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脾臟有運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還能夠向上向外輸布營養精微物質,並且協助管理氣血的生成和統攝,然而它卻最容易被「溼」 困住。《黃帝內經》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惡溼。打一個比方來說,好似一個機器樞紐位於人體中部,如果潮溼生鏽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溼阻最常見全身乏力、肢體困重、胸悶腹滿、口淡、胃口不佳、腹瀉便溏、小便不利、水腫、舌苔厚膩等表現。由於五臟六腑密切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脾臟被溼所困,還可以引起體內各大系統的病變,需要高度重視。
溼邪症狀,常見5種
人體感受溼邪的表現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見到的症狀主要有以下5種,下面對其進行簡單介紹,方便大家對照自我辨識。
1.舌苔厚膩
正常舌苔,應該是薄白的,當舌苔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舌面上有一層油膩狀黏液的苔質時,為膩苔;苔質較厚,望之不能見底,為厚苔。每天晨起漱口時,您不妨對著鏡子看一下舌苔,或許會讓您看到身體是否有異常。
2.全身乏力
溼阻的乏力帶有「困重」的特點,比喻來說,好像被溼毛巾裹住沉重而無力的感覺。中醫還有 「因於溼,首如裹」之說,意指頭部脹滿沉重,如有物裹住亦為溼阻的表現之一。
3.納呆便溏
這裡指的是溼者容易胸口悶,胃口不好,稍微吃一點就覺得飽脹。溼邪還有「濁」的特點,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膩不爽之外,分泌物和排洩物有穢濁不清的特點。比如小便混濁不清、婦女白帶增多、溼疹等。
4.口苦口膩
如果您常感到口中膩膩的,帶點苦味,即使美味佳餚,吃起來也索然無味,不妨注意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溼」。
5.身體酸重
關節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難以轉側,尤其在陰雨天。
健脾利溼,食物來幫忙
脾臟需要經常除溼,相關藥物很多,如健脾丸、歸脾丸、參苓白朮丸等,不過先別急著用它們,因為我們還有相對更安全的選擇——食物。我們平常吃的不少食物都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溼作用,可以適當多吃。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有益氣養陰、補肺脾腎、固精止帶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的治療,能夠補肺脾腎三髒。脾虛食少、體倦便溏、婦女帶下、兒童消化不良腹瀉等皆可選用。
△白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有健脾、化溼、消暑功效,可以用於脾虛溼盛、運化失常導致的食少便溏、白帶增多等。
△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功效,可以用於脾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編者註:大棗雖有益氣健脾作用,但用糖、蜜拌過的蒸棗不宜多吃。李時珍認為,用糖、蜜拌過的蒸棗「久食最損脾,助溼熱」)。
△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痺、清熱排膿功效,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洩瀉等的治療。
△冬瓜皮
味甘,性微寒,歸肺、小腸經,有利水消腫功效,可以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體內水液代謝不利疾病。
△玉米須
味甘,性平,歸膀胱、肝、膽經,有利水消腫、利溼退黃功效,同樣可以疏利小便,達到排除壅積的水液和溼氣的作用。
另外,它還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腎、小腸經,有利水除溼、通乳、解毒排膿功效。
綠豆
味甘,性寒,歸心、胃經,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功效,能用於暑熱煩渴、感冒發熱、吐瀉、水腫尿少的治療。所以說,綠豆湯不失為祛溼的好飲品,在夏季暑期則作用更加明顯。
祛溼需有法有度
曾流行一種很熱門的說法——紅豆加薏米,祛溼效果好。此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通常意義上把赤豆、赤小豆、紅小豆指為同一食物,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黃素、鈣、磷、鐵等,薏苡仁則是一味常用的食藥兩用中藥,兩者同煮食用,的確具有健脾除溼、利水消腫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多麼好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頗地過量食用。以紅豆和薏米為例,雖然它們均有較好的健脾利溼作用,且口感好,容易被接受,但這兩種食物均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如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過量進食或加餐紅豆薏米可能會加重糖代謝紊亂。另外,有些以「溼熱」表現為主的朋友,如見心煩口渴、小便黃赤等,還是應該以清化溼熱為主,紅豆薏米並不合適。
此外,大棗含糖量比較高,雖然有健脾養胃、調中補血之效,但是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過多食用;綠豆、冬瓜皮等品,性較寒涼,屬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適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現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愛喝熱水並能緩解症狀)。
每個人體質不同,並非每個人都會為「溼」所困。如果體內不僅並無溼阻,反而還屬於津液虧虛體質,卻「跟風」大量食用利水滲溼的食物和藥物,則會加重體內氣血津液和陰陽的失衡,導致身體的不適。
中醫治病的原則是辨證論治,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疾病和表現都不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食療能夠糾正人體失衡,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輕淺時效果比較明顯,病情複雜深重時可能作用較微弱,或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遇到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在醫師的指導下飲食調理、用藥治療。
中醫有雲,「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性纏綿」是溼的一大特點,即溼邪致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反覆發作,這是由溼邪的性質決定的。溼邪性黏滯,故致病具有黏膩停滯的特點。如同黏在手上的油,擦乾洗淨很費力。它容易與體內寒、熱等其他病因互相結合,變生多種疾病,或結為溼熱,或聚為寒溼。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家庭醫藥》,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