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盛行的夏季需要健脾,袪溼佳品紅豆薏米湯也許並不適合你!

2021-01-10 騰訊網

在中醫理論中,脾臟有運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還能夠向上向外輸布營養精微物質,並且協助管理氣血的生成和統攝,然而它卻最容易被「溼」 困住。《黃帝內經》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惡溼。打一個比方來說,好似一個機器樞紐位於人體中部,如果潮溼生鏽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溼阻最常見全身乏力、肢體困重、胸悶腹滿、口淡、胃口不佳、腹瀉便溏、小便不利、水腫、舌苔厚膩等表現。由於五臟六腑密切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脾臟被溼所困,還可以引起體內各大系統的病變,需要高度重視。

溼邪症狀,常見5種

人體感受溼邪的表現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見到的症狀主要有以下5種,下面對其進行簡單介紹,方便大家對照自我辨識。

1.舌苔厚膩

正常舌苔,應該是薄白的,當舌苔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舌面上有一層油膩狀黏液的苔質時,為膩苔;苔質較厚,望之不能見底,為厚苔。每天晨起漱口時,您不妨對著鏡子看一下舌苔,或許會讓您看到身體是否有異常。

2.全身乏力

溼阻的乏力帶有「困重」的特點,比喻來說,好像被溼毛巾裹住沉重而無力的感覺。中醫還有 「因於溼,首如裹」之說,意指頭部脹滿沉重,如有物裹住亦為溼阻的表現之一。

3.納呆便溏

這裡指的是溼者容易胸口悶,胃口不好,稍微吃一點就覺得飽脹。溼邪還有「濁」的特點,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膩不爽之外,分泌物和排洩物有穢濁不清的特點。比如小便混濁不清、婦女白帶增多、溼疹等。

4.口苦口膩

如果您常感到口中膩膩的,帶點苦味,即使美味佳餚,吃起來也索然無味,不妨注意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溼」。

5.身體酸重

關節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難以轉側,尤其在陰雨天。

健脾利溼,食物來幫忙

脾臟需要經常除溼,相關藥物很多,如健脾丸、歸脾丸、參苓白朮丸等,不過先別急著用它們,因為我們還有相對更安全的選擇——食物。我們平常吃的不少食物都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溼作用,可以適當多吃。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有益氣養陰、補肺脾腎、固精止帶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的治療,能夠補肺脾腎三髒。脾虛食少、體倦便溏、婦女帶下、兒童消化不良腹瀉等皆可選用。

白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有健脾、化溼、消暑功效,可以用於脾虛溼盛、運化失常導致的食少便溏、白帶增多等。

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功效,可以用於脾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編者註:大棗雖有益氣健脾作用,但用糖、蜜拌過的蒸棗不宜多吃。李時珍認為,用糖、蜜拌過的蒸棗「久食最損脾,助溼熱」)。

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痺、清熱排膿功效,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洩瀉等的治療。

冬瓜皮

味甘,性微寒,歸肺、小腸經,有利水消腫功效,可以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體內水液代謝不利疾病。

玉米須

味甘,性平,歸膀胱、肝、膽經,有利水消腫、利溼退黃功效,同樣可以疏利小便,達到排除壅積的水液和溼氣的作用。

另外,它還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腎、小腸經,有利水除溼、通乳、解毒排膿功效。

綠豆

味甘,性寒,歸心、胃經,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功效,能用於暑熱煩渴、感冒發熱、吐瀉、水腫尿少的治療。所以說,綠豆湯不失為祛溼的好飲品,在夏季暑期則作用更加明顯。

祛溼需有法有度

曾流行一種很熱門的說法——紅豆加薏米,祛溼效果好。此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通常意義上把赤豆、赤小豆、紅小豆指為同一食物,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黃素、鈣、磷、鐵等,薏苡仁則是一味常用的食藥兩用中藥,兩者同煮食用,的確具有健脾除溼、利水消腫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多麼好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頗地過量食用。以紅豆和薏米為例,雖然它們均有較好的健脾利溼作用,且口感好,容易被接受,但這兩種食物均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如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過量進食或加餐紅豆薏米可能會加重糖代謝紊亂。另外,有些以「溼熱」表現為主的朋友,如見心煩口渴、小便黃赤等,還是應該以清化溼熱為主,紅豆薏米並不合適。

