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和鼠類的區別較大,很難將兩者聯繫起來,但自然界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鳥鼠同穴。雖然不像冬蟲夏草那樣是動植物的結合,但兩種相差極大的動物種類在一起生活,實在奇幻。
這種現象在古代就已有人重視,很多古籍也留存了相關記錄。「鳥鼠同穴」之名最初來自《尚書·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意思是渭水從甘肅的鳥鼠同穴山發源而來。鳥鼠同穴山在現在的甘肅省首陽縣,這個名字就是從「鳥鼠同穴」這個現象來的,大致是在這個山的區域出現過鳥鼠同穴現象。
《爾雅·釋鳥》曾記載:「鳥鼠同穴,其鳥為鵌,其鼠鼵」。《爾雅》指出了鳥鼠同穴中的「鳥」和「鼠」分別是什麼,這是古籍記載中第一次將「鳥鼠同穴」記載如此細化。
歷史上曾有一些人親眼見過「鳥鼠同穴」現象——物以稀為貴,就是因為見過此現象的人少,故而極受關注。
郭璞《爾雅注》中曾載「鳥鼠同穴」出現於甘肅渭源;沈約《宋書·吐谷渾傳》曾載其出現於青海沙洲;《元和郡縣圖志》曾載其出現於甘肅渭源;《蒙泉雜浪》曾載其出現於甘肅莊浪;《甘肅志》載其出現於甘肅永昌;《奉使俄羅斯日記》《從軍雜記》皆曾載其出現於蒙古。
清初宋琬曾見過這一現象。他還將此繪成圖畫,又寫了《鳥鼠同穴贊》:
鵌鼵二蟲,殊途同歸;聚不以方,或走或飛;不然之然,難以理推。
兩百年後的徐松也曾在《西域水道記》中記載了其親眼所見的「鳥鼠同穴」現象:
賽裡木淖爾東岸有鳥鼠同穴者。鼠如常鼠,鳥長尾綠身如鵲而小。黎明,鳥先飛翔,鼠蹲穴口顧望,漸走平地。鳥來集鼠背,張翼以噪,鼠往返而鳥不墜,良久乃已。是即《爾雅》鵌、鼵。
歷史上曾有人將「鳥鼠同穴」演繹成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現代科學的研究撥開了這個傳奇的奇怪現象的神秘面紗。
解釋「鳥鼠同穴」現象始於自1850年後國外學者對中國的探險活動,1850年的俄國人N.M.Prjevalsky、1914年A.C.Sowerby都曾記錄過這鳥鼠同穴現象。兩人都具體指出了「鳥」與「鼠」的具體種類。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三次較有成就的「鳥鼠同穴」研究事件: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動物學家陳楨曾總結過鳥鼠同穴問題。但是這次總結雖記錄在動物研究史上,但筆者並未找到相關資料。1959年,鳥類學家錢燕文和獸類學家張潔在新疆天山南坡看到了鳥鼠同穴現象。他們見到的是角百靈和長尾鼠。1959年,動物學家沈孝宙、林永烈等在青藏高原對鳥鼠同穴進行了為期13個月的研究,他們再次證明了「鳥鼠同穴」現象的存在:褐背地鴉營巢與蒙古兔的洞穴中;棕頸雪雀巢在蒙古鼠兔的洞穴內。
在總結了數千年的記錄後,經過現代的科學考察已經證實:有大概八九種鳥在旱獺、鼠兔、黃鼠等洞穴中生活。當然這種「合住」有不同的情況:有鳥類和鼠類混住,有的是鳥類驅逐鼠類,有的是鼠類棄洞被鳥類佔據,情況十分複雜。
(完)