚至名次調換也說不定。眾所周知,《流浪地球》改編自憑藉長篇科幻小說《三體》成為首位雨果獎得主的中國作家劉慈欣的同名中篇小說。儘管這部電影被奉為國產科幻大片,但其實更接近於羅蘭艾默裡奇的那種災難片。在觀看過程中,你會聯想到艾默裡奇的代表作《後天》和《2012》,以及艾默裡奇的編劇搭檔迪安·德夫林近年執導的《全球風暴》。
  • 外國人如何評價《流浪地球》?
    本文是Polygon編輯對《流浪地球》作出的點評。Netflix《流浪地球》宣傳片:  如果一場電影事關兩起太空災難、無數視死如歸的犧牲、以及一位軍人舉起機槍,對著碩大無朋的木星天象開火嘶吼,發洩心中悲憤 ……這些描述聽起來正對你胃口的話,那我有一部合適的電影想要推薦給你。
  • 《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
    》相差不到4億元,隨著本周《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的上映,兩者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甚至名次調換也說不定。 眾所周知,《流浪地球》改編自憑藉長篇科幻小說《三體》成為首位雨果獎得主的中國作家劉慈欣的同名中篇小說。儘管這部電影被奉為國產科幻大片,但其實更接近於羅蘭 艾默裡奇的那種災難片。在觀看過程中,你會聯想到艾默裡奇的代表作《後天》和《2012》,以及艾默裡奇的編劇搭檔迪安·德夫林近年執導的《全球風暴》。
  • 《流浪地球》火了,港澳臺媒:中國科幻有了自信
    港澳臺媒體也對電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並評論稱,《流浪地球》「流浪」得好,讓中國人的思維活躍了起來,也讓中國科學和科幻的發展實現了並軌運行和協調發展。   濃厚的中國哲學和印記 具有「家國情懷」   臺灣《旺報》13日發表評論指出,《流浪地球》帶有濃厚的中國哲學和印記。片中隱而不現但始終橫貫的主題,可以歸納成「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哲思!故事的緣起和結束都在於家庭和傳承,具有濃重的中國「家國情懷」。
  • 流浪地球,宇宙鄉愁
    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末日危機,人類出走,在外太空尋求新家園的故事屢見不鮮。唯獨在流浪地球的故事裡,人類選擇背負著地球家園一同遷徙。這個來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宏大設定,讓這部影片成為了一場真正意義上世界級製作、中國化內核的科幻。這場「宇宙鄉愁」背後,是一幅中國科幻不同於世界軌跡的沉浮錄。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國科幻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出現在1999年。
  • 果然,二次元還是對《流浪地球》下手了……
    只是,我沒想到,《流浪地球》這部硬核科幻作品,也難逃「降維打擊」!這還得歸功於萬千腐女的一顆天真爛漫的cp心。所以,當我看到「劉培強x moss」的cp上熱搜之後,我是一臉震驚的,更別提人類堅決反對的地木cp了。
  • 《流浪地球2》官宣定檔,吳京是否還繼續參演,票房能否再創輝煌
    《流浪地球》打開了內地科幻片的大門,遺憾的是在半年之後就被《上海堡壘》給關上了,如今《流浪地球2》正式官宣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雖然還有兩年多的時間,但消息一出仍令粉絲們激動不已,似乎已經看到大陸科幻片將要再次崛起。
  • 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
    直到《流浪地球》在今年的賀歲檔出現,原來,我們國產的大片兒,也是這般的耐人尋味,精彩至極,讓人心悅誠服的為其撫掌喝彩!圖片源自網絡【硬核】「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而我們的電影,則直接世界大統,「帶著地球去流浪」!格局夠大!腦洞夠大!膽識更大!
  • 為什麼說《流浪地球》不能標誌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
    《流浪地球》海報引爆票房的《流浪地球》被視為「中國科幻元年」的誕生而獲得了大量關注。目前,許多觀眾對影片讚賞有加,觀察他們的評論可以發現,他們大多積極把《流浪地球》和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捆綁在一起:「終於,輪到我們仰望星空」、「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想想就激動」「工業化程度在國內前所未有」等形容出現在媒體與網民的評論裡。
  • 《流浪地球》再出科幻大片,海報是小綠人騎驢,稀奇另類科幻風?
    《流浪地球》上映之後,網友們對該片的評價很是不錯,關於該電影的一些幕後事情也引起了網友們的注意。比如郭凡導演在拍攝的時候非常困難,連服裝道具都沒有像樣的。或者是吳京在《流浪地球2》裡「抱怨」,說郭帆坑了他,自己要做演員,還要帶資進組,簡直太不容易。演員、導演等人言笑晏晏的場面很是和諧,大家都期待這他們把這樣的成績能一直做好並延續。
  •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得與失
    西夏:從《流浪地球》上映大火以後,有一個現象,因為我供職的成都八光分是一家以傳播科幻文化為主的公司,我們代理國內很多優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在《流浪地球》火了以後,很多電影公司找我們,問有沒有更多的《流浪地球》那樣的科幻作品,要買改編權。像芒果娛樂什麼的,很多公司問我們要,指定要「宇航題材、青春、愛情、正能量」那種。
  • 夢見帶著地球去流浪,把人類的家園建在比鄰星系的宜居帶
    太陽抵不過億萬年歲月的侵蝕,終將發生氦閃,晚年時的太陽內核坍塌收縮,外殼急劇膨脹,最終漫天的火光吞噬地球的運行軌道;如何躲避這個恆星級的災難,是今後整個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但是生存面前,唯有奮不顧身地投入航天科研事業,只有讓我們掌握的科技越來越強大,未來面臨的災難與危險才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