此外,大棗含糖量比較高,雖然有健脾養胃、調中補血之效,但是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過多食用;綠豆、冬瓜皮等品,性較寒涼,屬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適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現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愛喝熱水並能緩解症狀)。

每個人體質不同,並非每個人都會為「溼」所困。如果體內不僅並無溼阻,反而還屬於津液虧虛體質,卻「跟風」大量食用利水滲溼的食物和藥物,則會加重體內氣血津液和陰陽的失衡,導致身體的不適。

中醫治病的原則是辨證論治,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疾病和表現都不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食療能夠糾正人體失衡,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輕淺時效果比較明顯,病情複雜深重時可能作用較微弱,或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遇到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在醫師的指導下飲食調理、用藥治療。

中醫有雲,「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性纏綿」是溼的一大特點,即溼邪致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反覆發作,這是由溼邪的性質決定的。溼邪性黏滯,故致病具有黏膩停滯的特點。如同黏在手上的油,擦乾洗淨很費力。它容易與體內寒、熱等其他病因互相結合,變生多種疾病,或結為溼熱,或聚為寒溼。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家庭醫藥》,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紅豆薏米湯祛溼,害苦了不少人!
    我有一位患者,堅信【紅豆薏米湯】能祛溼,剛開始喝還真有點效果,幾天後大便變得清爽了,她不禁竊喜,終於找到祛溼方法了!可讓她鬱悶的是,十來天后,大便又恢復如昨……怎麼回事?她固執地認為時間不夠,力度不夠,於是加大紅豆薏米的量,又十來天,開始便溏了。以前是大便黏膩,一天一次廁所,現在是便溏,一天需要上兩三次廁所。
  • 夏天祛溼好搭檔,紅豆薏米芡實茶!喝一碗,溼不在,精神滿滿!
    溼氣重為很多現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如何祛溼已經成為現代人心中的困擾。溼氣,通常分為寒溼、溼熱、風溼等等,溼氣,最喜歡侵襲脾胃,所以常常又會發生溼困脾胃或者脾胃溼熱的情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祛溼?有哪些中藥飲片或者食品是能夠祛溼的呢?
  • 你喝的紅豆薏米湯是祛溼還是增溼?
    現代人普遍「溼氣重」,素有十人九溼的現象,尤其是七八月份,溼氣當令。內溼表現為脾胃不佳,困頓疲憊,容易發生腹瀉、功能性胃腸炎發作等情況。溼邪不去,可能引起身體沉重、關節活動不利,甚至引發腰背僵硬或關節疼痛畸形。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了溼氣重呢?「溼氣重」主要與地理氣候和生活習慣有關。
  • 健脾益胃,遠離溼胖,來杯紅豆薏米茶!
    很多的女性的肥胖,都是因為體內的溼氣,導致的水腫易胖。溼氣有什麼表現呢?小仙女們可以自測看看!2穀物+草本配方,天然無添加,健脾益胃,遠離溼胖,輕鬆養成易瘦體質!宋代《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朮散,是益氣健脾、和胃滲溼作用的方劑,百優草紅豆薏米就是在此方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替換。將方劑中的中草藥,進行了食材的替換,在紅豆薏米的基礎上,加入健脾益胃的糙米、大麥、山藥等食材。
