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金屬3D列印異見者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經理人雜誌

3D列印將顛覆製造業,曾成為很多重塑產業發展擁躉的共同信仰。但是國內發展近十年,3D列印依然存在工業製造上的成本、效率難題。升華三維在尋找3D列印出路的迷途中,堅定地選擇了有別於主流的間接3D列印,即將3D列印與粉末冶金相結合的路子。

來源| 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誌

■ 本刊記者 / 蔣忻

3D列印自從2013年在國內大火兩三年後,尤其在工業端的商業化應用方面,至今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是什麼在掣肘3D列印在製造業的發展?在工業應用中備受國內企業青睞的金屬3D列印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路徑能夠撬動這塊市場呢?

深圳升華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升華三維」)CEO吳敏正是其中一位主流金屬3D列印技術外的異見者。

職業生涯的「救命稻草」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被譽為國內粉末冶金專業的「黃埔軍校」。在此完成本碩連讀學業的吳敏,2013年畢業後直接進入深圳富士康工作,被應聘進入材料研發部門進行跟碩士研究方向一致的新材料開發。那時的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新材料開發方向還沒開始就在公司內部給砍掉了。

2013年左右,3D列印在中國成為備受業界矚目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彼時,吳敏所在部門領導深受啟發,便提議讓粉末冶金出身的他對金屬3D列印技術及粉末製備進行調研。「那時候,我也是看到竟然有金屬3D列印(很震驚),再深入了解這個技術後,就像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深耕多年,吳敏總結道,其實金屬3D列印就是粉末冶金的一個分支。

剛剛接觸3D列印時,吳敏簡直到了瘋魔的地步。在網上搜羅繁浩的資料一頁頁研究,甚至將自己到手的一大半工資都花費在購買研究3D列印的設備和材料上,從當時最簡單便宜和流行的熔融沉積成形(FDM)熔融擠出技術入手。「2013年的時候,這個東西還很貴,塑料3D列印的材料就需要300500元/卷/公斤。」但是,沉迷於此的吳敏顯然是樂在其中的,他分享說「經常會跟大學同學交流,3D列印很神奇,而金屬3D列印更是我們粉末冶金的未來,讓他們一定都要來關注。」

沒過多久,因為部門項目調整,吳敏已經被調往新的部門。領導指派他調研金屬3D列印的命令也有些不了了之,但是開始沉迷3D列印的吳敏,自己並沒有放棄研究的興趣,他一邊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在業餘時間進行鑽研。受到專業研究方向被砍的打擊,以及深感不能在新部門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吳敏意識到「機緣巧合下,金屬3D列印就像(自己職業生涯的)一根救命稻草」。

恰好2013年2014年,3D列印概念在中國大火。而縱觀國內,彼時這個行業尚處於拓荒期。資本熱錢湧入,掀起一股投資熱,但實際來看,真正在從事實業的有技術沉澱的公司當時也尚在發展初期。比如至今被資本市場奉為「金屬3D列印龍頭」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鉑力特才起步發展兩年,尼龍3D列印引領者華曙高科也還在摸索自己的技術路線。

「當時從富士康出來後,我就想著去金屬3D列印的公司積累經驗。但是當時深圳沒有本土的原創性的金屬3D列印公司,我只好去了塑料3D列印公司。」吳敏表示,「但是當時我內心非常確定自己的終極目標就是金屬3D列印。」

當時市面上已知的雷射金屬3D列印有「三大件」:雷射器、振鏡系統、操作軟體。「核心都主要在國外,而且價格都特別貴。列印尺寸在250mm×250mm×300mm的進口設備要到500多萬人民幣,列印的不鏽鋼材料每公斤就需要2000多元。」

從技術角度來看,吳敏認為,金屬3D列印一定存在有區別於高昂成本的雷射束列印路徑的其他技術路線。他跟自己粉末冶金專業的同學經常一起思考、討論,並且動手列印、摸索。在一次頭腦風暴中,吳敏意識到,塑料也屬於一種高分子材料,是否可以嘗試用塑料與金屬粉末摻雜後,用3D列印先給產品成形,然後再利用粉末冶金工藝進行燒結呢?

