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究竟可以簡單到什麼地步呢?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想能回答出來的只有小林,她是武漢一名普普通通的網店店主。
但在「斷舍離」理念的影響下,逐漸成「癮」,她常年堅持以10天為周期,定期清理家中的雜物,每次都能整理出10到20樣物品。
也許就是這樣一直扔扔扔,讓她247㎡的家,只剩下9件家具,和兩貓一狗。
在外人看來,她不算小的家裡,看起來幾乎是「家徒四壁」,即使有時候需要在家裡完成為客戶發貨的工作,家中也從來沒有凌亂不堪過。
對小林來說,生活是過給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雜物只是我們生活空間的附屬品,不斷地做減法,就是她一直追求的生活方式。
其實,小林以前和很多年輕女孩一樣,熱衷於「買買買」,甚至在一周內,買過100多雙鞋子、50多條絲巾,這也讓她以光鮮靚麗的樣子,出現在別人面前,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而且,小林還有著戀物情結,什麼東西壞了、舊了,也不捨得扔,雖然在自己看來這樣的生活方式一直歲月靜好,但有一天,朋友來家裡做客,居然連個活動的地方都找不到,這一下子讓她很崩潰,也感覺到很丟人。
於是,小林就想到換個大一點的房子,就拿出全部的積蓄加上貸款,搬到了現在這個247㎡的房子,換掉一些老家具,扔掉雜七雜八的物品後,房子似乎沒那麼擁擠了。
她開始動手整理家中的衣物、家具、鞋子、包包、化妝品……分類整理後,歸納出哪些是正在使用的?哪些是閒置很久的?哪些是不適合自己的?哪些是還有利用價值的?然後該回到原位的回到原位、該捐掉捐掉、該扔掉的扔掉、該送人的送人,就這樣她一下子扔掉了10大包東西。
這次「斷舍離」初體驗,也讓她的身心獲得了極大的釋放,也讓她真正地意識到這個家中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不是一堆凌亂的雜物,而是可以放鬆身心的生活空間,表面上我們丟掉的是雜物,但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看不見的世界裡——內心的「多餘的執念」。
01 斷舍離,做的是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優雅、知性的陳數是位優秀的演員,曾斬獲多項最佳女演員獎,她也是一位斷舍離的深度踐行者。在經過多年高強度的工作透支後,陳數一度感到疲憊、迷茫,身體好像被掏空,來自內心的巨大精神困惑,讓她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焦慮。於是,陳數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休整,推掉了所有片約和綜藝節目的邀請,讓自己停下來,去思考和感受未來的人生之路。
她在《斷舍離》這本書的推薦序中寫道:我終於可以去看話劇、舞劇、音樂劇,也可以一整天看書、寫筆記、和好朋友喝茶、恢復瑜伽練習、遠足、回到大自然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發發呆不說話,按照心跳的節奏去做事。
不得不承認,陳數是智慧的。在遇到困惑時,她沒有盲目去追求事業的成功,財富的累積,而是選擇按暫停鍵,重新面對生活去思考,去感受,讓自己的內心逐漸充盈起來,獲得更多的靈感,以及對世界和人性新的理解,並把這些理解代入到戲劇角色的創作中去。
長時間離開演藝圈,並沒有如朋友所擔心的「猶如自殺」,相反的,陳數無論是演技還是狀態都一直受到觀眾的認可。
適時適度地斷舍離,摒棄心中的執念,為心靈注入新鮮的養分,才能讓生命始終充滿激情和熱情。
02 斷舍離,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間。
山下老師認為:以物品為思考基準的就是物質軸,而以空間為主體思維方式的就是空間軸。斷舍離則是空間軸的思維模式,「為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而將物品量儘可能地縮減成最適合的量」,這也是斷舍離實踐不可或缺的思考方式。