  • 溼氣太重怎麼辦?牢記:「多做2事,常喝1水」,溼氣輕鬆排空
    ,溼氣太重,會導致很多人患上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有關。在想辦法除溼之前,我們首先要會分辨溼氣重的表現,其實,溼氣也是分等級的,溼氣重的4個等級,自測一下,你體內的溼氣在哪裡?溼氣分4種級別:你是殿堂級溼氣嗎?
  • 夏季總感覺頭暈腦脹?可能是溼氣太重
    一到夏季,很多人會感覺頭昏腦脹、身體沉重、睏倦疲乏。小心,這可能是體內「溼氣」在搗亂。據了解,夏季高溫時,人們喜歡長期待在空調房內,也喜歡貪食冷飲,久而久之很容易降低脾胃功能,降低身體祛溼能力,造成各方面的代謝和身體裡的水不能及時排洩,聚集在體內,加重身體溼氣。
  • 夏季脾虛溼氣重怎麼辦?告訴你實用方法,健脾祛溼,身體變輕鬆
    脾臟乃後天之本,主運化,體內的水溼運化不出去,就會導致體內溼氣過重,也就會讓人出現很多不適,整個夏天就不太好過,容易發生很多問題。不想身體變沉重,就要及時健脾祛溼。脾虛溼氣重時,會有什麼表現?還要提醒一下,就是溼氣重,也分寒溼和熱溼,兩種情況表現不同,調理的方法也不一樣。要想更好的祛溼,就要分清寒溼和熱溼。一般寒溼的人,舌苔會厚膩、發白,在同樣環境中,會有點怕冷。溼熱的人,舌苔厚膩時,舌苔會發黃,還有口苦的現象,小便也會發黃。
  • 耳屎又溼又油,多半是溼氣纏身了!溼氣重的人,該怎麼祛溼?
    如果判斷體內溼氣重不重?夏天想要祛溼,應該怎麼做?早了解早受益。體內的溼氣過重,多餘的水分難以被及時排出去,就會滲透到身體的多個部位,耳部就是其中一個,耳屎會由幹變溼。溼氣重有外溼和內溼,內溼通常跟脾有關,脾主運化,一旦脾失健運、脾氣虛弱了,水溼無法及時被代謝,體內溼氣就會變重,溼氣重的人往往脾也比較虛;而外溼多半跟不注意保暖有關,經常處於低溫環境下,會讓溼氣有可趁之機。除了耳屎會變溼,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還有以下幾個表現,對照自查,若你中招,最好儘快祛溼,拖久了,可能諸多疾病會找上門來。
  • 溼氣重不能一概而論,有內溼和外溼、溼寒和溼熱之分,怎麼調理?
    溼氣重是個很常見的問題,人們知道要祛溼,卻受困於無論吃了多少中藥,溼氣依舊揮之不去,這就是沒有真正認清楚溼氣的緣故。身體內的溼氣不能一概而論,溼氣有不同的種類,分為內溼和外溼,溼寒和溼熱。內溼的常見表現,肚子有脹痛感,消化不良,大便沒有固定形狀,身體虛弱,臉色蒼白,說話聲音細小,記憶力差,舌苔胖大有齒痕等。內溼和外溼是從溼氣形成原因劃分的,受地域和季節影響顯著。如果溼氣症狀表現在春夏季更明顯,多是外溼,不因季節隨時出現,多是內溼。從地域看,北方氣候乾燥,飲食口味重,多以內溼為主,南方氣候溼潤,外溼更為顯著。
  • 可能是「溼氣重」,通過「吃」去掉溼氣
    很多人應該多多少少都會有溼氣的症狀,在常來看來患有溼氣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身體有溼氣時間久了,對於身體的損害還是非常大的,比如會導致人體出現疲勞想要睡覺,沒有精神學習或者是工作;導致沒有食慾,會容易影響到身體健康;自己的頭髮變油,每天清洗之後還是容易出油等,這些都是因為身體溼氣重導致,所以想要
  • 紅豆薏米湯,怎麼吃才祛溼?
    中醫認為,「溼氣重則百病生」,三伏天如何祛溼是養生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祛溼的明星良方——紅豆薏米湯被廣為宣傳,許多人自行熬製,天天飲用,卻發現非但沒能祛溼,身體反而越來越沉重。其實,紅豆薏米湯怎麼用很有講究。
  • 體內溼氣「橫行」,不想再做「溼人」的你,可以嘗試這幾種方法
    此外,光腳走路、睡覺太晚也會導致溼氣入侵。2、不科學飲食經常食用生冷的食物也會導致體內溼氣過重,尤其在炎熱的夏季,人們都喜歡喝上一杯冰涼的飲品來解暑,或者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這些也會使溼氣進入體內。這時,體內的溼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所以,經常泡澡有利於去除體內溼氣。2、多吃西瓜西瓜在祛溼方面也有比較明顯的作用,因為西瓜具有清熱利尿的作用,多食用西瓜後,體內的溼氣會隨著人體尿液排出,尤其是在夏季,多吃西瓜不僅可以解渴降暑,而且對祛除溼氣也有很好效果。
