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是個很常見的問題,人們知道要祛溼,卻受困於無論吃了多少中藥,溼氣依舊揮之不去,這就是沒有真正認清楚溼氣的緣故。
身體內的溼氣不能一概而論,溼氣有不同的種類,分為內溼和外溼,溼寒和溼熱。不同的溼氣,對應的身體症狀也不相同。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非常有意思。他因為肥胖,怎麼減肥都減不下來,就去當地看醫生。醫生告訴他,是溼氣重了,要祛溼。這位患者後來吃了不少中藥,體重依舊很胖,溼氣也沒有去掉,原因也是因為沒有搞清楚溼氣的區別。
無論哪種溼氣典型的症狀表現,都是身材肥胖、浮腫,大便粘膩粘馬桶,腿腳沉甸甸的。但是不同的溼氣,有著具體的症狀區分。
外溼和季節、地域有關,春夏多雨,外溼就重,秋冬乾燥,外溼就輕。外溼常見表現,為頭昏沉、胸悶透不過氣、肢體睏乏無力、關節疼痛等。
內溼是脾胃問題,脾胃差,運化不好,溼氣就從食物中滋生。內溼的常見表現,肚子有脹痛感,消化不良,大便沒有固定形狀,身體虛弱,臉色蒼白,說話聲音細小,記憶力差,舌苔胖大有齒痕等。
內溼和外溼是從溼氣形成原因劃分的,受地域和季節影響顯著。如果溼氣症狀表現在春夏季更明顯,多是外溼,不因季節隨時出現,多是內溼。從地域看,北方氣候乾燥,飲食口味重,多以內溼為主,南方氣候溼潤,外溼更為顯著。
對待外溼,以防為主,住房要選擇地勢高、通風條件好的地區,溼氣重的地方可在房間內放置生石灰吸收溼氣,或者常用艾草燻。以出汗為輔,凡能增加汗液發散的事情,都能去外溼,比如做家務、多運動、多喝白開水、艾葉泡腳等。
對待內溼,以健脾為主,要節制飲食,少吃厚膩食物,多放鬆心情,可用茯苓、薏米仁以及赤小豆等健脾養胃,可單獨煮水喝,也可配合熬粥喝。
溼寒的人,舌苔厚白,兩側有齒痕,嘴裡黏兮兮、甜絲絲,四肢會水腫,手腳怕冷,經常感冒。溼熱的人,舌苔厚黃、黏膩,嘴幹有口味、口臭重,皮膚愛出油,臉上痘痘多,大便幹硬,愛吃冷食,怕熱經常出汗。
溼寒的人,可用山藥補中益氣,用茯苓健脾和胃,以紅豆消除水腫,以薏仁利水消腫,以陳皮理氣健脾,以佛手和胃止痛。六種食材泡水喝,有健脾、利水、理氣三大功效,屬於祛溼利器。
溼熱的人,可吃綠豆、黃瓜、苦瓜、冬瓜、絲瓜、芹菜、海帶、洋蔥、玉米、馬齒莧、扁豆、鯽魚等諸多食材,可清熱解毒,利水利溼。也可用鯉魚、新鮮竹筍、西瓜皮、眉豆、生薑以及紅棗煲湯,能健脾利水。
人體內的溼氣,受到生活環境、氣候條件、季節變化等影響並不相同,有人是內溼,也有人是外溼,有人是溼寒,也有人是溼熱,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需要根據地域、季節、氣候、症狀表現等多個因素判斷溼氣的種類,並進行相應調理,才能起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