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模式,行為模式最終決定我們的命運。繁雜的思維模式,說到底,是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體系,即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底層思維知識體系,以致於我們經常看不到事情的本質,總被表象迷惑著,或者人云亦云,最後做出錯誤的決策。
03 從小處著手清理物品,表面上是丟掉雜物,而實質是丟掉內心多餘的執念。
為避免大量清除物品而帶來的不舍感,先從清理抽屜開始,拿出所有小物件,把當下需要的東西留下,不用的、以後或許用得上的東西統統扔進垃圾桶,或者把陳色比較新的物品打包起來,放進小區的捐贈箱裡,捐給需要的人。
看到清理的成果後,再逐步擴展到清理廚房、衛生間、衣櫃等大目標。直到你的居所變得整潔、清爽後,你會感覺眼前一亮,發自內心的感到神清氣爽,心情也神奇地變輕鬆起來。
看似我們清理了房間的雜物,其實是清除了內心的執念,極簡的生活方式過渡到極簡的思維方式。
04 斷舍離,需要眼光,更需要魄力
網上流行一句話:「人生就像裝修, 該留的留,該丟的丟」。
小到丟棄一件小物件,大到人生道路上,放棄功成名就的事業,斷舍離是需要魄力的。
自媒體大咖Spenser以前在浙江的一個小縣城從事體制內工作,在經歷幾年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後,他毅然打破鐵飯碗,到香港讀研。在此期間,為了打發無聊的課餘生活,他每周在公眾號上發表一兩篇文章,記錄他在香港讀研的生活以及一些感悟,哪知卻吸引到上萬粉絲關注。受到粉絲的鼓勵,Spenser提高了更文的頻率,從每周寫一兩篇文章,到後來每天更文,關注他的粉絲也越來越多。
有一次他發表了一篇金融理財的文章,結果後臺收到讀者留言,想委託他幫忙做資產配置。Spenser意識到這是個商機,於是研究生畢業後在香港從事金融理財工作,而絕大部分客戶就是公眾號上的粉絲,此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Spenser之後又趁著自媒體這個風口,在深圳、上海開辦了新媒體公司,還出版了一本關於寫作的暢銷書,在國內外幾個城市都投資了房產,在事業和財富上都有了指數級的躍遷。
體制內的工作,收入穩定,工作壓力不大,歷來受到許多年輕人青睞。如果當初Spenser沒有果斷辭職前往香港讀研,如果他沒有寫公眾號,很大可能依然在老家縣城領著一份餓不死也撐不了的工資,過著波瀾不驚的平淡生活。
很多時候,嘗試一次改變,可能會改寫你一生的命運。理性地斷舍離,可以說是個技術活。
05 斷舍離,捨棄的不僅是物品,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
格雷戈.麥吉沃恩《精要主義》這本書裡告訴我們:要聚焦於最有價值的少數,擺脫毫無意義的多數,勇敢而優雅地對他人說「不」。
囤積物品是內心的匱乏和恐懼造成的,由於長期以來心理上接受匱乏的信息 ,老是擔心沒有,或不夠用,內心有很強的不安全感。而囤積人際關係卻不易被覺察到,還被我們美其名曰為是積攢人脈,殊不知那些僅有一面之緣而加進微信的人,有可能幾年也不會有深入連結,但即便這樣,我們也捨不得丟棄,心想也許以後會用得上。
有時候我們也會礙於情面去應付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一不小心就掉進無效社交的陷阱中去。
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是有價值的時候,往往會為維護那些沒有活力的人 際關係而浪費時間。因而無論是對物品,還是人際關係,我們都要仔細甄別,運用斷舍離的原理,學會放手,找到最有價值最重要的那一個。
斷舍離的「出、入」理念,即清理了舊物,才可引進新物,同樣,通過行為處理了舊思想,才能接受新的觀念。用心珍惜當下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尋出之美學,方能拾起輕盈的人生。
全書2冊《斷舍離》+《人生三境》只要79元,一件衣服的錢就可以教你,調整心態,為人處事的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趕緊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