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貓頭鷹是一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夜行鳥類」,除了南極洲之外,其它地方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作為一種肉食性鳥類,貓頭鷹的主要食物是各類昆蟲、嚙齒類動物、小型的爬行動物以及鳥類等。
當它們捕食的時候,它們會通過鳥喙來捕殺獵物,爪子則會在捕獵的時候通過刺穿獵物,來起到固定和輔助等作用。不過,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遠古貓頭鷹的捕食方式和現今的貓頭鷹截然不同。
6000萬年前的貓頭鷹化石被發現
根據資料顯示,通過在上世紀初於羅馬尼亞出土的遠古鵜鶘目鳥類化石,科學家們發現,在白堊紀末,當恐龍還沒有在地球上消失的時候,貓頭鷹就已經開始有了雛形,不過,最早的貓頭鷹的生活習性,也和現在截然不同。
據報導,在最新一期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期刊》上,來自德國法蘭克福森肯伯格研究所的傑拉爾德·梅爾博士,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對一塊發現於30年前,一開始被誤認為是雪貓頭鷹化石而被擱置一旁的貓頭鷹化石,重新進行了研究。
通過研究,傑拉爾德·梅爾博士發現,這塊貓頭鷹化石距今竟然已經有6000萬年的歷史,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讓科學家們感到驚訝的是,遠古貓頭鷹的爪子竟然不是一樣大的,它的第三、第四腳趾上的爪子,要明顯比第一和第二腳趾上的爪子小很多。
對比如今的鳥類,這種爪子大小不一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特別是肉食性鳥類,比方說老鷹等猛禽類,它們的爪子都是一樣大的,而且現今的貓頭鷹爪子也是一樣大,研究者認為,這或許表示,6000萬年前的貓頭鷹是通過爪子來捕獵的。
為何如今它們的爪子一樣大?
在動物演化的過程中,為了生存而改變自己的捕食方式、生活習性等並不罕見。雖然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徹底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現今貓頭鷹的捕食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過,有觀點認為,這或許和3400萬年前的猛禽類崛起有關。
科學家表示,在始新世,伴隨著很多大型猛禽的出現,讓白晝捕食的情況變得困難,貓頭鷹雖然是肉食性鳥類,性格也是很兇猛的,但是和猛禽相比,顯然是落敗的,所以,為了生存,它們就只能朝著夜行鳥類的方向進化,或許捕食方式的改變也是源於此。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貓頭鷹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無法分辨顏色的鳥類,這在習慣了夜間出行的鳥類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科學家分析,這可能是貓頭鷹為了生存而放棄的祖先遺傳功能之一。
下一步,科學家們希望可以通過更多的貓頭鷹化石,來揭開貓頭鷹的演化之謎,同時搞清楚它們為何會丟失視錐細胞,成為永遠感知不到顏色的鳥類。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8月5日文章《6000萬年前腳爪異於現今 古老貓頭鷹或有不同捕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