  • 拔罐可以去溼氣嗎
    但也不是什麼溼都可以用拔罐來去除,首先得分清楚體內的溼氣是內溼還是外溼:長期在空調環境中易造成外溼,對這種情況,拔罐是有一定療效的;如果是吃多了生冷瓜果,就易造成內溼,此時拔罐就作用甚微。 拔罐用途非常廣泛,基本不受季節的影響,但秋冬兩季天氣寒冷,拔罐時脫衣服容易著涼,要注意保暖。秋季偏燥,一周拔兩次罐就夠了,拔罐後3小時內不宜洗澡。
  • 女性去溼氣最快的方法_薏米紅豆湯祛溼嗎
    紅豆即紅小豆又名赤小豆,性味與歸經:甘、酸,平。歸心、小腸經。薏米性味與歸經:味甘、微寒。薏米紅豆湯是祛溼佳品,體內有溼氣,喝薏米紅豆湯的功效很顯著。此湯屬涼性身體虛寒者不宜。紅豆薏米祛溼嗎,當然真是肯定回答的。那有些人就說了我經常吃怎麼溼氣還是那麼重,其實要祛溼總得先了解什麼是溼氣吧。那溼氣是什麼呢?中醫理論溼氣是這麼解釋的「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裡有汙染,運動量少,身體就會陰盛陽虛,溼邪內鬱。」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溼是最難調的。難調是一回事,經常吃又沒有效果又是一回事。
  • 夏季是祛溼的時機!睡前這樣做,體內多年溼氣減少了,睡眠都變好
    褲子都扣不上~小編想告訴你,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夏季溼氣重的表現。夏季可以說是體內溼氣最盛的季節。那麼為什麼夏季溼氣重?一是外溼,夏季雨水多,溫度和溼氣上升,空氣中的溼邪加重,溼邪入侵人體;二是內溼,這是因為體內脾虛造成的。
  • 這4種食物,夏天越吃溼氣越重,祛溼小妙招給你,對症除溼效果好
    這4種食物不要吃了,夏天越吃溼氣越重,祛溼小妙招教給你,對症除溼效果好三伏天到了,氣溫升高,雲層加厚,雨水加多,空氣裡的溼度就會比較高,這樣溼氣更易侵體。中醫認為,最怕溼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對人的危害很大。
  • 十人九溼,作為「萬惡之邪」的溼氣,隨時都能趁虛而入!
    現在人們普遍注重養生之道,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問題「溼氣重」! 所謂「十人九溼」,不論你是男女、老少,作為「萬惡之邪」的溼氣,隨時都能趁虛而入; 如果你經常感到睏乏無力,四肢沉重、胸悶心煩、腹脹反酸……那麼你就一定要注意了!
  • 如何去除體內溼氣 溼氣過重怎麼辦?
    那麼,什麼是溼氣,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有溼氣?能否通過身體的一些部位變化自測溼氣重不重呢?家庭醫生在線燻蒸理療頻道為你介紹一些自測溼氣的方法,好讓你在夏季對症祛溼。   一、何為溼氣?   什麼是溼氣,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裡的津液沒有正常代謝,而是堆積在身體裡的某個地方,顯現出一些症狀,叫溼氣。
  • 祛溼先健脾?常吃4種食物,脾胃慢慢變強,溼氣或跟著溜走
    溼氣和脾胃的關係中醫認為,脾主溼,喜燥惡溼,脾臟對於人體內的水分具有運化的功能,它可以克制體內的溼氣,能夠促進體內水液加快代謝。如果人體脾臟出現了問題,水分運化受到影響,時間一長溼氣就會增多,並最終導致泛濫。反過來,溼氣重也更容易傷脾,脾傷又會加重體內溼氣,因而形成惡性循環。
  • 堅持2招,除去體內溼氣
    體內的溼氣就如同在器官上裹了一層溼溼的毛巾,導致各器官感覺沉重而無法正常工作。因此溼氣重的人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頭暈乏力、失眠多夢、食慾差還便秘等。不僅如此,體內溼氣太重還可能引起婦科疾病、風溼、溼疹等疾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