與主流的產品成形+性能直接一步到位的技術路線相比,吳敏提出的這種「兩步走」的方法顯然是「異類」。按照吳敏的說法,「這是一個新的技術路線,之前沒有人做過」。從往後的歷史來看,吳敏團隊琢磨出的這套新路徑,當年在國內屬於「第一人」,但其實國外也有公司發現了這條路線,只是技術尚未成熟,當時並未對外公布。

最後,吳敏儘管自己動手配置了材料,卻沒有燒結成功。又是一輪輪的技術復盤。這次,一位做金屬注射成型的同學提出,金屬注射成型使用的材料就是在一兩百度的溫度使材料擠出成型,然後再去脫脂燒結得到金屬製品。「我們馬上就按注射成型的材料來調整配方,那時候很簡陋,我們自己改裝的原型機,列印了一個生坯,然後交給同學去做後端處理。」

吳敏至今對列印這個原型產品的時間表記憶猶新:2015年11月,想到這種技術路線,並且開始實施;2016年2月底左右真正拿到燒結成功的樣品。但是他坦言「做出來的產品性能不好」。這時,他們第一次認真地反思:到底是材料配方原因導致產品性能不足,還是這種技術路線存在先天缺陷而被其他企業所拋棄呢?

經過一次次反覆更改配方、調整列印工藝和脫脂燒結的溫度等參數,吳敏團隊成功將產品的燒結緻密度從70%上升到80%,後續又上升到90%多。緻密度是評判3D列印的金屬製件中金屬性能的核心指標,一般而言,其數值越高,代表其金屬性能越好。足以媲美傳統機加工零部件的成績,讓吳敏相信「這條技術路線是可行的」。

但最後令吳敏下定決心的是其導師熊翔教授的認同和鼓勵。「熊老師說,金屬粉末冶金行業發展至今一直沒有找到一個新的創新點,我們這種路線就是粉末冶金與3D列印的好的結合。」

2016年,吳敏果斷選擇辭職創業,並且積極尋找天使投資。但是,國內資本界對這種異類的金屬3D列印路線並不買帳,「在國外都找不到對標的企業。」吳敏以及團隊前期只好利用自有資金繼續研發。直到2017年4月26日,他們迎來了轉機。這一天,有國內媒體報導,美國一家名為Desktop Metal (DM)的公司對外推出了兩款產品:DM Studio系統和DM 生產系統。

「其實他們的技術路線跟我們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先成形然後再脫脂燒結。」吳敏興奮地表示,自己很激動,因為終於發現有同行了!也正是這個原因,吳敏再去找投資就順利多了。2017年5月,吳敏拿到天使輪,並於當年6月正式註冊公司——升華三維運營。

相同技術路線,不同命運儘管終於正式開張運營了,但比起同行DM公司來說,升華三維捉襟見肘得多。

先來簡單了解下兩者主張的技術路線。

3D列印按照列印材料分類,主要包括金屬3D列印和非金屬3D列印。其中,前者的主流技術路線是雷射選區熔化(SLM)和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後者則以FDM和光固化成形(SLA/DLP/LCD)為主。在金屬3D列印技術路線中,不管企業選擇何種列印方式,其根本技術路徑都是一次性實現產品的成形和性能,都屬於直接3D列印範疇。缺陷在於雷射器等設備價格高昂,可滿足工業化生產的列印材料有限。

吳敏提到的「新技術路線」實則是將上述兩種不同技術路徑的優勢互補,3D列印跟粉末冶金相結合,升華三維將其命名為「粉末擠出列印(PEP)」技術,是一種間接3D列印路線。「當時在國內外,金屬(3D列印)沒有直接跟間接的區別,也是我們開始提出來。現在,這已經變成一個主流認可的名詞。」

升華三維與DM的相同之處在於,將金屬3D列印中的「列印」過程分為列印和處理(包括脫脂、燒結、後表面處理等)兩個環節。從這個層面講,3D列印更像粉末冶金環節中的一個生產環節,主要負責將金屬粉末跟塑料、粘合劑融合的原料逐層列印成形的生坯。真正考驗產品性能的關鍵在於後續的處理也就是粉末冶金環節。間接3D列印技術路線,是一個跨學科的創新,各工藝流程之間是一個強耦合的關係。「其中有許多的Know How在裡面,很多人認為這個技術路線很簡單,就衝進來,但後續往往卡在材料配方和脫脂燒結方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和DM的團隊背景都多在粉末冶金領域。」

