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線上也好、線下也好,全國連鎖的學校也好、一個人的培訓班也好,是不是靠譜都要看任課老師教得怎麼樣。老師教得怎麼樣,在於ta的教法是不是順應人類學習語言的六大原則。
原則一:聽得越多,記得越牢
全英語的沉浸式教學是非常適合孩子的,老師如果能做到整節課都說英文,並要求同學之間只能說英文,即使剛開始聽不懂,孩子也是能吸收進去的。但是,老師也應該調整自己的語言,去配合孩子學習的進度,不能過難。就像我們和小嬰兒說話的時候,會說「車車」、「吃飯飯」這樣的「嬰兒話」,而不是成年人的語言。另外,創造場景重複使用所教的詞彙和語法也是好老師應該做的,重複出現幫助記憶。
原則二:語言是在交流、對話、互動中學會的
學語言光靠聽是不夠的,老師一個人講一節課的課堂是絕對不行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通過與老師互動,來明白對方說了什麼。更何況年齡小的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時間短,需要老師通過調整課堂節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好的老師,應該知道孩子學多久會失去興趣,什麼時候需要換一個活動。在做遊戲、讀故事書的時候,問孩子問題、鼓勵孩子用豐富的詞彙描述事物、形容感受,都是非常好的。
原則三:孩子的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是最好的教學時機
年紀小的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玩具上的文字,會更有興趣。因為ta喜歡的玩具,讓孩子感到開心,而這種開心的感覺也會和上面的文字產生聯繫。在孩子對一個東西產生興趣的時候,圍繞ta的興趣開展話題,是學語言的好機會。同樣的,當孩子對於一個課堂活動很喜歡、很享受的時候,同學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都可以促進語言交流。老師如果能創造這種讓孩子全身心投入進去的活動,同時又加入語言學習的成分,就很厲害了。
原則四:學習語言需要語境,需要運用場景
比如教蔬菜水果的詞彙,讓學生寫一個購買清單就是很好的活動。運用的場景是,買菜之前做計劃,買菜的時候根據購買清單買,在現實生活裡用得上。而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詞彙,也因為這個清單,產生了關聯,更容易記住。在課堂裡,同學都會好奇別人想買什麼、為什麼,這樣聊起來也很好玩,就會進一步加強孩子們對新詞彙和句子的掌握。
原則五:詞彙和語法的學習是相輔相成、同步發展的
有研究表明,詞彙越豐富的孩子,ta的語法也能學得越好,反過來也是一樣。所以兩個方面的教學都很重要,都要抓。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有的老師可能會怕孩子聽不懂,教大量的詞彙,語法卻始終用最簡單的,這其實是不太有必要的。使用多樣化的句型,不僅是在教語法,也有助於詞彙的提高。
原則六:「消極的語言」不利於孩子學習英語
這裡說的「消極的語言」是指不促進對話開展的語言。比如大人常常跟孩子說的,「不要碰那個!」「安靜!坐好!」 這些話會結束兩個人的對話,而不是延展兩個人的對話。
而延展對話的語言,則會引起對話,引起思考。比如說,老師不是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問更多的問題去引導孩子思考,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答案。英語課堂裡,老師和學生都應該使用完整的句子,而不是用一兩個詞回答;每次對話最好都能有4、5個來回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