目前來看,DM比升華三維在技術布局上要更全面,它將創成式設計、3D列印、脫脂燒結及模擬仿真都有機結合在一起。但升華三維團隊的優勢在於對列印材料的研發和掌控能力。比如其最新研發的雙噴嘴3D印表機,能夠實現金屬和陶瓷等兩種不同性能材料的複合列印,這是SLM技術目前達不到的。

此外,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升華三維與DM也截然不同。

公開資料顯示,DM公司成立於2015年10月,主力團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材料科學的教授。這家公司在2017年C輪融資時估值達到10億美金,媲美當時的Uber,並且不乏名聲顯赫的投資者,諸如寶馬、福特、通用電氣、Alphabet、勞氏(Lowe's)。目前,DM累計融資高達4.38億美金,用DM金屬3D列印出的零部件已經在寶馬電動汽車車型中被應用。

2020年8月27日外媒報導稱,Desktop Metal已經同意與Trine Acquisition Corp合併,將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DM」。上市後,DM將籌集最多5.75億美元的投資,估值為25億美元左右(約合170億人民幣),成為金屬3D列印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

「現在我們還處於生存階段。」吳敏表示,「DM從創立之初,他們就是瞄準工業製造去的,產品設計是一整套非常商業化的玩法。寶馬、福特等客戶對產品的應用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循環。」但是,這在當下的中國顯然還行不通。在吳敏看來,制約金屬3D列印在中國發展速度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成本。與傳統的機加工以及人工成本相比,金屬3D列印的成本在中國遠遠高於這個成本。這也意味著,它在中國的應用市場局限於對成本不是那麼敏感的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從國內整個金屬3D列印在工業端應用發展的十年時間來看,亦是如此。

2020年11月29日,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增材製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在「中國(長沙)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分論壇」上提到,3D列印的一個優勢就是實現輕量化。他表示:「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都需要輕量結構,而3D列印可以優化設計,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一個零件,可以大大減輕重量。」並且指出,對太空製造來說,3D列印是非常理想的手段。

其實從產品性能來看,SLM類的金屬直接3D列印產品緻密度高、硬度及屈服強度高,但延展性和疲勞強度差,產品安全性及綜合使用壽命受到嚴重影響;而金屬間接3D列印產品延展性好、疲勞強度高,具有強大的加工硬化能力。此前,備受詬病的產品強度和燒結緻密度低等問題在近兩年都得到很好的解決,同時,研究發現產品孔隙率並不對高周疲勞性能造成不利影響。

以升華三維為例,其公開發布的一組產品性能數據在某些方面已經處於世界級領先水平(如上圖表所示)。但成本大關依然是攔路虎。從國外備受追捧的DM進入中國的進程也可見一斑。直到2018年6月7日,DM才聯合國內獨家代理商發布第一款產品。兩年多過去,代理商官網也只有這一款產品,並且它的主要用戶是設計工程師,客戶多面向高職類院校、高等院校、研究所/院等。

但整體發展來看,國外以DM為代表的走間接金屬3D列印路線的企業數量在增多,並且在細分技術上也衍生出多條差異化方向。吳敏介紹,國內前兩年也有模仿升華三維的同行,但現在都消失了。作為國內間接金屬3D列印的深度擁躉,升華三維的確是個金屬3D列印中的異類。吳敏感慨:「公司的發展還是偏慢了。目前我們主要還是在做技術普及跟推廣的工作。」

為什麼如此堅持這條孤單之路呢?

吳敏解釋,這是基於金屬3D列印在未來製造業中發展的判斷。尤其與目前主流的直接金屬3D列印路徑相比,升華三維選擇的技術路線在單個金屬製件平均成本下降空間大,而且通過3D列印工藝和效率的提升,能夠保持產品性能的同時,實現進一步成本優化。「同樣列印尺寸的金屬3D印表機,比如說250mm×250mm×250mm,他們要到180~300萬左右,但是我們就20萬~30萬;同樣尺寸的金屬製件,成本只有直接3D列印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但是真正要實現工業端的商業化規模應用,包括升華三維主張的間接3D列印技術在內,整個3D列印尚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對升華三維來說,至少目前來看,他們在產品開發和營收上都走得比較穩。

2020年11月和12月,升華三維為國內某些高校研發定製的大尺寸獨立雙噴頭3D列印設備陸續發貨;與國內研究所就軍工領域的合作也正式進入軌道;跟國內汽車廠商也在零部件開發上進行深入對接;2020年營收比前一年翻了兩番......

相關焦點

  • 3D列印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快,越來越強
    初創公司 Relativity Space 的一臺金屬印表機,該公司的目標是在2021年測試一枚主要由3d 列印技術製造的火箭。 來源: 相對論空間這些大規模的金屬印刷項目是用機器人手臂建造的,機器人手臂將一根細金屬絲送入雷射器,雷射器將材料焊接到位。 其他成熟的金屬印刷方法是使用雷射或電子束將一層層粉末熔化或熔化成成品層。
  • 3d列印材料大全,看看你知道幾個
    在3d列印領域,3d列印材料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材料的發展決定了3d列印能否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目前,3D列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樹脂、橡膠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等。另外,彩色石膏材料、人工骨粉、細胞生物材料、砂糖等食品也用於3D列印領域。
  • 變不可能為可能的金屬3D列印技術
    如今,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具有短期製造、按需製造、快速原型優勢的金屬3D列印技術,正在使很多不可能成為可能。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金屬3D列印技術主要有以下五種:雷射選區燒結(SLS)、納米顆粒噴射金屬成型(NPJ)、雷射選區熔化(SLM)、雷射近淨成型(LENS)和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技術。
  • 3D列印骨骼成功應用 他為患者脫下金屬「鎧甲」
    然而,受傳統工藝所限,也只能生產一些或圓或方的規則形狀內固定金屬器材。在人體脊椎上,以結構最為複雜的寰椎和樞椎為例,其形狀怪異,傳統內植物顯然無法適應人體骨骼的複雜結構。2011年,與北醫三院骨科合作研發國產人工關節產品的醫療器械公司從瑞典引進了一種3D金屬列印設備。「只要計算機能設計出來的,不論結構多複雜、圖形多怪異,它都能『列印』出來。」
  • 江蘇省資訊|蘇州金屬3D列印創新中心在相城正式啟動!
    江蘇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蘇州金屬3D列印創新中心在相城正式啟動!↑敢想像嗎,這個金屬零部件也是3D列印而來。相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潘春華,區委常委、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沈磊等出席活動。
  • 加拿大水族館為海象3D列印金屬牙冠,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
    2020年10月30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加拿大高等技術學院(éTS)和蒙特婁大學的研究人員,為魁北克水族館(Aquébec Aquarium du Québec)的瀕危海象3D列印了金屬牙冠。目前,這四隻海洋哺乳動物正在水族館進行保護,但新的混凝土居所並不太適合它們,因為它們經常會用自己的獠牙將自己拉出水面。
  • 加拿大研究人員3D列印金屬象牙帽以保護瀕臨滅絕的海象牙齒
    使用3D掃描和列印方法,該團隊能夠精確地製造出與海象的牙完全吻合的金屬蓋,並防止它們容易受到牙齦膿腫的影響。 「這種做法(在牙齒上行走)在由冰和土壤製成的自然環境中沒有問題,」蒙特婁大學動物學教授克萊爾·格羅塞特(Claire Grosset)博士解釋說。
  • 巧婦不再難為無米之炊 3D列印材料大觀(全文)_3D印表機_辦公列印3D...
    3D列印材料分類3D列印聚合物工程塑料ABS材料PA材料PC材料PPFS材料PEEK材料EP材料Endur材料生物塑料PLA材料PETG材料PCL材料熱固性塑料 光敏樹脂 高分子凝膠 3D列印金屬材料黑色金屬不鏽鋼材料高溫合金材料有色金屬鈦材料鋁鎂合金材料鎵材料稀貴金屬材料3D列印陶瓷材料  3D列印複合材料      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材料的發展決定著
  • 3D列印義肢全球免費,6000多孩子受益!
    2011年,伊萬·歐文做了一個大型的金屬手,把戒指放在上面,給自己的妻子製作了一個浪漫的回憶。這個金屬手的翻版小模型製作視頻,被他發到了YouTube上,恰巧被南非的木匠理察·范艾斯看到。理察·范艾斯曾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的兩根手指,但在當時,如果想要裝一個義肢,僅一根手指就需要上百美元,這遠遠超出了範艾斯的承受範圍。「沒錢買,那我能不能自己做一個?」
  • 3D列印創新中心對外開放 列印假肢只需1000元
      昨天下午,中國3D列印創新中心在青島高新區正式對外開放。該中心集展覽展示、科普、加工服務及研發功能於一體,是國內首個3D列印開放式服務平臺,對3D列印完整生態鏈的打造具有推動作用。  創建服務平臺降低成本  「3D列印誕生30年來遲遲發展不起來,關鍵是3D列印生態鏈沒有建立起來。」
  • 一文領略2020 TCT 亞洲展百花齊放的3D列印應用亮點
    voxeljet-維捷展示了面向金屬鑄造應用的3D列印技術及產品,包括3D列印砂模,用於精密鑄造的3D列印PMMA 材料的熔模。l EOS-易歐司EOS 展示了為工業3D列印開發的新技術與解決方案,包括金屬與塑料增材製造兩大類。在金屬增材製造領域,EOS 展示了為工業級應用開發的新金屬粉末材料以及其應用。
  • 3D列印前景如何?
    3D列印,又稱三維列印或多層堆疊列印技術。它是以數位化模型為基礎的一種快速成型技術,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構造出實際物體。由於其在製造工藝方面的創新,被認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生產工具」。其未來發展將會對製造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 3D列印骨骼(圖)
    目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正在研究運用3D列印技術治病救人,已有近40位患者用上了3D列印出的「骨骼」。  3D列印骨骼獲批進入臨床觀察  「從2009年開始,北醫三院骨科就開始開展3D列印骨骼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 ai+3d列印的三維農業生產數據監測系統
    ai+3d列印的三維農業生產數據檢測系統。它是由湖南智慧農業聯盟聯合湖南廣播電視大學、藍州天生科技共同打造的三維創新型農業產業生產信息系統。通過3d列印的立體智慧農業生產數據檢測系統,有效的預警農業問題,如病蟲害,營養消耗過快,農藥殘留超標,肥料使用過量等問題,從對接,代理商和經銷商對接,農業專業人員協助監督,品牌推廣,合作機構之間互聯互通,形成農業生產、農產品品牌的建設。
  • 3D列印發展前景廣闊(科技大觀)
    3D列印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反映出這項技術普及度的提高和應用領域的擴展。3D列印,也稱增材製造,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製造出實物的新興製造技術。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力度支持3D列印技術,全球3D列印產業高速發展。小到兒童玩具、工藝品,大到飛機、火箭中使用的高度複雜零部件,3D印表機已廣泛應用於諸多領域。
  • 3D列印前景看好但新題待解
    3D列印技術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它需藉助數位化三維模型,運用金屬或塑料粉末等可黏合材料,按精確空間位置並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製造物品。  威特格林專門負責賴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快速成型計劃。他給記者介紹和演示了大小不同的兩種3D印表機。
  • 3D列印發展前景,暗淡還是光明?
    3D列印作為一種快速成型技術,是建立在數字模型文件的基礎之上,通過採用可粘合材料,如粉末狀態的塑料或者金屬者等,然後進行逐層列印就可以將構造物列印出來。3D列印技術被看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動力。和普通印表機相比,3D列印是一種立體列印的技術。這一技術誕生於1996年,當時採用的是光固化技術、紙層疊技術獲得的一種快速成型裝置。
  • 一招提高你的3D列印技巧
    G代碼是連接電腦和3d印表機的「橋梁」,利用G代碼,我們可以通過電腦「告訴」3d印表機什麼時候列印,在哪兒列印,如何移動,擠出多少等。  這個命令通常用於將噴嘴迅速地送到列印開始或列印時所需的坐標處。  2、G1(可控移動)  G1命令讓列印頭以指定的速度從當前位置移動到由命令指定的協調位置,其中速度由進給速度參數F指定。列印頭將以協調的方式移動,使得兩個軸同時完成路徑。
  • 自行車領域高大上 閃電崔克進行3D列印
    現在,無論是新品研發還是新車,都開始使用3D列印進行產品原型驗證與小批量的生產。AM250SLA技術的金屬3D印表機    Renishaw採用AM250雷射熔融系統打造鈦合金自行車車架以及車座固定託架。
  • 7歲女孩用3D列印的假肢為MLB世界大賽開球,這是假肢未來的縮影?
    這是由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研究團隊製作的3d列印假肢。道森出生時患有「波蘭症候群」,讓她的右手失去了三根手指。如果沒有義肢的輔助,她的右手很難正常使用。但是,傳統的義肢又是非常昂貴的,而且很多保險計劃都不會涵蓋這種25,000美元以上的兒童用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需要頻繁更換這些設備,成本也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